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從表達方式看,兩文的不同:
《桃花源詩》(以下簡稱《詩》)屬詩歌的體裁.而《桃花源記》(以下簡稱《記》)以《記》為體裁;
《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含蓄地表達了對當時戰亂、黑暗腐敗現實生活的不滿和渴望和平的願望;《詩》則是借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直接抒發自己追求隱逸是恬淡生活的志向.
《記》以通篇是敘述和描寫講故事.沒有作者的議論.《詩》故事在中間是為前後的議論服務的.
《記》是以第三人稱視角統帥全篇.《詩》則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統帥全文.
二者的相同:
其表達主題都是為了表現對黑暗腐敗、戰亂現實的不滿,表達追求和平安寧田園生活的願望.
表達方式所寫的內容上,二者都一段對桃花源安寧和諧富足的田園生活的敘述.
2樓:半妖丿傾城
《桃花源詩》屬詩歌的體裁。其借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直接抒發自己追求隱逸是恬淡生活的志向。該文的故事在中間是為前後的議論服務的。全文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敘述的。
《桃花源記》屬於散文文體。主要是通過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含蓄地表達了對當時戰亂、黑暗腐敗現實生活的不滿和渴望生活和美安樂的願望。文章整體是以敘述和描寫為主體,沒有作者的議論。
文章是以第三人稱視角統帥全篇.
二者的相同:
其表達主題都是為了表現對黑暗腐敗、戰亂現實的不滿,表達追求和平安寧田園生活的願望.
表達方式所寫的內容上,二者都一段對桃花源安寧和諧富足的田園生活的敘述.
桃花源詩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答案~~,題目如下
3樓:匿名使用者
1.應該是指他們的祖先吧
2.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3.異: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
同:它們都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4樓:彩蝶化箏
是————「路荒」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樓上錯了
5樓:疏雨夜來新霽
從表達方式看,《桃花源記》主要運用 和 ,《桃花源詩》除此之外還運用了___ 5
6樓:凌霞文
1、《桃花源記》主要運用了 記敘 和 描寫
2、《桃花源詩》還運用了 議論 和 抒情
比較《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兩者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7樓:安靜塗鴉
一、整體把握
本文原是陶淵明
《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於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時作者57歲,隱居農村已十餘年。文中所說的桃花源似乎有實際根據,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沅江之濱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個長約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認為就是桃花源。但課文所敘述的故事純屬虛構。
按作者的構想,桃花源跟桃花林僅一洞之隔,洞極狹,僅容一人進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發源地,長達數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盡。弄清這個背景再看故事,就會覺得頭緒很清楚。
故事頗有傳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一類。首先是漁人入桃源的經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
究竟是什麼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棵雜樹,這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所為?洞口僅容一人通過,且深不可測,不知其中有何怪異,而漁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其次是桃源中人。若為仙,何以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皆與常人無異;若為隱,何以憑一洞之隔便與塵世相去萬里?最後,這個「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漁人出洞後既已「處處志之」,何以再去找時竟茫然無所見?這樣看來,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間了!至於後來南陽劉子驥「規往」而「未果」,這是作者有意新增的一個尾聲——有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變得更濃了。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託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乘的環境裡,中年以後他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瞭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裡,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在這篇文章裡,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要尋找它就只能飄然高舉,《桃花源詩》最後說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這也僅僅是意願而已,誰辦得到呢?由此看來,劉子驥之後而無人「問津」,似乎也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讀這篇課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社會理想的實質
「桃花源」是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實質,必須先看原詩,因為在某些實質性的問題上詩比記還要說得明確些。例如「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會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種和平生活的寫照;「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說的是沒有君主統治,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制度;「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則是古**想中的大同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一原則的具體化。
概括起來說,這些描寫都表現了原始共耕社會的特點。記,則是先通過漁人所見來展示這個社會生活的風貌,從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寫到男女耕作、老幼歡樂的情形;後通過村人「自雲」來揭示這個社會的由來,又通過接待漁人來表現他們的精神風貌。詩和記,二者相互補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這個理想社會的輪廓。
應當指出,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關於層層設疑的寫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過不少以遊仙為題材的**詩歌文學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賦》、郭璞的《遊仙詩》等,多是假託遊仙抒發作者的不平感和對現實的不滿。《桃花源記》不是寫作者本人「遊仙」,但漁人的桃花源之行頗與「遊仙」相類(唐王維《桃源行》中就有「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的詩句)。為了把桃花源寫成一個似有若無的仙境,作者採用了層層設疑的寫法。
因此,開頭雖然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但並未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說他是個漁人,不著姓名,這些都無從查考。接著寫桃林奇景,似為人間所有又似為人間所無,又不說出它的確切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而「彷彿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
待到漁人進入桃源後,眼前出現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可是,後來漁人出而復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最後再虛寫一筆,說高士劉子驥「欣然規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微茫的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
這樣一來,桃源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讀者的興趣。
桃花源記描寫桃花源中環境的句子,《桃花源記》裡寫桃花源環境的句子
我都8l沒電了 第二段中從土地平闊到並怡然自樂幾句話描寫了桃花源的環境,人們的生活狀態,其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描寫了桃花源村人的生活狀態。桃花源記 裡寫桃花源環境的句子 成都新東方烹飪學校 1 木來蘭詩 中描寫北方戰場條源件艱苦環境的bai句子是朔氣du傳金柝,寒光照...
陶淵明《桃花源記》,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文
緣 循,沿著。落英繽紛 落花繁多的樣子。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繽紛,繁多的樣子。異 驚異,詫異。這裡的意思是 對 感到詫異 窮其林 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窮,盡。林盡水源 林盡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彷彿 隱隱約約,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樣子。才 僅。才通人 僅容一人通過。豁然開朗...
《桃花源記》 想象作文,桃花源記想象作文
橘子 自從讀了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 我就一直幻想有朝一日,哪位好心的神仙見我對桃花源的迷戀,感動了,帶我去看看桃花源,哪怕一眼也好,我就滿足了。可童話究竟是童話,桃花源只是陶淵明的一個理想而已。我也希望現實生活中的世界,能像桃花源這個幻想世界一樣,人人和睦相處,可童話與現實總是有差距的。就說那天從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