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明了什麼道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時間 2021-09-06 22:14:00

1樓:假面

《孟子》中說道"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此話的確意味深長,只有心懷一定的危機感和憂慮感才能使我們在當今社會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

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

2樓:文學嘗試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明了人要有憂患意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意思是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與「溫水煮青蛙」的原理頗有相似之處。也有人當作憂國憂民的意思。

成語出自孟子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則短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翻譯:憂愁患難的處境可以使人發奮而得以生存,安逸快樂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導致滅亡。指時時警惕,才能杜絕禍患。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須接受磨鍊,暫時的順利將會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潛在障礙。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舉了六位古今名人的事例,得出困境出人才的結論,進而深化至統治者治國也要有憂患意識,統治者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憂患意識國家都會滅亡,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人、任何團體組織、任何國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真理。

歐陽修有云:「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意思便是有憂患意識國亦可興,貪圖安逸自己和國家都要衰亡。

自古朝代更替多事腐朽的統治者不明白這個道理。越王勾踐亡國後臥薪嚐膽忍辱負重,有朝一日時機恰好,一舉滅吳國興復越國。吳王夫差因貪圖安逸低估對手最終做了亡國君主。

國家的命運尚且與憂患意識息息相關,更何況我們呢?現在才是初中,每個學校都高手雲集,黑馬層出不窮,如果我們還不知加緊提高自己,防止被別人比下去,那以後進了高中,上了大學不是更沒有競爭力了嗎?

《漢書》上有:「安不忘危,盛必慮衰。」當一個人的事業達到頂峰時一定要試想自己落魄了的樣子與處境,這樣才能激勵他不斷上進,奮鬥拼搏,事業才能蒸蒸日上,反之,則盛極必衰,一代不如一代。

動物便是很好的例子,羅斯福為保護鹿大量捕殺狼,短時間內鹿群數量猛增,但最終失去天敵和憂患意識的鹿從原來身體強健的幾萬只銳減成病怏怏的幾千只。為何會這樣呢?原因有二,一是捕狼之舉嚴重破壞生態平衡,草、鹿、狼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鹿群最終減少,二也是鹿群沒有天敵對它們的生存構成威脅,便不再大量運動,也沒有理由擔心,最終體質整體下降,這樣下去一場小病就能讓他們消失,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忠諫良臣魏徵曾說:「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奢華安逸往往能使人失去安分與老實,多添浮躁,不會思危,就像闖王李自成。

2023年闖王李自成率軍入京,進城後軍心懈怠,認為大功告成,「日日過年」風氣流傳開來,所有人都等著加官晉爵,清軍入關之時,闖王軍隊卻一敗塗地。由此可知,居安不思危是多麼不利於生存和發展啊,只有居安思危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大思想家孟子都專著文章論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見居安思危的必要性,讓我們從現在起加強憂患意識,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不要妄想別人後退。

4樓:比佛

360問答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

paxlp lv12

2013-06-17

如題,越詳細越好,

滿意答案

o_連彩雲_o

lv12

2013-12-21

體現了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這個可以是中國哲學辯證法中最閃光的觀點,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壯則老」、「多易必多難」、「置之死地然後生,投之亡地然後存」、「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飛必決」、「暑極不生暑而生寒,寒極不生寒而生暑」,總之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相反相成的矛盾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另外,還說明了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爭取事物向著好的方向轉化,而避免事物向著壞的方向轉化。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主張少私寡慾,清靜無為,貴陰守柔,貴謙處下,是一種帶有消極意味的處世態度,但是也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一種哲學智慧,就是順其自然;以法家為代表的其他一些學派主張「強力而與天地競」,「慎陰陽之合」、「節四時之用」,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更具有積極進取的意味。總之面對矛盾,我們要吸取雙方的思想的精華,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

5樓:情感小先鋒

古訓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要時刻有憂患意識,不能因為取得了一點點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就舒舒服服的過日子。其實恰恰打敗我們的就是太安逸的生活,而不是失敗!

溫水煮青蛙的道理大家都懂,把一隻青蛙放進溫水裡面,他會很舒服,在裡面閉著眼睛,好不愜意。最後水越來越燙,當它在想跳出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他的感官已經被舒適的水溫給麻痺了。

很多時候,短暫的安逸可以使我們得到休息和心靈的安靜,但若長期如此,那簡直就是地獄,他會慢慢蠶食我們的鬥志和理想,甚至把我們變成一具具只會吃喝拉撒的行屍走肉!

6樓:柚梓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只有心懷一定的憂慮,才能使我們在當今社會中得以生存,尋求立足之地。

7樓:匿名使用者

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呢?

