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論語十二章》中的成語給我們什麼啟示?

時間 2021-09-10 18:03:18

1樓:王仕節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

孔子說:「**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

」(《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

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

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

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

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

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述而》)即: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做人要全面發展呢?

這裡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即:

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可以堅定人的情操,**可以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所以,對於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2樓:再中國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3樓:匿名使用者

推薦你去看于丹的《論語》心得,那裡面講的挺詳細的。

《論語十二章》中的成語給我們什麼啟示?

4樓:沒錢的萌娃紙

《論語十二章》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

《論語十二章》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5樓:巴黎歐萊雅

魚兒在水中有自由往復的本領,人們就模仿魚類的形體造船,以木槳仿鰭。

魚兒在水中有自由往復的本領,人們就模仿魚類的形體造船,以木槳仿鰭。相傳早在大禹期間,我國古代勞感群眾觀察魚在水中用尾巴的搖擺而遊動、轉彎,他們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槳。通過重複的觀察、模仿以及實踐,逐漸改為櫓以及舵,增長了船的動力,掌握了使船轉彎的手眼。

這樣,即使在波濤滾滾的江河中,人們也能讓船舶航行自若。

蠅子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導航儀",人們模仿它製成了"振盪陀螺儀"。這類儀器目前已經應用在火箭以及高速飛機上,實現了auto駕駛。

蠅子的眼睛是一種"複眼",由30o0多隻小眼組成,人們模仿它製成了"蠅眼透鏡"。"蠅眼透鏡"是用幾百或幾千塊小透鏡整齊擺列組合而成的,用它作鏡頭可以製成"蠅眼相機",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張相同的相片。這類相機已經用於印刷製版以及大量複製電子計較機的微小電路,大大提高了工效以及質量。

"蠅眼透鏡"是一種新型光學元件,它的用場很多。

鳥類的黨羽具有很多特殊功效以及佈局,使得它們不僅善於飛行,而且會表演很多"特技",這些特技還是目前人類的技能難以達到的。小小的蜂鳥是鳥中的"***",它既可以鉛直起落,又可以退著飛。在充吸花蜜時,它不像蜜蜂那樣停落在花上,而是懸停於空中。

這是何等巧妙的飛行啊。打造具有蜂鳥飛行特性的鉛直起落飛機,已經成為很多飛機設計師夢寐以求的願望。

論語十二章分別給我們的啟示不過15個字

6樓:半路遇到狗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啟示】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

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也是孔子認為的君子應該具有的氣度與修養。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

【啟示】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這句話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處的年代動亂不堪,弒父犯上作亂的現象已經甚為普遍,很多人已經不重視道德的修養,傳統觀念出現危機,這是孔子不願意見到的,他的**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

【啟示】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

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

【啟示】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賦予時代的意義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啟示】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啟示】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達道的,就是顏回,所以叫「復聖」。顏回這個人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都做到。因為他「三月不違仁」,就是爭呢,也「不違仁」;貪,也「不違仁」;求,也「不違仁」;自私,也「不違仁」;自利,也「不違仁」。

他是絲毫的自私心也沒有,隨遇而安,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真是安貧樂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2] 》

【啟示】這一則講的是關於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三層境界:知 、好、 樂。

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啟示】說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貧困艱苦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很快樂,不道義而得到的富貴是不好的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啟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讚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啟示】」對於「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傳統的解釋以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為優,朱熹從理學家的立場出發將這句話的意思概括為四個字「進學不已」,也就是說要不斷地學習,這個解釋對於我們現在的學習態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啟示】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要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一個人的堅定意志,是非常困難的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啟示】這則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幾個要求。豐富的知識,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對於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功利干擾,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靜的看待這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論語十則後五則,啟示,論語十則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論語十則 告訴我們,在學習方面一定要能下定決心,持之以恆 要能不斷創新,推陳出新 要堅持溫習學過的知識 學習還要多思考,用心去領會 學習要能向他人請教,做到不恥下問。在做人方面要能不斷反省自己,保持自己的優點,看到自己的短處,才能不斷提高 還要有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勇氣,不斷推陳出新,提高自己 做人還要...

《論語》十二章的題,論語十二章練習題

自由寧靜無憂 學習方法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 矣。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學習態度 1.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修身做人 1 人不知而不...

論語十二章中堅定信念的句子,論語12章中能體現堅定信念矢志不渝的語句是

檢曼辭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文 對於學習,瞭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 喜愛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更快。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譯文 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