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端午節吃食餅筒?2 食餅筒的來歷?(問題2選1)

時間 2021-10-27 21:15:22

1樓:匿名使用者

台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吃錫餅(麥餅、食餅筒)的風俗。早期稱之為「拭餅」,拭餅是「先製成粉漿,再在平底鍋中拭勻烙熟」,這種麥餅的做法是用麵粉加水拌成麵粉漿,攤拭餅時,主婦拈一團又軟又韌的麵粉漿放在底部加熱的平底鏊盤上,或順時針或逆時針拭勻上一圈即成,手藝好的攤成的拭餅不但皮薄、勻而無洞眼,且外周「滴括圓」。也有人將拭餅寫做「錫餅」,認為這種餅薄如錫箔,故謂「錫餅」;還有人寫作「食餅或「席餅」的。

據一篇文章中考證,吃春餅這一習俗可追溯到晉,但興於唐朝。《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

杜甫有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陸游也有詩句「春日春盤節物新」。元代出現用薄餅卷餡後再用油炸食用的記載。鍾叔河先生寫過《長沙的春捲》,稱吃春捲是長沙的一種民俗。

金門地區則將這種食物稱為「七餅」(讓人想到麻將中的「七餅」),還有一個有關其來歷的傳說故事。據記載,皖南地區人民也在立夏時節做苧麻餅吃,當地有一種野生植物------苧麻,用苧麻葉搗成泥,摻進糯米粉中做成餅,蒸熟食之,作為「立夏」前後的節令食品,在當地民間有「立夏吃苦餅,熱天不中暑」的諺語。網上還可查到越南也有春捲。

不知為什麼,台州人習慣在立夏這天吃錫餅,這一天也叫做「疰夏」(也有寫作醉夏的,周作人先生則寫作「蛀夏」),有俗諺曰:「疰夏嘸麥餅,白落(碌)做世人。」意謂立夏這天沒有麥餅吃,做人也白做了,可見錫餅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葉澤誠先生收集的臨海節俗竹枝詞有一首《疰夏(立夏節)》這樣寫道:「食餅筒筒像卷,豆芽小菜炒麩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過今年重幾斤。

」其次是端午節時吃麥餅,在我的印象中,家鄉端午這天各家各戶很少吃粽子的,反而以吃錫餅居多,雖然諺語有「吃了端午粽,棉衣遠遠送」一句,吃粽似乎是春節時更多些。

有關臺州端午吃麥餅的題詠,我所見到的有近代溫嶺名醫趙立民先生的《好事近》一詞曾提及: 「端節又來臨,喜氣瀰漫墟落。爐灶香騰麥餅,冒炊煙椽角。

」如今人們多用液化氣了,「爐灶香騰麥餅,冒炊煙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難以看到了。住在城裡的不少人也很少親手做麥餅了。

清道光進士黃壺舟先生,曾擔任宗文書院的首任山長,在他的詩集《聽鬆小隱詩鈔》中也寫到麥餅:「春秋佳日固瀟灑,暑中小住寧非佳。鄰翁小饋餅卷麥,家人馳送盤登鮭這裡寫的不一定是端午,但從詩中可看出那時也習慣在暑天吃.

2樓:一土手石

台州端午吃食餅筒的來歷

台州端午節吃食餅筒究竟從哪一年開始是很難考證的了。

台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吃錫餅(麥餅、食餅筒)的風俗。早期稱之為「拭餅」,拭餅是「先製成粉漿,再在平底鍋中拭勻烙熟」,這種麥餅的做法是用麵粉加水拌成麵粉漿,攤拭餅時,主婦拈一團又軟又韌的麵粉漿放在底部加熱的平底鏊盤上,或順時針或逆時針拭勻上一圈即成,手藝好的攤成的拭餅不但皮薄、勻而無洞眼,且外周「滴括圓」。也有人將拭餅寫做「錫餅」,認為這種餅薄如錫箔,故謂「錫餅」;還有人寫作「食餅或「席餅」的。

據一篇文章中考證,吃春餅這一習俗可追溯到晉,但興於唐朝。《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

杜甫有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陸游也有詩句「春日春盤節物新」。元代出現用薄餅卷餡後再用油炸食用的記載。鍾叔河先生寫過《長沙的春捲》,稱吃春捲是長沙的一種民俗。

金門地區則將這種食物稱為「七餅」(讓人想到麻將中的「七餅」),還有一個有關其來歷的傳說故事。據記載,皖南地區人民也在立夏時節做苧麻餅吃,當地有一種野生植物------苧麻,用苧麻葉搗成泥,摻進糯米粉中做成餅,蒸熟食之,作為「立夏」前後的節令食品,在當地民間有「立夏吃苦餅,熱天不中暑」的諺語。網上還可查到越南也有春捲。

