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譯文:自己知道可以成就王業並且真正稱王的,是古代三王(夏禹、商湯、周武)。自己知道不可以成就王業而成就了霸業的,是春秋五霸。
有人曾經這樣論說:「圖謀成就王業卻沒有成功的,那最壞的結果也還能成就霸業。」
唉!假使讓齊桓公、晉文公去做商湯和周武王那樣的事情(王道),那他們將要自尋滅亡都來不及了,即使想要稱霸,能夠成功嗎?所謂的王道,不可以用在小的地方。
用在大的地方可以成就王業,用在小的地方,就會被消滅。
當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經推行他們的仁義,但是最終自取滅亡,失去國家,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所推行的,不足以來滿足他們所追求的。所以如果有獲取天下的方法,但是卻沒有獲取天下的想法,這才可以同他說王道。
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和西漢留侯張良,雖然不是輔佐商湯、周武王的賢臣,但也可稱得上是剛毅果敢的人物,才能卓越,遇事不糊塗,能夠有他一定要做的事。看看吳王夫差被困在姑蘇城上,而向越王勾踐哀求保全性命,勾踐曾經想赦免他,當時只有那范蠡認為不可以,然後擊鼓進兵攻打姑蘇城,並最終殺死吳王。
(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籍突破重圍向東敗逃時,高祖也曾想罷兵西歸,可是張良上諫說:「這是上天要讓項羽滅亡,趕快追擊,莫失良機。」這兩個歷史人物,都認為小小的仁義,不足以改變我們的軍國大計。
唉!樂毅本是戰國時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經聽聞過王道,這就足以使他滅亡了。
議論的人認為,是因為燕惠王不夠賢明,才會被敵人用了反間計,用騎劫頂替樂毅為將,才最終使樂毅逃離燕國。他們認為樂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齊的成功,完全是命運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揮的過錯。然而,假設當時燕昭王還在位,即使齊國的反間計不能得逞,樂毅也終究會失敗。
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燕國想吞併齊國,但是這卻並不符合秦國、楚國和三晉之國(趙、魏、韓)的利益。樂毅如今用百萬的軍隊去攻打(莒、墨)兩城的殘兵敗將,而用了幾年的時間都不能取勝,軍隊長年在外,這樣就一定會有敵人利用他的國力空虛。
諸侯在內部作亂,齊國在外面攻擊。到了這時候,即使是姜太公、田穰苴在世也不能不失敗。
然而,樂毅用百倍於敵人的兵力,連續幾年都攻不下兩座城池,並不是他的智謀和力量不夠,而是因為他打算用仁義來使齊國的百姓順服,所以不能夠狠心猛攻城池而導致這樣的結果。
因為齊國人苦於湣王的**,樂毅如果這時候撤退而停止戰爭,治理政務,放寬賦稅、勞役,使農民能夠到回到家鄉,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齊國人不再有鬥志,那麼田單之輩又利用誰跟他去作戰呢!為何樂毅用百萬軍隊和兩個小城對峙好幾年卻不決戰?這是讓齊國能夠慢慢謀劃這件事的原因。
在戰國時,兵力強盛的國家吞併國力弱小的國家,難道僅僅是我燕國麼?拿燕國和齊國的軍隊圍攻兩座城池,並且加緊攻擊,要有消滅敵人後再吃飯的決心,難道誰會說不行嗎?哎呀!