8樓:匿名使用者

原指一個國家的君子和百姓要麼憂患自己的國家不夠強大,不斷想辦法使國家生存下來,並且變得強大;要麼就過著奢靡的安樂生活,不停地消耗國家的實力,最後滅亡。

現也指一個人要麼不斷努力,獲得輝煌的成功;要麼就渾渾噩噩,一輩子碌碌無為。

9樓:匿名使用者

生於備胎,死於濫情,無情勝煽情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從哪兩個方面論述了什麼道理

10樓:金牛咲

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方面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心論點為第3、4段:論述人處於困境才能奮發,國無憂患則往往遭滅亡的道理。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選段: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擴充套件資料

文章主旨: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在孟子也許只是為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啟迪。但作為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

特別是「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兩句,直接導引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原則的形成,這就是「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這亦是千百年來,孟子此篇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

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11樓:毗沙王

從國家的角度反面論述了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者」的危害,最後歸結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的中心論點。

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鍊的必要性,說明人才在困難中造就,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滅亡)。

12樓:鎝糖度

一個人假設常處於安樂的生活中,不思進取,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

如果太平太順,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鬆警惕,使國家一旦遇到內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

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並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幹.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什麼現實意義

13樓:文淵

之於個人而言,憂患精神代表著一個對未來或目標的追求,它能夠激勵人不斷進步,進而取得更好的成果,實現個人價值。而安樂是一種安於現狀的保守主義,有不思上進、不求進取之意,重於享受生活,無長遠規劃。

之於一個民族而言,憂患精神代表追求中國復興夢的早日實現,雖然中國經濟已經取得進步,但同比世界發達國家而言,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按照十三五規劃,2023年實現小康社會,這是對民族發展的一種規劃。如果我們只是單純享樂,安於發展現狀,中國將快速走向衰落。

14樓:匿名使用者

安樂必死

現在有一個新名詞,叫「安樂死」。它指的是讓上了年紀的人在未經歷任何病痛、安逸舒適的情況下壽終正寢的一種方法。其實,細究起來,這「安樂」與「死」還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絡。

兩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後人把這段話概括為八個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就是說:人常常處於憂患即逆境當中,會愈挫愈強,其適應各種不同環境的能力會大大提高;反之,人常常處於安樂即順境當中,會消磨志氣,一旦離開了安樂的環境,就會因無所適從而死去。

人的生存是如此,動物的生存也情同此理。曾經一段時間,人們發現草原上的馬的體型變得臃腫,奔跑的速度也大不如前。究其原因,在於它們少了天敵——狼的威脅。

沒有了狼在後面拼命追的生存憂患,經常處於養尊處優的安逸環境中,馬的奔跑速度乃至體型都發生了明顯的不利於自己的變化。一旦天敵重新出現,它們面臨的只能是乖乖受死的下場。這可以作為「安樂必死」的一個旁證。

當然,我們說「安樂必死」是有條件的。條件之一就是不合時宜地「安樂」。

在太平盛世,於居安思危之外,追求一點安逸,享受一點快樂。在繁忙的工作之後來點放鬆,在緊張的學校之外來點休閒,也未嘗不可。這樣的「安樂」不會使人「死」去,反而會使人活得更加健康。

然而,如果是處在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你還不合時宜地一味沉浸在安逸和享樂之中,在燈紅酒綠中打發光陰,在醉生夢死裡消磨人生,那就必死無疑。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這個「扶不起的阿斗」,看不到來自北方的魏國的進攻威脅,而讓自己沉浸在無休止的尋歡作樂之中。結果不僅導致蜀漢王朝的滅亡,還使自己成了司馬氏手下的一個囚徒。

這國破家亡的慘痛教訓,並沒有使他警醒,他還是一味地沉浸在司馬氏為他設計的「溫柔的陷阱」之中,以至「樂不思蜀」。最後只能讓酒色淘空自己的身體,成了一具靈魂的空殼、活著的死屍。

「安樂必死」的條件之二是不加節制地「安樂」。宋代文豪歐陽修寫過一篇《伶官傳序》。在這篇文章中,他把莊宗的興衰歸結為十二個字: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應該說,莊宗的下場是很慘的,竟然死在了自己一直寵幸的伶人手裡。本來嘛,作為帝王,有點個人的愛好,看看錶演,聽聽戲也沒有什麼的,用它們來調節一下單調寂寞的「孤家寡人」的生活也未嘗不可。

但這得有個限度。萬一超過了這個限度,像莊宗一樣寵幸伶人到讓他們手握重權,對他們言聽計從的地步,那就太過分了。這樣不加節制的「安樂」,莊宗最後不「死」那才怪呢!

當代的統治者,難道不應該牢記「安樂必死」的教訓,以阿斗和莊宗為戒嗎?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什麼意思,「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金牛咲 意思是 憂慮禍患能使人 或國家 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 或國家 走向滅亡。出自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告子下 原文選段 人恆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譯文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500字

安逸享樂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上的享受,但這往往是墮落的開端 憂愁禍患的確會給人帶來身心上的痛苦,但卻是催人奮進的精神食糧。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中孟子所列舉的人物 舜,傅說,膠鬲,管夷吾,等等為自己的時代作出貢獻的人們無疑都接受過生活,精神上的考驗。我想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對世間萬物...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意思,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什麼意思?

阿沾 意思是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 出處 孟子 告子下 原文節選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意義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