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為何稱為儒家

時間 2021-11-04 21:45:09

1樓:

關於儒家的**,有多種說法。

漢代劉向、劉歆、班固等認為,諸子百家出自周官。其中,儒家是從周代主管教育的**轉化而來的。《漢書·藝文志》說: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其他各家如道家出於史學之官,陰陽家則出於天文之官,法家則出於刑法之官,名家則出於禮樂之官,墨家則出於祭祀之官,等等。

當代學者馮友蘭先生按照這個架構進行了新的詮釋,認為諸子百家均出自士人:儒家出自文士,墨家出自武士,道家出自隱士,名家出自辨士,陰陽家出自方士,法家出自法術之士。

儒家前身為官,在周天子缺少足夠的力量來豢養這些**的時候,其後人便流落為江湖文士,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無論出自教育的**,或出自文士,所說的可能是一回事,而馮友蘭的「文士」說則更為合理些。

近代學者章太炎認為,儒者是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他在《國故論衡》中說:「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

」當代學者李澤厚也同意這個觀點,認為儒家是巫師演化而來的。

許慎的《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故又有把儒者看作為江湖術士的。

據郭沫若考證,「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帶有貶低其地位的意思。

2樓:淼淼溪水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

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

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

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3樓:匿名使用者

把儒家典籍收集在一起,編成一大文庫,即為「儒藏」,是儒家著作的總彙,與道家之道藏、道家術數之術藏、佛教的藏經相應。北京大學《儒藏》工程預計耗資1.52億元,是中國一項重大的學術文化專案,將包括收入近五百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精華編(約1.

5億字)和收入約5000餘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約10億字)以及著錄萬餘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總目》,子專案包括十卷本《中國儒學史》和《儒家思想和儒家經典叢書》百種。這一工程將使中國擁有一部最齊備和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總彙。

4樓:鄧祥東

儒是一個有學問的字,所以叫儒家。

5樓:童無忌

儒家最初指的是喪葬冠婚時的司儀,稱有知識才藝者為「儒」,「儒」字本是古代對學者的尊稱,字義是「雅」、「優」及「和」的意思,從「人」從「需」,指他們的思想學問能夠安定別人,說服別人,為人所需。

而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範和準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

後經孔子逐步發展為內在以仁恕,外在以禮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以以稱「儒家」,並奉信以孔子為先師。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6樓:閒人l枚

採納我來告訴你,嘿嘿……歷史隱藏的祕密採納噢

為什麼儒家,不叫儒教,而叫儒家?

7樓:清林劍客

儒教的問題是目前儒學研究領域爭論特別激烈的議題。儒家之道一直重教化,所以,「教」在早期儒家經典中是教化的意思,譬如我們說「神道設教」「修道之謂教」,都是教化的意思。為什麼最初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用「教」來給自己命名,我認為這是佛教要突出其教化功能,而顯示其與儒教的相似性。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道教比較多的稱儒家為「儒教」,都是因為要強調一致性。但是,在西方的宗教傳入以後,像儒教這樣的依賴社會和政治組織來進行教化的學說能不能稱為宗教,就成了很大的問題。因為儒教並不強調「彼岸」,也沒有宗教的儀式和宗教的組織,所以很多人說它不是宗教。

現在我們習慣性地稱儒釋道三教合流,不過,儒教概念的複雜性恰好在這裡:當「教」不是作為教化,而是作為一個宗教概念的時候,其內在的特性發生了變化。發生在明代末年和清代初期的「禮儀之爭」,就是耶穌會和羅馬教廷對於如何定性儒家的「禮儀」的「宗教」屬性產生了爭論。

也就是說,如果將敬天法祖作為一種宗教信仰,那麼中國人如果要信仰天主教就必須拒絕祖宗崇拜這樣違背天主教教義的活動。如果只是將祭拜祖宗的活動看作是一種禮儀和習俗,那麼便可以共存。遺憾的是,羅馬教廷最終是將敬天法祖看作是宗教活動,這樣導致了儒教和天主教之間的衝突。

8樓:火海全死妖

其實儒學、儒教、儒家也可以說沒有分際,他們是相通的。儒家是各家各派的思想,先秦諸子百家中,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家,構成九流十家,九流十家是家派思想的研究。一般都說儒、道、佛三教,在西方宗教還沒有傳到中國來以前,魏晉、唐代時期說成儒、道、佛三教。

三教不只是教化的意義,隱含著宗教的意義。到了近現代,大家對於儒、道、佛,道、佛被承認為宗教,儒到現在還隱隱約約的說成儒只是宗教的精神,沒有宗教的形式,或者是宗教性比較弱的宗教,這是時代的刻痕讓我們沒有辦法真正正視儒教是宗教。有人說,因為清朝末年**初年有著非常強的科學主義的氣氛,把宗教等同於迷信,等同於有權力者給老百姓的鴉片,無形中被認定為了挽救儒學,不願意把儒學劃歸到宗教範疇。

9樓:匿名使用者

不符合嚴格的宗教定義。

如何理解儒呢?為什麼會稱之為儒呢?

10樓:絕不乄留戀

所謂的儒....

儒家自孔子始至今多少年懶得去算了

馮友蘭先生所說的部分可以說是孔子最初時的主要內容吧

孔子創儒家之時主要就是講仁 禮 孝 也確實根據周禮所創儒家 也確實致力於恢復周禮...尊卑等級制度什麼的倒也沒錯

問題在於

儒家是一種不斷豐富和進步的思想 自孔子始流傳數千載期間增加了無數新的思想

仁、義、禮、智、知、信、恕、忠、孝、悌、勇、恭、寬、信、敏、惠、聖、睦、姻、樂、御、書......還有很多

數千載前的思想肯定有一些那個年代的時代特徵

現如今尊卑等級祭祀什麼的離我們越來越遠但儒家還是有極多有助於現代人為人處世的方法

樓主陳述的可以說是儒家的一部分 但不全面

「儒家經典」到底有多少是儒家的,十三部儒家經典有哪些?

提取碼 8sjy 在今天,十三經 作為反映先秦歷史狀況的古籍還有很大價值。分別是 詩經 尚書 周禮 儀禮 禮記 周易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論語 爾雅 孝經 孟子 十三部儒家經典有哪些?儒家bai經典主要有儒家聖教du十三經。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zhi治六經。孔子 治dao 詩 版 書 禮 樂 易 權...

儒家經典都有哪些,十三部儒家經典有哪些?

如果有用,請採納,謝謝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家聖教十三經。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經。孔子 治 詩 書 禮 樂 易 春秋 六經 即 詩經 尚書 儀禮 樂經 周易 春秋 其中詩書禮樂又稱古之四教,周朝貴族的教科書十三經 秦始皇 焚書坑儒 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 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 論語 孝經 共七經...

什麼是儒家思想,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這個裡面的解釋和舉例都有了 什麼是儒家思想呢?總的來說,儒家思想是一種人類社會道德倫理規範的學說。它的最基本的理論基礎是 性善論 正如筆者在 人性善惡論 中指出的,中國古代流行的教子歌 三字經 當中的第一句話就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人的本性 天性 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