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一、特點:
1、首先,《孟子》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步步深入.不如我們學過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意在說明「實行仁政」和「得民心」的重要性,但作者並沒有開門見山,而是從戰爭中的天時,地利,人和說起,得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任何」的結論,推匯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點.
這樣水到渠成,是文章更加緊密,具有說服力。
2、其次,《孟子》還善用對比的手法.在《魚,我所欲也》中,作者把「向」和「今」做對比——從前為了道義,連維持生命的飯食都可以不要,可今天看見比飯食貴上百倍不義之財而放棄了道義.這樣一對比,使作者的觀點更加鮮明,立場更加堅定。
3、還有,「類比」也是《孟子》中比較常見的手法.在《魚,我所欲也》的開頭,把生比做魚,把義比做更加貴重的熊掌,這樣一類比,義和生哪個更加重要,就不言而喻了。
二、孟子
1、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生於曲阜市小雪街道鳧村,戰國時期鄒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2、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2樓:9點說史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準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
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慾,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
1、啟發宋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擴充善性,壓抑物慾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2、促成「道統」觀念
孟子時,把堯、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視為儒家的「道統」(一脈相承的知識系統)。從此,儒家的道統觀念與儒家思想之間,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3、民本思想的影響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張,一切以民心向背為標準。這套革命理論,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創見,雖然此說缺乏現代的民主精神,卻成為傳統制度中,抑制君權的合理性淵源。孟子「為民制產」的主張,更成為歷代經濟制度的最高理想。
孟子的性本善,說教化可以喚起人的善的本質,我覺得類似於**教的「只要信仰,便可得救」。同為儒家的荀子認為「性本惡」,為他的學生李斯和韓非提供了嚴刑厲法的理論。但在當時那個混亂的年代,也許後者最符合當時歷史的發展潮流。
孟子的語言特點是什麼?
3樓:life無明小魚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準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
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慾,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氣磅礴,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
1、啟發宋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擴充善性,壓抑物慾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2、促成「道統」觀念
孟子時,把堯、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視為儒家的「道統」(一脈相承的知識系統)。從此,儒家的道統觀念與儒家思想之間,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3、民本思想的影響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張,一切以民心向背為標準。這套革命理論,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創見,雖然此說缺乏現代的民主精神,卻成為傳統制度中,抑制君權的合理性淵源。孟子「為民制產」的主張,更成為歷代經濟制度的最高理想。
孟子的性本善,說教化可以喚起人的善的本質,我覺得類似於**教的「只要信仰,便可得救」。同為儒家的荀子認為「性本惡」,為他的學生李斯和韓非提供了嚴刑厲法的理論。但在當時那個混亂的年代,也許後者最符合當時歷史的發展潮流。
4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孟子》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步步深入。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意在說明「實行仁政」和「得民心」的重要性,但作者並沒有開門見山。
而是從戰爭中的天時,地利,人和說起,得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任何」的結論,推匯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點,這樣水到渠成,是文章更加緊密,具有說服力。
其次,《孟子》還善用對比的手法。在《魚,我所欲也》中,作者把「向」和「今」做對比——從前為了道義,連維持生命的飯食都可以不要,可今天看見比飯食貴上百倍不義之財而放棄了道義,這樣一對比,使作者的觀點更加鮮明,立場更加堅定。
5樓:一棵蘋果樹
一、特點:
1、首先,《孟子》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步步深入.不如我們學過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意在說明「實行仁政」和「得民心」的重要性,但作者並沒有開門見山,而是從戰爭中的天時,地利,人和說起,得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任何」的結論,推匯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點.
