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魚魚追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樓:淡看人間煙火
一般認為是紀念屈原的,這算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韓國人認為端午是他們的。。。思密達~~~
3樓:傑克姐姐
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4樓:匿名使用者
反正起源不重要,中國很多節日的起源都不是很清楚
只要記住是中國的節日就行了
端午節的來歷有幾種說法
5樓:蘋果綠泡泡
三種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
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6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絲線縫製而成,內部裝有各種香料,戴在孩子胸前,不僅美觀大方,香氣撲鼻,還有驅避蚊蟲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
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彩線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併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7樓:妍妍
紀念屈原說
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8樓:塔芙榮姬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9樓:匿名使用者
奧有四種,,,,。。。。。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幾種說法
10樓:都是渣渣小童鞋
關於端午節的歷史起源,學術界主要有四種觀點:
1、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
2、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
3、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月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
4、認為端午節源於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
11樓:卑露
有四種說法。
一、古代傳聞說在5月5日這天,屈原投江殉國,當地百姓知道後立即組織打撈隊伍打撈屈原的屍體但無功而返,
由於找不到屈原屍體,當地百姓也沒有因此作罷,而是將在家中做好的米團包好投入到江中,以免江中魚蝦把屈原屍體當做食物。
而尋找屈原的船就成為了後來的龍舟,為防止屈原被魚蝦吃的米團就成了現在的粽子,屈原是端午節的**似乎就這樣成了定論。
二、但是在史書《荊楚歲時記》中的記載的事情卻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史書《荊楚歲時記》是一部歲時節令類的介紹文集,是由南朝人所著,
此書中記載的「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據說是因為伍子胥成了河神,百姓就在端午節當天舉行競渡來迎接河神伍子胥,
跟屈原沒一點關係,划龍舟比賽只是為了迎接河神,而粽子是為了能供奉河神。
三、民間還有一個說法認為端午節的源頭跟曹娥有關,曹娥當時是一位大孝女,由於她的父親溺死在了江中,
她在江邊上哭了十七日悲痛都難以緩解,最終投江自盡,曹娥是在五月五日投江的,但是在五日夠卻奇蹟般的生還了,
曹娥不但沒有死去,更是找到了父親的屍體,百姓為了紀念曹娥這樣的孝舉,於是將五月五日作為端午節流傳後世。
四、甚至是還有說法認為端午節與上面所述的三位都沒有關係,五月五日只是在古代吳越地區的一種民族風俗罷了,
傳說吳越有一個以龍為圖騰的部落民族,在五月五日當天部落中的人就會用「五彩絲係臂」自己給自己打扮成龍的模樣,
划龍舟也是與龍有關的,粽子投入水中更不是用來餵魚的而是喂蛟龍。
端午節的來歷有幾種說法?各是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來歷有幾種說法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 午日節 五月節 五日節 艾節 端 五 重午 午日 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
端午節有幾種叫法,端午節別稱有幾種
米迦勒之舞 端午節的叫法還有端陽節 重五節 重午節 天中節 浴蘭節 解粽節 菖蒲節 女兒節。1 端陽節,據 荊楚歲時記 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 端陽節 2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 午同音,五 五相重,故端午節又...
端午節的起源考證
手機使用者 端午 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 風土記 這本書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 端五 重五 重午 等名稱。端 古漢語有開頭 初始的意思,稱 端五 也就如稱 初五 風土記 裡說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 端五 古人習慣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