不知為什麼,台州人習慣在立夏這天吃錫餅,這一天也叫做「疰夏」(也有寫作醉夏的,周作人先生則寫作「蛀夏」),有俗諺曰:「疰夏嘸麥餅,白落(碌)做世人。」意謂立夏這天沒有麥餅吃,做人也白做了,可見錫餅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葉澤誠先生收集的臨海節俗竹枝詞有一首《疰夏(立夏節)》這樣寫道:「食餅筒筒像卷,豆芽小菜炒麩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過今年重幾斤。

」其次是端午節時吃麥餅,在我的印象中,家鄉端午這天各家各戶很少吃粽子的,反而以吃錫餅居多,雖然諺語有「吃了端午粽,棉衣遠遠送」一句,吃粽似乎是春節時更多些。

有關臺州端午吃麥餅的題詠,我所見到的有近代溫嶺名醫趙立民先生的《好事近》一詞曾提及: 「端節又來臨,喜氣瀰漫墟落。爐灶香騰麥餅,冒炊煙椽角。

」如今人們多用液化氣了,「爐灶香騰麥餅,冒炊煙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難以看到了。住在城裡的不少人也很少親手做麥餅了。

清道光進士黃壺舟先生,曾擔任宗文書院的首任山長,在他的詩集《聽鬆小隱詩鈔》中也寫到麥餅:「春秋佳日固瀟灑,暑中小住寧非佳。鄰翁小饋餅卷麥,家人馳送盤登鮭這裡寫的不一定是端午,但從詩中可看出那時也習慣在暑天吃.

3樓:華虎人生

明朝將領戚繼光在臺州抗倭,與倭寇激戰,城中百姓為感謝戚家軍,紛紛拿出自家最好的食物來招待戰士。但百姓這麼熱情,戰士該吃哪一家好呢?為了「公平」,他們想出了這個辦法:

食餅筒——每家的菜都吃一點,心領百姓的深情厚意。

台州人有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吃錫餅(麥餅、食餅筒)的風俗。早期稱之為「拭餅」,拭餅是「先製成粉漿,再在平底鍋中拭勻烙熟」,這種麥餅的做法是用麵粉加水拌成麵粉漿,攤拭餅時,主婦拈一團又軟又韌的麵粉漿放在底部加熱的平底鏊盤上,或順時針或逆時針拭勻上一圈即成,手藝好的攤成的拭餅不但皮薄、勻而無洞眼,且外周「滴括周圓」。也有人將拭餅寫做「錫餅」,認為這種餅薄如錫箔,故謂「錫餅」;還有人寫作「食餅」或「席餅」的。

  [據一篇文章中考證,吃春餅這一習俗可追溯到晉,但興於唐朝。《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

杜甫有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陸游也有詩句「春日春盤節物新」。元代出現用薄餅卷餡後再用油炸食用的記載。鍾叔河先生寫過《長沙的春捲》,稱吃春捲是長沙的一種民俗。

金門地區則將這種食物稱為「七餅」(讓人想到麻將中的「七餅」),還有一個有關其來歷的傳說故事。據記載,皖南地區人民也在立夏時節做苧麻餅吃,當地有一種野生植物------苧麻,用苧麻葉搗成泥,摻進糯米粉中做成餅,蒸熟食之,作為「立夏」前後的節令食品,在當地民間有「立夏吃苦餅,熱天不中暑」的諺語。 網上還可查到越南也有春捲。

不知為什麼,台州人習慣在立夏這天吃錫餅,這一天也叫做「疰夏」(也有寫作醉夏的,周作人先生則寫作「蛀夏」),有俗諺曰:「疰夏嘸麥餅,白落(碌)做世人。」意謂立夏這天沒有麥餅吃,做人也白做了,可見錫餅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葉澤誠先生收集的臨海節俗竹枝詞有一首《疰夏(立夏節)》這樣寫道:「食餅筒筒像卷(此處一字為上「竹」下「品」),豆芽小菜炒麩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過今年重幾斤。

」其次是端午節時吃麥餅,在我的印象中,家鄉端午這天各家各戶很少吃粽子的,反而以吃錫餅居多,雖然諺語有「吃了端午粽,棉衣遠遠送」一句,吃粽似乎是春節時更多些。有關臺州端午吃麥餅的題詠,我所見到的有近代溫嶺名醫趙立民先生的《好事近》一詞曾提及:   「端節又來臨,   喜氣瀰漫墟落。

  爐灶香騰麥餅,   冒炊煙椽角。」   (下闋略) 如今人們多用液化氣了,「爐灶香騰麥餅,冒炊煙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難以看到了。住在城裡的不少人也很少親手做麥餅了。

  清道光進士黃壺舟先生,曾擔任宗文書院的首任山長,在他的詩集《聽鬆小隱詩鈔》中也寫到麥餅:「春秋佳日固瀟灑,   暑中小住寧非佳。   鄰翁小饋餅卷麥,   家人馳送盤登鮭這裡寫的不一定是端午,但從詩中可看出那時也習慣在暑天吃麥餅的。

為什麼台州端午節重點吃"食餅筒"?

