你怎樣理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句話

時間 2021-09-02 16:52:37

1樓:切斷了

淡泊以明志:摒棄短期膚淺的慾望,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需要一個愛你的妻子和子孫。

)寧靜以致遠:世俗多膚淺,唯有自己安下心來,忍受孤獨和不理解,才能為大事。按照我淺顯的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想要致遠,想要明志,就得看淡一切和目標無關的東西。

2樓:緋攻

蘇子曰,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我之所有,雖一毫而不取。關於財物,順勢而行足矣。若孜孜強求不已,焦頭爛額,遠過所需,則失其本性,忘其初心。

況且,經營打理,百憂勞其心,萬事損其形,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悔之何及。

3樓:回憶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自小就很喜歡這句話,但是直到我長大開始工作,才慢慢體會到淡泊寧靜的好處,才敢肯定這不是空談大道,不是無用的雞湯,而是頗為有益的方**。這闡述瞭如何讓學習可持續的方法,進而促使我們在事業上走得更遠。

淡泊、寧靜為手段,明志、致遠是核心。

4樓:阿qi棄

淡泊是明志的方法手段,人的慾望非常多,在考慮處理事宜的時候,會陷入其中,而忽略做事的本質,跳出這一層人會看得更遠也更需要智慧。

5樓:猴63394襯毀

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年輕的時候淡泊也行會對世界看得更清楚,也更明白自己真的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會跟隨大流盲目追尋,只要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才是更有希望吧。

6樓:尹朶月

淡泊所謂的「頭銜」「證書」「機構」「社團」,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性格、優缺點,找準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的興趣和方向,腳踏實地去努力和積累。不是說不要「頭銜」「證書」「機構」「社團」,只是這些都不是目的,這些只是工具,你要走什麼樣的路,你需要不同的工具。比如你想做程式設計師,我覺得做出一個實用的小軟體,要比考一個程式設計師證書更有用;如果你想做會計,那麼cpa你需要盡全力去考。

不管是什麼樣的路,最重要的是能力,而不是虛榮。大學四年要成為你職業規劃的重要的開始階段,原始積累階段,而不僅僅是職業開始之前的熱熱身、暖暖場。

7樓:於廷豹

就像品一杯茶,讀一本書,在夜朗星稀的夜晚,亦或者在涼風習習的午後。沒有喧鬧,也不曾有人打擾。才能夠達到想要的狀態,去思考、去聆聽、去發現、去創造。

而在這個喧囂吵鬧的城市裡,我們想要的安靜生活,是否真的只存在與想象之中呢?當然不。科技發展的今天,靜音門的存在就是為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淡泊以明志,寧靜方致遠。工作中或許有壓力,生活中或許有苦惱,不妨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靜下來,沉下去,讓安靜賦予自己更深更遠的思考。

8樓:五靖巧

志、遠,大概意思都是指「道」的。——有志於什麼,「罈罈罐罐」只會干擾自己的志向,所以,要淡泊處之,不要太在意。——想要接近於自己的遠大目標,而「俗事俗務」又會花費自己的精力,所以,處理「俗事俗務」沒問題,但不要過多花費精力,而耽誤了接近自己的遠大目標。

——淡泊,是對「欲」的;寧靜,是對「心」的。玩物喪志,不淡泊,沉溺於欲,則志不明,即「忘了」志了。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不寧靜,而深陷其中,那就迷亂了,看不清了,就只能看見眼前那點事兒了,想不長遠,那眼前這點事兒,也是不可能處理得好的。

9樓:銘刻

其實你只要能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靜」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境界,你就能明白「靜」和「慾望」並不衝突,關鍵是如何體會到寧靜致遠的真正狀態。所謂「靜」的哲學其實就是「水」的哲學,老子說:水「幾於道」,其意思就是「水」是最接近「道」的存在。

水,柔剛相濟相容仁眾生,它遍佈天下,給予萬物,淺處流動不息,深處淵然不測,逢孔可入,遇石而繞,無論怎樣的百折千回,都要奔向大海。這其實就是一種順其自然,追求寧靜的狀態。老子還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水看似軟弱無力,卻含有無盡的內力,「滴水可以穿石」、「抽刀斷水水更流」,水具備想象不到的毅力。這種水滴石穿的堅韌慾望,又何嘗不是一種寧靜的狀態呢?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是不可能沒有慾望的。

