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阿沾
意思是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
出處:《孟子·告子下》。
原文節選: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意義: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全文分兩部分
1、第一部分(第1、2段):舉例論證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道理。(分兩層)
第1層(舜發於……舉於市):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說明成就大業者都曾經過一番艱苦磨鍊。
第2層(故天降……其所不能):論述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的磨鍊。
2、第二部分(第3、4段):論述人處於困境才能奮發,國無憂患則往往遭滅亡的道理。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分三層)
第1層(人恆過……而後喻):從正面講人必須經過挫折、困苦,才能長進和有所作為。
第2層(入則無……國恆亡):由個人推論到治理國家,進一步論證艱苦磨鍊的必要性。
2樓:君子陶陶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意思是: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
出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原文選段: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3樓:佛昊明
憂愁患難的處境可以使人發奮而得以生存,安逸快樂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導致滅亡
4樓:煙覓邇
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安逸快樂的生活可以使人或國家滅亡。
5樓:匿名使用者
人在憂患中能發憤圖強,進而生存下去,沉溺安樂中則會逐漸走向滅亡。
6樓:來自雲岫谷幽默的天空
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走向滅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既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全文
7樓:來自太平寨低調的蘭果樹
憂愁患難的處境可以使人發奮而得以生存
8樓:丹修文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什麼意思?
9樓:金牛咲
意思是: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
出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原文選段: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
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在孟子也許只是為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啟迪。但作為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
特別是「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兩句,直接導引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原則的形成,這就是「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
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10樓:刷車
舜發於畎畝①之中,傅說②舉於版築③之間,膠鬲(4)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土⑤,孫叔敖舉於海(6),百里奚舉於市(7)。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恆過, 然後能改;困於心,衡(9)於慮,而後作;徵(10)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11),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註釋】
①畎(quan)畝:田間,田地。②傅說(yuo):
殷武丁時人,曾為刑徒,在傅險築牆,後被武丁發現,舉用為相。③版築:一種築牆工作, 在兩塊牆版中,填人泥土夯實。
④膠鬲(ge):殷紂王時人,曾以販賣魚、 鹽為生,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後輔佐周武王。⑤管夷吾:
管仲。士:此處指獄囚管理者。
當年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失敗後,管仲隨他 一起逃到魯國,齊桓公知道他賢能,所以要求魯君殺死公子糾,而把管仲押回自己處理。魯君於是派獄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國,結果齊桓公用管仲為宰相。 (6)孫叔敖:
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隱居海邊,被楚王發現後任為令尹 (宰相)。(7)百里奚舉於市:春秋時的賢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國,秦穆公 用五張羊皮的**把他買回,任為宰相,所以說「舉於市」。
(8)曾:同 「增」。(9)衡:
通「橫」,指橫塞。(10)徵:表徵,表現。
(11)法家拂 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為「弼」,輔佐;拂士即輔佐的賢士。
【譯文】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 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
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 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氣 鬱結,殫思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瞭解。
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 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11樓:卯芬
舜從田間被堯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舉拔,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孫叔敖在隱居的海濱被選拔,百里奚從奴隸市場被贖回並被舉用。 因此上天將要將降下重大的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使他的身體窮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撓干擾,用這些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堅韌,增加他所不具備的才幹。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內心困擾,思慮阻塞,這以後才能奮起;(別人)把憤怒表現在臉上,怨恨吐發於言語之中,這樣(你)才能明白。
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與之相匹敵的國家和外來國家的憂患,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後就才知道,憂愁患害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12樓:紫荊花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 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
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 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氣 鬱結,殫思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瞭解。
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 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13樓:匿名使用者
憂愁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
14樓:手機使用者
憂慮禍患,人謀求生存發展;由於安逸享樂,人萎靡死亡。
15樓:手機使用者
因有憂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樂卻足以而使人敗亡。這是字面上的意思,
其大意為:在憂患為求生存,可以迫使你想方設法應對眼前難關,問題來了,你自然就習慣了對付,不會被打倒;而假如一直沉浸在在安逸與享樂中的話,危險一到,就不知所措,極有可能被難題吞噬。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什麼意思?
16樓:**行
論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中說道"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此話的確意味深長。只有心懷一定 的危機感和憂慮感才能使我們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
憂患可以使擔當大任的人經得住苦難的考驗,可以促進人類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 但是,在美國阿拉斯加動物園中的鹿苑裡發生了一件值得每個人深思的事……
狼捕食鹿,人們想讓鹿不被狼捕殺而殺死狼。他們違背了" 優勝劣汰" 的原則。由 此,狼便越來越少,本想鹿應該增多了,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
這是為什麼?是因為, 鹿缺少了憂患,只顧自由自在的生活。原來有狼追鹿,鹿就會奔跑,現在,狼沒有了, 鹿的體質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
可見,憂患的作用不僅對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 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什麼意思,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
惡劣的環境可以激起人的憂患意識,使之為改變現狀,生存發展而積極奮發,最終能得以發展,強大起來 安逸的環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易使人墮落,最終在安樂的環境中滅亡。在內優外患的情況下能夠生存,在安居樂業的情況下反而會滅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的 於 是什麼意思?於,作介詞,有在 從 到 比 對 憑 被 由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什麼意思,「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金牛咲 意思是 憂慮禍患能使人 或國家 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 或國家 走向滅亡。出自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告子下 原文選段 人恆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譯文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500字
安逸享樂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上的享受,但這往往是墮落的開端 憂愁禍患的確會給人帶來身心上的痛苦,但卻是催人奮進的精神食糧。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中孟子所列舉的人物 舜,傅說,膠鬲,管夷吾,等等為自己的時代作出貢獻的人們無疑都接受過生活,精神上的考驗。我想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對世間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