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黯昔
古代的君王並不是都自稱為「朕」。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印象,我認為跟現在流行的電視劇有非常大的關係。因為電視劇中的君王基本上都自稱「朕」。
這也許是編劇者考慮得不夠周全吧。這算是比較小的失誤了。可笑的是,經常看唐劇而聽到從電視劇人物的口中說出的宋元詩詞或現代慣用語(題外話)。
事實上,人們的稱謂也會隨著時代、場合、說話者的變化而變化的。像人的服飾一樣,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徵。而皇帝的稱謂,很可能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譬如:唐代時的皇帝不僅自稱「朕「。另外,有時候也用「我」或者「吾」。
而別人稱呼皇帝時,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 以下順便摘錄了有關「帝王的稱謂」的比較全面的介紹。可以看看作為參考。
夏代帝王生時稱「後」,死後稱「帝」。后稷、后羿等的「後」,都是君長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稱「王」,死後稱「帝」。
在商代,「後」開始成為君主配偶的專稱。周代君主稱「王」。從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號都是自稱。
諡法起於周孝王以後。諡號是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有褒貶之意。即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
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諡法有固定用字,如經天緯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布義行剛曰景,這是美諡;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這是惡諡;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
戰國中期以後,周王的權力日益削弱,威信已無。各國的諸侯相繼稱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
他認為:「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而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決定將三皇、五帝的名號合一,自稱「皇帝」。
從此,皇帝一詞就成為封建帝王的稱號。秦王政還廢除舊有的諡法,他自稱「始皇帝」,子孫繼位,為「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這就是秦王政被稱為秦始皇的由來。
秦朝滅亡後,諡法制度又被恢復。在古代,對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則就是大不敬,即使對前代帝王亦是如此。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
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
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由個別的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稱世祖,其子玄燁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
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如西漢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廟奉祀。這也是古代文獻對隋以前帝王只稱諡號、不稱廟號的緣故。
唐代以後,典制不那麼嚴格,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人們也就以廟號稱呼皇帝。 明清以後,帝王的稱謂又為之一變。人們習慣上對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永樂帝、乾隆帝等。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歷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
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幾乎都要改元。如漢武帝在位54年,先後用了11個年號;唐高宗在位33年,先後用了14個年號。明清兩代,每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都只用一個年號。
如清聖祖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號。其中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為先後兩次登基稱帝,所以用了正統、天順兩個年號。
由於明清皇帝在位不改元,所以人們習慣上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2樓:曉峰專用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
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
「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
「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裡要做二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餘」、「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
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
《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
「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
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
「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
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餘」、「吾」、「我」嗎?
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攙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
『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3樓:小
《離騷》:「朕皇考曰伯庸"
為什麼皇帝都自稱為「朕」?「朕」是怎麼來的?
4樓:樢醬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
」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
」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
」但是,這裡要做二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餘」、「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
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
《書?舜典》:「汝作朕虞。
」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大盂鼎》(金文):
「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
」《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
「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
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
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餘」、「吾」、「我」嗎?
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攙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
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
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5樓:小柒
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因此,皇帝也就成了寡人了。
6樓:七殿哥哥
朕是在秦始皇以前古代男子對自己的稱呼。秦始皇為把皇帝神聖化,禁止平民用朕自稱。
7樓:奇諾
「朕」在春秋戰國時本來就是「我」的意思,誰都可以用,並不是國君專用。先秦時期,國君多自稱「寡人」或「孤」,在面對外國使臣時多謙稱「不榖」,即「不賢」的意思。那時的文學作品也能看到非國君而自稱「朕」的情況。
屈原在《離騷》裡開頭就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自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自稱皇帝,為了顯示威儀,把「朕」定為皇帝專用,從此「朕」就成了皇帝的自稱,就連貴族也不能用了。
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自稱「朕」或者「孤」呢?