4樓:匿名使用者

[據一篇文章中考證,吃春餅這一習俗可追溯到晉,但興於唐朝。《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

杜甫有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陸游也有詩句「春日春盤節物新」。元代出現用薄餅卷餡後再用油炸食用的記載。鍾叔河先生寫過《長沙的春捲》,稱吃春捲是長沙的一種民俗。

金門地區則將這種食物稱為「七餅」(讓人想到麻將中的「七餅」),還有一個有關其來歷的傳說故事。據記載,皖南地區人民也在立夏時節做苧麻餅吃,當地有一種野生植物--苧麻,用苧麻葉搗成泥,摻進糯米粉中做成餅,蒸熟食之,作為「立夏」前後的節令食品,在當地民間有「立夏吃苦餅,熱天不中暑」的諺語。 網上還可查到越南也有春捲。

不知為什麼,台州人習慣在立夏這天吃錫餅,這一天溫嶺人叫做「疰夏」(也有寫作醉夏的,周作人先生則寫作「蛀夏」),有俗諺曰:「疰夏嘸麥餅,白落(碌)做世人。」意謂立夏這天沒有麥餅吃,做人也白做了,可見錫餅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葉澤誠先生收集的臨海節俗竹枝詞有一首《疰夏(立夏節)》這樣寫道:「食餅筒筒像卷(此處一字為上「竹」下「品」),豆芽小菜炒麩筋。店家借根天平秤,秤過今年重幾斤。

」其次是端午節時吃麥餅,在我的印象中,家鄉端午這天各家各戶很少吃粽子的,反而以吃錫餅居多,雖然諺語有「吃了端午粽,棉衣遠遠送」一句,吃粽似乎是春節時更多些。有關臺州端午吃麥餅的題詠,我所見到的有近代溫嶺名醫趙立民先生的《好事近》一詞曾提及:

「端節又來臨,

喜氣瀰漫墟落。

爐灶香騰麥餅,

冒炊煙椽角。」 下闋略) 如今人們多用液化氣了,「爐灶香騰麥餅,冒炊煙椽角」的景象恐怕是難以看到了。住在城裡的不少人也很少親手做麥餅了。

清道光進士黃壺舟先生,曾擔任宗文書院的首任山長,在他的詩集《聽鬆小隱詩鈔》中也寫到麥餅:「春秋佳日固瀟灑,

暑中小住寧非佳。 鄰翁小饋餅卷麥,家人馳送盤登鮭這裡寫的不一定是端午,但從詩中可看出那時也習慣在暑天吃麥餅的 至於五月十三這天為什麼又要吃麥餅,我還沒有找到根據。只知這一天是伏羲和關公的壽日,也許與關老爺有關吧。

關於麥餅,溫嶺市委報道組退休幹部林木森曾寫過一篇《麥餅》,發表在臺灣的《鄉親鄉情》雜誌(臺北溫嶺同鄉會刊)上,不過這雜誌混在書堆中,一下子找不到了,不知上面有否別的說法否。

端午節為什麼不能說端午節快樂,端午節為什麼不能說 快樂

看了一篇文章,謀一遺傳教授說 要掃掃盲了,不是所有節日都互祝快樂,如清明節 端午節 只能互送安康 原因是端午故事都比較悲壯,不能說節日快樂,要用安康來祝福,並把端午節與鬼節相提並論。易學專家高滇先生倒覺得不以為然。端午雖然是一個祭日,更確切的說是一個緬懷的節日,與清明祭鬼的節日是有區別的。人們把這些...

為什麼有端午節,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歷有是什麼

鯨娛文化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被稱為端陽節 五月節等!還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端午節的來歷有是什麼 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起源端午節源於對惡日 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

端午節為什麼又叫女兒節,為什麼端午節又稱女兒節和詩人節???

黃學長 端午節有女兒節這個別稱,這裡的女兒節是特指父母之女兒。據 帝京景物略 中記載,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戶戶都開始給家裡的女孩子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折一支石榴花簪在頭上。在端午節這天中午之前,大家來到天壇,午後方出。當時這被認為是避五月的毒,為家中女孩子祈求健康的一種儀式。出天壇之後還有各種娛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