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覺十二因緣的無明是什麼,佛學 什麼修「緣覺」?就是十二因緣指的是什麼?

時間 2021-09-05 23:04:15

1樓:繼潤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1 ,一念無明包括四種:「見、欲、色、有」四種住地煩惱。

見一處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蘊空的實相,而執著於顛倒見——以世間的顛倒知見來看世間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測涅盤實相而產生的錯誤見解。

欲界愛住地:是指對欲界六天和物質世間的色聲香味觸以及這五塵引生的各種法的貪著。

色界愛住地:是指對於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禪到四禪的這些境界的貪著。

有愛住地:是指於無色界的四空定中,雖然沒有色陰,但是有受想行識四陰——能知能作主的心還存在。因為貪著無色界中的心的境界而產生無色界的苦果。

這四種住地的無明生起一切的煩惱叫做「起煩惱」,總稱一念無明煩惱。一念無明是阿賴耶識從無始劫以來累積留存下來的。一念無明無始有終,是眾生輪迴的原因,斷盡一念無明,就斷了輪迴的種子,舍報後可以取涅盤。

故二乘辟支佛及阿羅漢都已永斷一念無明,一切妄想煩惱永不復起,舍報以後必定取證涅盤。如果煩惱妄想又生起來,就是沒有斷盡一念無明,只是暫時伏住而已,這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境界,而不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如果涅盤中還是會起一念的話,那就還是要在三界裡面受生。

2 ,無始無明。

世尊說:「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故名無始無明住地。」也就是說,在凡夫眾生還沒有明心見性之前,生起一切煩惱都屬於起煩惱。

這四種住地的煩惱之前沒有任何一法能夠生起,因此叫做無始無明住地。無始無明住地所能生起一切煩惱叫做「上煩惱」,這些上煩惱只有在我們明心見性之後,想要修學成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時,才會產生,所以上煩惱又稱為「過恆河沙數修所斷煩惱」。無始無明不是從眾生的根塵識中來,這種無始無明從無量劫以來不與眾生心相應,一直到菩薩第一次明心以後才第一次相應,所以說:

「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二乘辟支佛阿羅漢斷盡一念無明,即斷了分段生死,舍報後可取涅盤。二乘辟支佛阿羅漢雖斷盡了一念無明,卻仍末與無始無明相應,沒有到達無始無明境界。

無始無明從無量劫以來不與眾生心相應,一直到菩薩第一次開悟明心以後才第一次相應,而仍然還沒有斷盡,要到佛地方才斷盡。明心見性以後分斷無始無明,仍然還有過恆沙數修所斷上煩惱末斷,名為塵沙惑未斷,到這個時候才能稱為到無始無明境界。

七住菩薩開悟明心時分破無始無明,同時也斷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之見一處住地煩惱,其他還有——欲愛、色愛、有愛住地三種住地煩惱,要到八地,才能斷盡。故菩薩種性的佛子,不須斷盡一念無明,便可直接破無始無明。

斷盡一念無明,舍報後就可以取涅盤,所以菩薩在斷一念無明之前應先求明心見性,免得成為菩薩聲聞,那就不容易成佛了。斷盡一念無明是悟後起修的內容。

2樓:感性的轅門射戟

無明是疑暗義,為煩惱的通稱,因屬於心意的想計,故亦名惑。

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有支,有即世間所有,支即文分,謂所有生死流轉,皆不出這十二支分。

第一「無明」是疑暗義,為煩惱的通稱,因屬於心意的想計,故亦名惑。

第二「行」是造作義,依疑暗的念頭,而有所造作,因屬於身口的行為,故亦名業。這二支,是過去世的二因。由於過去因熟,乃生現-在世的五果:

即第三「識」,謂今生投胎的知識,或**,或入地獄,乃至驢胎馬腹,皆由此一念為前導。

第四「名色」,名指心,謂其但有名而無質,色指質,屬於色法,此時六根尚未成,但有名色而已。

第五「六入」,是六根逐漸完具,將出胎之時。

第六「觸」,是出胎後,與環境接觸也。

第七「受」,是畢生根塵識,所領受的苦樂遭遇也。由現世的遭遇,複種三因。

第八「愛」,於環境生種種愛慾也。

第九「取」,因愛著生起執取之念也。

第十「有」,既由愛取,興起諸業,必有當來之果,故名為有。這三因中,愛取同於無明,有同於行。由現-在世三因,再生未來世二果:

第十一「生」,為未來的受生,

第十二「老死」,既有生,當然必須老死。以上共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的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佛學:什麼修「緣覺」?就是十二因緣指的是什麼?