想稱王就稱王,不想稱王就要明白所處的位置,不能使兩頭都失去而讓天下人譏笑。
2樓:吳邪啊啊哦
世人大多認為樂毅不能按時攻克即墨是錯誤的,因此,(我在此)記敘並論述他。
探求古代賢能的心意,應該先從大的方面和遠的方面想,一定是(先感覺)曲折難懂,然後方可領會啊。如今(對)樂毅之事的曲折有人還未能徹底瞭解,因而大多認為他錯了。這樣讓前代賢人在將來被人誤解不是很可惜嗎,看樂毅贈給燕惠王的信,他大概在謀略上是差不多了,合乎於仁道而且能始終如一。
他告喻昭王說:伊尹流放太甲而沒有猜疑,太甲被流放而沒有抱怨,這是(因為)把大業放在最公正之處,並且是以天下為考慮了。如果想極盡仁道的度量,一定要以天下為己任,一定要使得他的君主興盛發達,與先君情趣相合,君臣同心協力,這樣,大業就能穩定了。
在這個時候,樂毅的志向,是千年一遇啊,也將推行千年一遇的崇高仁道。**是他拘泥於時局,僅僅為滿足兼併呢,兼併(齊魯)不是樂毅所希望的,使燕國強大而廢除仁道,也不是樂毅所希望的。不屑於苟且有成,也就心中沒有眼前的小事情了,不渴求小的收穫,這是意在一統天下啊。
這樣看來,攻打齊國是要藉此機會來撼動天下,討伐齊國的目的是要闡明燕王的仁義,沒有動用武力是為了謀求更大的利益。包圍城池而沒有加害於百姓,這樣仁慈之心將傳播很遠,攻打別國不為謀求(私人)功勞,除掉暴君不用武力,這樣,最高尚的美德就能普遍天下。
率領其他諸侯國倡導仁道,近乎於商湯和周武王了,樂毅恰好弘揚仁道,放棄(攻打)兩個城市,讓百姓安生,表明誠信,來等待他們(齊國)出現弊端,使得即墨縣和莒縣的百姓回頭怨恨自己的國君,(最後)願意放下兵器,像親人一樣依賴我們。
善於守衛的智慧,(是)不要隨便做什麼事情,這樣,想要仁道就能得到仁道,(也是)即墨士大夫的仁義啊。責任到了盡頭就會隨從,這是微子順從周朝的道理啊。開通更廣闊的渠道,來等待田單一類人(降服),助長容納善良的風氣,申明齊國士人的志向。
使忠誠的人實現節操,明理的人顯著道義,天下昭彰,傳給後世。我的恩澤就像春光,百姓就如春草,道義光耀宇宙,賢能之人託付真心,鄰國之人傾心羨慕,天下向往,(都)想推戴燕王。隨著眾人的呼聲,兩座城邑一定會降服,這樣,霸王之業就可實現。
即使停留在兩城,也會很快告喻天下。不幸發生變故,在當時形勢是不希望的,功敗垂成,乃是命中註定。如果用威勢逼迫,用武力攻打,則攻城只為求的暫時的功勞,讓燕國和齊國的士人在兩座城池間流血,拼殺形成很多傷殘,讓四個國家的人來看,這樣(是)用放縱殘暴替換戰亂,貪婪私利,鄰國看到,我們就成了豺狼。
既丟失了用兵的意義,也喪失了扶弱的仁道,使齊國士人節操受損,廢除清廉優良作風。遮掩博大的度量,丟棄的是崇高的王道,即使兩座城池能夠攻克,稱霸天下的事情也背離很遠了。再說,燕國即使兼併了齊國,對世人又如何誅伐?
與(原來的)鄰敵又怎樣相處?樂毅難道不知攻克兩城很容易麼,只是考慮到城池攻克時也就背離霸業了;難道不知不能迅速攻克會產生變故?只是考慮到背離了霸業與產生變故是一樣的。
因此說來,樂毅沒有屠戮兩座城池,那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注:田單(生卒年不詳):媯姓,田氏,名單,臨淄人,漢族,戰國時田齊宗室遠房的親屬,任齊都臨淄的市掾(祕書)。
生卒年不詳,後來到趙國作將相。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出兵攻佔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最後只剩了莒城(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市東南),田單率族人以鐵皮護車軸逃至即墨。
擴充套件資料:
王羲之書。小楷。褚遂良在《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將其列為第一。
樑陶弘景說:「右軍名跡,合有數首:《黃庭經》、《曹娥碑》、《樂毅論》是也。
」王羲之書皆有真跡,惟此帖只有石刻。
《樂毅論》是三國時期魏夏侯玄(字泰初)撰寫的一篇文章,文中論述的是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及其征討各國之事。傳王羲之抄寫這篇文章,是書付其子官奴的。有人考證說,官奴是王獻之。
這一書跡,早在去東晉未遠的南朝曾被論及。
梁武帝在與陶弘景討論內府所藏的這篇書跡時說:「逸少跡無甚極細書,《樂毅論》乃微粗健,恐非真跡」,陶弘景表示贊同,曰:「《樂毅論》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輕言,今旨以為非真,竊自信頗涉有悟。
」那麼,樑朝內府的藏本,宜是摹本而非真跡。
儘管如此,陳、隋之際釋智永卻視《樂毅論》為王羲之正書第一。據他說:「樑世模出,天下珍之。