這樣水到渠成,是文章更加緊密,具有說服力。
2、其次,《孟子》還善用對比的手法.在《魚,我所欲也》中,作者把「向」和「今」做對比——從前為了道義,連維持生命的飯食都可以不要,可今天看見比飯食貴上百倍不義之財而放棄了道義.這樣一對比,使作者的觀點更加鮮明,立場更加堅定。
3、還有,「類比」也是《孟子》中比較常見的手法.在《魚,我所欲也》的開頭,把生比做魚,把義比做更加貴重的熊掌,這樣一類比,義和生哪個更加重要,就不言而喻了。
二、孟子
1、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生於曲阜市小雪街道鳧村,戰國時期鄒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2、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6樓:匿名使用者
一、雄辯色彩
1.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引導對方投入到自己設定的機彀中來,使對方心悅誠服。
2.氣勢豐沛,是非鮮明,一旦對方被納入機彀,便步步緊逼,不給對方辯駁的機會。(例《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
二、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說理。典型事例,如《齊桓晉文之事章》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實。比喻,如為了說明捨生取義的道理,以舍魚而取熊掌為喻。
《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章》寓言故事,著名的如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上》)、 「揠苗助長」 (《公孫丑上》)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章的語言特點
7樓:曉龍老師
運用比喻論據和對比論證相結合,生動形象的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白話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此文出自戰國·孟子《孟子·告子下》
寫作背景: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
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採用一連串結構相同的句式,對於同一論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千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萬里不可阻擋的氣勢。孟子文之稱雄辯,這類句式的採用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配合歸納的推理方式,便採用了這種句式,一起首連舉六位聖賢的成功事蹟,從數量上給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覺得「生於憂患」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接著又極力鋪排艱難環境給人們帶來的磨難,反襯了聖賢成功的不易;
然後再歷述聖賢面對艱難憂患的正確態度與處理方法,最終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很有說服力。一般說來,鋪陳排比的寫法,固可造成巨集大氣勢;若處理不當,也可致繁複拖沓之虞。
其後的漢大賦,由於片面強調了這一特點,往往使人難以卒讀。而孟子的這篇文章,雖通篇採用排比句式,卻仍給人以行文簡潔的印象。原因在於,孟子十分注意遣詞用字,儘量擴充每一詞語,尤其是動詞的容量。
以起首一段為例,共六句話,六個動詞,包括一個「發」,五個「舉」,既表現了人物由微賤趨向顯達的運動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聖人,他的成功,固然因為堯的賞識,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與努力,故曰「發」;
傅說等是臣,是賢人,他們的成功,固然因為自身的才能與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人,繼孔子之後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曾周遊列國,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張,但由於當時諸侯國忙於戰爭兼併,其觀點被認為是「迂闊」,幾乎無人採納。
孟子散文善用類比法說理的特點,《孟子》散文語言特點
孟子 文章給人印象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辯色彩。這特點,一是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引導對方不知不覺投入自己設定的陷阱中來,使對方心悅誠服 二是氣勢豐沛,是非鮮明,一旦對方被納入陷阱,便鋪張揚厲,縱橫恣肆,步步緊逼,不給對方辯駁的機會。第二個特點,是善於以典型事例 比喻和寓言說理。急需 寡人之於國...
求孟子語錄,孟子的名言有哪些
以下是 孟子語錄 全文翻譯的銜接地址,希望對你有用 人與人相處,如同一面鏡子,如何待人,人也將如何回報你。事情發生之前必先有徵兆,君子處事當見節機而作,別待禍迫眉睫再謀對策。成功者必有自己明確的道路,不合乎與自己的道的一定不會被迷惑。能有所不為,才有所為。生活的態度應守分安常,自以中正為宜,待人出世...
《孟子》的散文特色是什麼啊,《孟子》散文有什麼藝術特色
孟子作品藝術特點 1 在當時孟子有 好辯 之稱。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現出高超的論辯藝術。a.善於抓住對方心理,因勢利導,誘其就範。b.採用迂迴戰術,先設好圈套,讓對方鑽進去,然後乘其不備,突然襲擊。如他批評齊宣王未治理好國家的時候,就是通過講了個故事,引出二問,讓齊宣王無法回答。c.先通過設問,使對方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