3樓:顏小二述哲文

緣覺,也就是十二因緣指的是以下內容:

十二因緣分別為: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

一、生,十

二、老死。

一、無明:指人們心中無明煩惱,晦昧空境,無所明瞭,昏擾擾相,以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無明,無明是粗細煩惱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根源。同時也是涅槃解脫,菩提寂靜的根本。

二、行:行是業行,因為有了無明迷惑妄心,所以於諸法本來無我妄執有我,本來無法可得,妄執有法。因有我法二執,就起惑造業,就有了業行。無明緣行,是過去惑業的因。

三、識:一剎那之間在父母面前,看到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愛心,為受生的種子,納於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為六根能入於六塵,又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入,六根六塵,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夠見色,就入於色塵,其他諸根也是這樣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觸:三和合是觸,因為有了六根,它就能夠感受和觸對六塵境界。觸是十二因緣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觸是根,所觸是境。

環境的好壞,就會聯絡到我們根的感受,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為什麼要選擇鄰居呢?

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觀的環境,對人主觀的意識是起極大的作用。如果因緣成熟,經常能在名山古剎清淨道場,安心居住,時時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

」清淨佛地,因緣殊勝。

七、受:根塵相互觸對,一定就會接受所觸對的塵境,譬如我們的耳根,對聲塵,就會接受各種聲音,如笙簫鼓樂,同時演奏,我們就會同時接受,而且層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愛:愛是貪愛,六根既然領受六塵,對於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別,對於稱意的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這個貪愛和厭惡之心,它是眾生六道輪迴的生死根源,發心學佛修行,就是要修這個妄想心。

《金剛經》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剛般若妙智來迴光返照降伏妄想。

要令它對境不生愛染之心,不起分別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萬慮俱寂,這就是「一刀斬斷煩惱因,雙腳踢開業障苦」。記得古德說:『鐵牛哪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這裡最為吃緊的是無心二字,就是六根對六塵不生貪愛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顧話頭,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

九、取:既愛了所貪的五欲境界,就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隨心所欲的為我享受,多多益善,貪得無厭,毫無疑問,就會做出種種惡業,如果感到違反我所貪愛的環境,就橫生忿恨,不顧一切,任意胡為做出許多罪業,所以說取是罪魁禍首,我們要時刻把住這個取的關口,能夠斷除煩惱因。可以免受生死苦,這個取和上面的愛以及最初的無明,這三支叫做煩惱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對於所愛之境,將其取來,對不愛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種種業,真是業海茫茫,苦惱無量,有業因一定招感業果,因果定律,絲毫不錯。愛、取、有三支是於現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據愛、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的道路,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世界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遊四門時看到的那樣,真是令人感到萬分痛苦。而且這種痛苦,世俗之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是由於現在的愛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

古人有一首偈語: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迴迴圈的規律。

總的說來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古人有四句偈:「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為業道,從識至受並老死,如是七事為苦道。

」是說十二因緣為惑業苦三道流轉的道理。

十二因緣又是一個連環鉤鎖,相互牽連的關係。更有流轉門和還滅門。上面所講的就是流轉門的十二因緣道理。

辟支佛在小乘聖人中稱為利根。他們聽到佛說十二因緣流轉門的互相關係,互為因果的道理,覺悟到無明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緣中間苦因苦果的總根源。無明一滅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了。

因此辟支佛就下定決心來斬斷無明。譬喻砍樹一樣,先砍樹根,樹根一斷,而整棵大樹,便自然倒下。無明滅才能復還真性,滅除煩惱,所以叫做還滅門。

這就是緣覺聖人所修的十二因緣的道理。

4樓:匿名使用者

「緣覺」,指的是未聽聞佛法,而自己通過理解各種緣起過程而證悟,並得到解脫的人。

十二因緣是佛法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有情眾生之所以輪迴不斷的過程。

5樓:摩醯首羅天中天

十二因緣指的是。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至於你說什麼修「緣覺」你問的不大明白,沒法回答

6樓:牽弘懿

十二因緣是佛學的基礎理論. 揭示了生死輪迴的過程.

於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為「緣覺」,若生於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

7樓:匿名使用者

聲聞乘 .佛教三乘之一。稱聞佛言教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真理而得道者。

聲聞和緣覺二小乘,常被稱為二乘。聲聞乘是依四聖諦之理而起修,而緣覺乘,則是依十二因緣之理而起修,這是二乘的不同處。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這十二緣起是說明人生的經過,換句話說,是有情生死流轉的說明。一切眾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緣起互相依存的。

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故個人與社會,精神與物質,都是

形成相依的狀態。

十二緣起,是由十二項互緣的支數,來說明現實人生的成立。

一、無明——為過去煩惱的總稱,是無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無明妄動,眾生輪轉世間,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為」或「造作」義,即依過去無明煩惱,發動身口意三業,有時作善的行業,有時作惡的行業,有時作不善不惡的事。這「行」和上面的「無明」,即是過去所做的惑和業,也便是四諦中所說的集諦內容。

三、識——入胎之心識,由過去感業動力,使阿賴耶識受果報,遇緣托胎,完成現在之生命體。

四、名色——名是心識,屬於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屬於物質,故名色,為成立有情生命體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為六根完具位,謂於胎中名色漸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漸次具足。但這時的胎兒在母腹中只有幾個月,雖成六根的模型,對外界的感覺,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沒有完備,故稱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時期。