8樓:眾鑫星辰玉
意即君主稱自己是孤單的 ,需要臣下的輔佐,而且這些稱呼都是第一無二的,皇上就是至尊至上的也是唯一的,天下是他的
9樓:乾煸新鮮事
因為古代皇帝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們覺得沒有人能和自己的地位相同。
10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是來顯示自己和平常人的不同,以此來顯示自己至高無上的身份,不過還是蠻貼切的,皇帝就是孤家寡人。
11樓:眾鑫星辰帥
因為古代覺得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上,反而能保全「高」的位置,所以用「孤」來自稱,覺得能能更好的保住皇位。而「朕」是當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比以前的君王都厲害,所以他把「朕」字定為皇帝的專用詞,後來一直延續下去。
12樓:玉寶寶
這樣能夠彰顯獨一無二的威嚴,也代表了古代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
13樓:孺子誠可教
老子曾經這樣說過:「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在春秋戰國之前,中國的帝王或諸侯就以「孤」或「寡人」或「不穀」自謂。大家知道,這些都是看起來比較慘的字眼,人之悽慘,莫過於孤寡,故而後來**常有「恤孤寡」的政策,就是體恤孤寡之人,「不穀」就是沒錢沒糧,窮人一枚,也是屬於社會混得最不好的人。那麼帝王卻偏偏以這些字眼來自謂,這是跟古代的哲學思想有關的。
、帝王本是最高貴者,卻在稱謂上採取低姿態,究其本意,應該有以下幾方面考慮:其一,不要忘本。古代中國思想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用「孤」「寡」來自謂,表明不要忘掉社會上那些最底層、最落魄的人;其二,自謙。
作為居上位者,越是自謙越能得到百姓的擁護,達到「親民」的效果。其三,體現「反者道之動」的哲學觀念。反者道之道,就是事物經常會向反面發展,高的將變成低的,低的也會變成高的。
在這種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居高而守低」,「知其雄而守其雌」就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上,反而能保全「高」的位置。因此,王侯以「孤」「寡」自稱,以一種「低姿態」示人,反而能更好的保住高位。
其次,皇帝自稱為「朕」,始於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的功業超越古代任何一位君王,便搗鼓出「皇帝」尊號,為了有別於王侯的自稱,他又把「朕」字定為皇帝的專用詞。此後兩千年,皇帝都自稱為「朕」,這個字,只有皇帝能用,普通小民誰也不能用。
實際上,「朕」在先秦其含義就是「我」,而且這個詞誰都可以用,無論貴賤。比如屈原著名的《離騷》裡就有一句:「朕皇考曰伯庸」,翻譯過來就是我的老爹名字叫伯庸。
在秦始皇之前,這個「朕」字並沒有很特別。
那麼,為什麼秦始皇要用「朕」這個字來作為皇帝的自稱呢?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朕」雖然是第一名稱,誰都可以用,但似乎是比較書面的用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並不多。我翻看先秦資料,與「我」、「吾」、「予」等第一人稱相比,「朕」字的使用頻率並不很高,而且明顯是比較書面化的稱謂。皇帝要挑選一個專用字,肯定不能選大家都在用的,只能選擇用得比較少、比較偏的字。
第二,「朕」的原始含義,符合帝王自謂的不成文規矩。我上面說過,帝王諸侯自稱為孤、寡、不穀等,都是一種謙稱,是一種低姿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也是自稱為「寡人」,還是沿續這一傳統的。
「朕」的本意,是指船板間細小的縫隙。一條小的裂隙,有可能導致覆舟的結果,後來便引申為「徵兆」,故而有「朕兆」或「兆朕」的用法。因為「朕」的原意有極細微之含義,便與「孤」、「寡」、「不穀」一樣,有一種低調的態度。
為什麼皇帝稱自己為朕,為什麼皇帝都自稱為“朕”?“朕”是怎麼來的?
雪尚殤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 爾雅 釋詁 說 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 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 朕 據司馬遷 史記 秦始皇本紀 記載 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 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 朕 了,只有皇帝才可自稱為 朕 顯示皇權至高無上。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自稱...
清朝皇帝的哥哥在皇帝面前自稱為什麼,比如皇帝弟弟自稱為臣弟
以沁沫 皇帝的兄弟們在皇帝登基後會由皇帝賜爵位或者賜王位,若先皇已經賜與爵位一般繼續承襲或者皇帝再次進爵,在乾隆十三年 1748年 將宗室封爵定為和碩親王 貝勒 世子 多羅郡王 長子 固山貝子,其中和碩親王為王爺等級中最高的一等的。不管是皇帝的弟弟或者哥哥,一般都稱之為王爺,王爺除在皇帝面前自稱可稱...
為什麼古代皇帝自稱寡人和朕,古時皇帝為什麼都自稱「寡人」 「朕」 「孤」?有什麼含義?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 爾雅 釋詁 說 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 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 朕 據司馬遷 史記 秦始皇本紀 記載 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 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 朕 了。現代漢語詞典 解釋 朕 說 秦以前指 我的 或 我 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