自蕭、阮之流,莫不臨學。陳天嘉(650——565)中,人得以獻文帝,帝賜始興王,王作牧境中,即以見示。吾昔聞其妙,今睹其真,閱玩良久,匪朝伊夕。
始興薨後,仍屬廢帝。
廢帝既歿,又屬餘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恆加寶愛,陳世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統,四海同文,處處追尋,累載方得。」
唐朝初年,《樂毅論》入於內府,曾經褚遂良檢校鑑定,認定為真跡。褚氏著錄內府所收王羲之書跡,為 《右軍書目》,列《樂毅論》為王氏正書第一,並註明「四十四行,書付官奴」。唐太宗最為寶重的書跡是《蘭亭序》與《樂毅論》。
唐內府收藏的《樂毅論》,最初摹拓分賜大臣是在貞觀年間。褚遂良《榻本(樂毅論)記》曰:貞觀十三年(639)四月九日,命直弘文館馮承素摹榻,分賜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楊師道六人,「於是在外乃有六本。
」武平一《徐氏法書記》載:「至高宗又敕馮承素、諸葛貞榻《樂毅論》及雜帖數本,賜長孫無忌等六人,在外方有。」摹本的傳佈範圍,限於皇親國戚或近侍大臣而已,世人罕見其貌。
《樂毅論》墨跡本今已不傳,真跡則更不待言了。據唐韋述《敘書錄》稱,內府所藏的《樂毅論》,「長安、神龍之際,太平安樂公主奏借出外拓寫」,「因此遂失所在」。徐浩《古蹟記》記載得更為具體一些,曰:
後歸武則天女太平公主,其後為一咸陽老嫗竊去,縣吏尋覺,老嫗投之灶下,真跡遂永絕於世。
宋朝程大昌肯定了這一說法,其所著《考古編》卷八謂:「開元五年(717)裒大王真跡為百五十八卷,以《黃庭經》為正書第一,無《蘭亭》、《樂毅》,則開元時真本不存明矣。今世傳本,必是摹榻,又未必正是當時傳本。
按,褚遂良、武平一皆言貞觀中嘗敕馮承素等榻本賜長孫無忌等六人,人間遂有六本,其內本之經褚河南敘錄者,凡接縫及卷首、卷尾皆印『貞觀二年』以識。今傳本又皆無之,知是榻非原榻不疑也。」《宣和書譜》著錄的《樂毅論》,恐怕就是程大昌所指的非原榻的再榻本。
另外,宋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七中還提出一新說,他認為「王羲之書,舊傳惟《樂毅論》乃羲之親書於石,其他皆紙素所傳。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跡,惟《樂毅論》石本在。其後隨太宗人昭陵。
朱樑時,耀州節度使溫韜發昭陵得之,復傳人間。
或曰『公主以偽本易之,元石曾入曠」。本朝高紳學士家,皇佑中紳之子高安世為錢塘主簿,《樂毅論》在其家,予嘗見之。時石已破缺,末後獨有一 『海』字者是也。
其後十餘年,安世在蘇州,石已破為數片,以鐵束之,後安世死,石不知所在。
或雲『蘇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復見。今傳《樂毅論》,皆摹本也。
筆畫無復昔之清勁。羲之小楷字於此殆絕,《遺教經》之類,皆非其比也。」沈括此說實際上是把傳世的石刻榻本追認到王羲之那裡,以他所見的刻石為原石。
權作一說存之。
怎樣臨習《樂毅論》急求《樂毅論》 翻譯
如果是剛開始臨寫 樂毅論 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開始可以通臨一遍或兩遍,這主要是為了從總體上把握該帖的結論及筆畫特點。通臨之後,就要逐字臨寫,這一遍要力求形似,每個點畫都要追求和原帖一樣,如果哪個字把握不好的話,就多臨幾遍,直至感覺差不多了,才臨寫下一個字。逐字臨寫完之後,可以試著默臨。默臨之後再對照原...
諸葛亮《交論》全文,蘇軾 《諸葛亮論》原文及譯文
去看看 蘇軾 諸葛亮論 原文及譯文 諸葛亮 誡子書 全文 諸葛亮的 誡子篇 全文翻譯,謝謝 求蘇軾的 諸葛亮論 全文翻譯 求 諸葛亮 誡子書 全文翻譯 君子的行為操守,寧靜用來提高自身的修養,節儉用來培養高尚的品德。追求名利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實現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才需要學習。不學...
蘇軾《詠茶》譯文
一米八的脖子 譯文 你沒見到武夷溪邊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謂,後有蔡襄,裝籠加封進貢給官家?爭新買寵各出巧意,弄得今年鬥品也成了貢茶。我們的君主難道缺少這些東西?只知滿足皇上口體慾望,是多麼卑鄙惡劣!可惜洛陽留守錢惟演是忠孝世家,也為邀寵進貢牡丹花!原文 詠茶 宋代蘇軾 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