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啥意思?

時間 2023-05-12 01:21:02

1樓:網友

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寧靜才能志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

在這裡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2樓:大笨豬

——諸葛亮的《誡子書》

中國的知識分子向來重視精神修養。諸葛亮在《誡子書》的開篇便諄諄告誡他的子弟,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慾,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這篇短文中,「淡泊」、「寧靜」的氣息處處瀰漫。

然而,我們如果從《誡子書》中讀出超然的、非功利的人生態度來,願意將「淡泊」、「寧靜」作為座右銘,以此安放自己的靈魂,做一個精神上的自養自足者,這可是諸葛亮《誡子書》的原意?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顯然,「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的必要條件,而「明志」、「致遠」則是「淡泊」、「寧靜」的最終目標。諸葛亮在「書」中強調:「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就是說,立志於學、靜心求學是手段和過程;養成學問、增長才幹才是目的。那麼增長才幹又是為了什麼呢?瞭解我國曆史議價的朋友都知道,中國知識分子提倡的修復,作為內在道德實踐與出世的宗教家所講究的修養之不同就在於其強烈的入世精神。

諸葛亮自不例外。《誡子書》所談之養心修身學問是有明確的終極指向的,那就是「接世」——為世所用,有用於世!就是對國家、對社會有所益處。

這就是諸葛亮的「寧靜」、「致遠」所要告訴我們的全部意義!

諸葛亮當年「躬耕於南陽,苟全生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可謂「淡泊」、「寧靜」之極。然而,其心憂國家,有澄清天下之志,併為此做了長期的不懈努力,讓雄才大略的劉備生出「猶魚之有水」之感;助劉備聯孫權抗曹操,成就帝業;輔劉禪勵精圖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一生對「致遠」的執著。

3樓:匿名使用者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

4樓:匿名使用者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什麼意思?

5樓:小溪趣談電子數碼

擁有一顆淡泊寧靜的心才能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是代表: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誡子書》。是諸葛亮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寫給他兒子垂髫時期的諸葛瞻之書。

此聯反映的是諸葛亮對人生的哲理思考,認為一個人須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確的志向,須寂寞清靜才能達到深遠的境界。語淺而意蘊深刻,充滿了道家哲理。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什麼意思

出處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此聯出自 三國演義 第37回,三國演義 作於元末明初。諸葛亮的 誡子書 中有這樣兩句話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大意是 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 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顯然,淡泊 寧靜...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理解感悟

loco品車 非淡泊無以明志下一句,非寧靜無以致遠,原來這番話還有一個故事 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 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用現代話來說,就是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用楷書寫

楷書的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書法家於國光 孔德文 觀山等,寫得很工整 漂亮。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此聯出自 三國演義 第37回,三國演義 作於元末明初。而且這是 家言,不足信。但是在諸葛亮的 誡子書 中有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此聯的 就是這句話,但是是否在當時的草廬當中就有這副聯,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