求知慾,性慾,求生欲,好勝的慾望,追求美的慾望…這都是生而為人本該所有的東西。駕馭好慾望,正視自己的慾望才能使一個人止於至善,接近自己的理想狀態,接近自己的「道」。因此,靜即是修心,靜即是學習「水」的狀態。

世事變遷,如果能看清局勢,守住自己的慾望和志向,並一步一步接近理想狀態,這何嘗不是「寧靜致遠」呢。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諸葛亮<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時隔千年,歷史的人和事早隨時間遠逝。然而默誦這一句,仍然感到清新澄澈,洗淨心靈。

遙想諸葛孔明當年在草廬之中,必定經常久久地默對這一句話,領會著人生的真諦。

那時的孔明,躬耕南陽,心憂天下。在清風明月中讀史,在竹林泉石旁對弈,日觀風雲變幻,夜察星斗轉移,不問名利,不求聞達,胸中的傲然之志和濟世之才,已經在那青山綠水間渾然成就,當他離開臥龍岡時囑咐切勿荒廢農事,此去若大業能成,那時將回來繼續享受這田園之樂。這一去,矢志不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作為蜀國丞相,身後未留下一分私財,留下的是千古流芳的精神,以及那一句話,時時告誡後人,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淡泊是傲岸,淡泊也蘊涵著平和,淡看名利,淡看世俗,無慾無求,也無所羈勒。正因為心中無塵雜,志向才能明晰和堅定,不會被貪念侵蝕,也不會被虛榮矇蔽。寧靜則是心靈的潔淨,寧靜是一種禪意。

心中寧靜,就不會困於喧囂的市井,不會被流言蜚語擾亂心智。心中寧靜,意味著能靜下心來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靈魂的自由和永恆。淡泊與寧靜,這是同一種境界。

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執著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靜默中恆久地佇立。自然早已將這種境界展現給我們,如同日夜更迭,季節流轉,如同清泉流淌,松濤起伏,一切在淡然之中,一切在平靜之中。沒有慾望和雜念,一切都是和諧美好而且生生不息。

這就是智慧,一種大智慧。如果人能悟到淡泊寧靜的真諦,就不會再被生活逼迫,不會再因人事而精疲力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淡泊寧靜之中,是和諧和積極的心態,淡而愈濃,近而愈遠。

當放開生命的那些細枝末節,所向往的、所追求的那一種生命的形式,才真正地在我們前方,而不再是糊塗和慌亂中的一時夢幻。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把「淡泊、寧靜」當成消極理解是字面化解釋,就象把老莊哲學當成消極主義一樣。這是曲解老莊哲學。

對於現代社會來說,變化頻仍,豐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種變化和**中保持平靜的心態,能不能受物質和美色影響的。堅定不移去努力,甘於寂寞,保持清靜圓滿心態不停追求。

這就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現在像是一個資訊過剩的時代,像是一個浮躁的時代,也像是一個眼球的時代,更像是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能夠安靜下來,看一本書、聽一首歌、練練書法、寫一行詩、似乎也是一種奢侈。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就馬上活得充實、輕鬆,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注音:dàn bó yǐ míng zhì,níng jìng yǐ zhì yuǎn

釋義: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

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寧恬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示例:只要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心態,我們就能從容應對一切的挫折與困難。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什麼意思?

12樓:綠長青長城

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寧恬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注音:dàn bó yǐ míng zhì,níng jìng yǐ zhì yuǎn。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示例:只要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心態,我們就能從容應對一切的挫折與困難。

13樓:巫豪賴瑩琇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其大意是:

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本來是排閥句,**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諸葛草廬的門聯。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對偶句,幹仄極不和諧。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

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裡,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蘭溪諸葛村)[注:應網友

武春森要求.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

在這裡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志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迴曲折」的道理一樣,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淨,不想有什麼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理解感悟

loco品車 非淡泊無以明志下一句,非寧靜無以致遠,原來這番話還有一個故事 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 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用現代話來說,就是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

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的出處究竟是什麼

夢中人不知身何處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兩句是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 誡子書 但這不是諸葛亮的原創。而是出自西漢 淮南子 主術訓 其原句為 故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成語名稱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漢語拼音 d n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啥意思?

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寧靜才能志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 誡子書 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裡諸葛亮用的是 雙重否定 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