六、觸——即出胎後與境界接觸,生起感覺,亦即對境界認識之開始。如自初生至一歲內的嬰兒時期,及進入二歲幼兒時期,其接觸外境,只起簡單的知覺,不能分別孰是孰非,孰苦孰樂,也沒有憎愛的分別,一切舉動很天真,這時可說是觸的混沌時期。到三歲至五歲的幼童,接觸外境的知覺力就漸漸增強。

七、受——即對外境接觸的感受:指苦、樂、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兒四五歲時期到兒童時期(六歲至十二歲),乃至青年時期(十三歲至廿三歲)的時候,心識逐漸發達,領受環境範圍漸漸擴大,起居飲食、讀書遊戲及其他希求亦隨歲月而增進,遇順境則感受快樂,遇逆境則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時期,對愛憎的感受,特為顯明。

這就叫做「受的階段」。

八、愛——以染著貪愛為義,由受而來,對於所受之境界賓士追求。如青年時期,對貪戀財物和男女色慾,已生出種種強烈的慾望,執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鬆;有的越出軌則,未婚先有孕,故在這「愛的階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謹慎調伏自己衝動的情慾。

九、取——是執取為義,即對所愛之境界執取追求,也即對物慾境界起貪戀,強烈執取,據為己有,方滿自己的慾望。於是三業不淨,造出惡業,以業系身,而整合未來身心的苦因,這都是由「愛」「取」而來。

十、有——即是現有業力存在的意義。謂由愛著馳取不已,現世又多造惡業,而構成潛在業力,感後有之報。

十一、生——即未來受生,由於自身潛在業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來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這是說明來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迴圈,生生不已的流轉道理。因未來既有老死,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苦,而與之俱來。而「生」和「老死」是未來世的二種因果,即將苦諦的內容加以詳細的分別。

十二因緣說明人生的生死迴圈,是通於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死,不斷流轉,叫做流轉門。而這流轉門的因果:從過去「無明」和「行」的二支因,緣起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的五支果。

又從現在世「愛」、「取」、「有」的三支因,緣起未來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謂人生,就是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迴圈不已,叫做輪迴,根本不外「惑」和「業」

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釋迦牟尼佛的悟道,就是覺悟這十二緣起的人生觀道理。並推究十二因緣的緣起,以「無明」為生死流轉根本,如修道斷無明,除愛取,就可解脫生死,故從十二因緣的「還滅門」來說: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來世的生、老死亦滅。

十二因緣是緣覺所修的法門。緣覺乘聖人比聲聞乘利根,聲聞乘聞佛說四諦法,從苦諦上悟入,而緣覺由集諦上悟入,故較聲聞乘為深。緣覺由集諦之無明,觀十二因緣之緣起,無須聽法,即依自力得覺悟,又稱為獨覺,即是辟支佛。

因此緣覺乘也叫做獨覺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較聲聞乘為高深,稱為中乘,而下於佛乘及菩薩乘。

【注】⒈依教育心理學將人生的分期如下:

①嬰兒期——生後滿一年之間。

②幼兒期——一歲至五歲之間。

③兒童期——六歲至十二歲之間。

④青年期——十三歲至廿三歲之間。

⑤壯年期——廿四歲至四十七歲之間。

⑥老年期——四十七歲以後為老年期。

⒉阿賴耶識——即是心的主體,人死後,阿賴耶識,脫離軀體,叫做中陰身,等待有適合父母之緣,再去投胎的心識,就是阿賴耶識。

⒊十二因緣與四諦法——四諦法中之苦集二諦為十二因緣之流轉門,滅道二諦為十二因緣之還滅門。

⒋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間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謂一切所有生死流轉,皆因此十二支分迴圈不息,亦即生死流轉之因緣。

佛學 什麼修「緣覺」?就是十二因緣指的是什麼

顏小二述哲文 緣覺,也就是十二因緣指的是以下內容 十二因緣分別為 一 無明,二 行,三 識,四 名色,五 六入,六 觸,七 受,八 愛,九 取,十 有,十 一 生,十 二 老死。一 無明 指人們心中無明煩惱,晦昧空境,無所明瞭,昏擾擾相,以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無明,無明是粗細煩惱迷惑妄心,是分段生...

學佛最終目的是什麼, 信佛學佛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濟南的清真寺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 悉達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是釋迦部落的王子。他29歲時開始修行,創立了佛教的教義。後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 儀式 習慣 教團的組織等等 ...

12星座的符號是什麼啊,十二星座分別代表什麼符號?

柏山雅露特 白羊座 白羊座的符號象徵羊的頭,是一種象形的方法,取出羊最明顯的羊角和鼻樑部分。由白羊座的神話可以聯想到一些特質,例如衝動 勇往直前。而由另一方面,也有人指白羊座的符號是象徵新生的綠芽,表現出大地新生和欣欣向榮的景象。白羊座 金牛座 金牛座的符號象徵了牛的頭,也是以簡單的線條描繪出牛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