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賦和三國演義是意思嗎,三都賦和三國演義是一個意思嗎

時間 2022-04-02 16:50:20

1樓:

你好!當然不是了。三都賦是《趙都賦》《許都賦》《洛都賦》合稱為《三都賦》,三篇描寫都城的文章

而三國演義則是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家羅貫中,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

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2樓:海上鋼琴師

三都賦是文章,賦是古代一種文章體裁。

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曹魏劉劭的《趙都賦》《洛都賦》《許都賦》 。

三國演義是**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

3樓:匿名使用者

《三都賦》是左思所著。《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所著。這兩個不是一本書。

《三都賦》,是晉朝時期左思的作品。分別是《吳都賦》,《魏都賦》,《蜀都賦》。歷時十年所作,一時被傳為經典。

出現洛陽紙貴的現象。這些賦實際上不只是寫三個都城,而是寫魏、蜀、吳三個國家的概況。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家羅貫中,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

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區別

4樓:豐芮鄧勇毅

前者是史書,記載了各個人物的歷史事蹟。

後者是**,雖然主要脈絡是按照史實來的,但是進行了大量的藝術加工,俗話說就是編了很多故事,以及為了編故事,對人物經歷進行了很多修改。

很多情節完全虛構,比如三戰呂布,五關斬六將,草船借箭,隴上裝神,關公顯聖等等。

人物經歷也有很多虛構,比如吳國大將朱然,按三國志史書記載,屢立戰功,赤烏十二年(249年)病逝。但在三國演義裡,他在章武二年(222年)夷陵之戰的結尾,追殺劉備時,被趙雲一槍幹掉。

5樓:超級炫三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事件都是虛構的,但是《三國志》是史實。比如說:《三國演義》裡面的空城計,諸葛亮用這個計策退了司馬懿的百萬雄兵,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這回事,都是作者虛構的,要說有,也只是趙雲在很小的一次戰役當中用過。

《三國演義》是**形式的,整個是故事。而《三國志》是史實,是西晉的陳壽寫的,他的寫法和《史記》差不多,是什麼武將啊,君主啊,分類來寫的。要看我建議你先看了《三國演義》再看《三國志》,《三國志》的原文很難理解,如果你看了《三國演義》,可能對文言文就比較熟悉,然後故事的情節也會回憶得起來。

以上是我原創的,希望能解決你的困惑。

新三國演義和舊三國演義的區別

6樓:合耘濤

新三國在拍攝效果和畫面設計方面 都遠遠超過老三國,

雖然劇情與三國演義原著裡的略有不同,但總體方面差不多,加入了一些新的構

思,看起來更有新鮮感,假如一味照搬,就避免不了觀眾感到厭倦,這樣就沒有收視率。

另外,新三國的動作場面規模比老三國巨集偉很多,就如長阪坡那一戰,就是非常經典的製作,趙雲演的非常逼真,看得我流鼻血。

新三國演員配置方面很到位,演員從一而終。而老三國除主要演員外其他演員調動都很頻繁,相信你會有同感。

新三國不足之處就是語言太過樸實,沒有原著的古典氣息,多了些老少咸宜,少了點文化風韻,這樣比起來,老三國更經典,更有文學氣息。

但新三國的人物說起話來都有一種質感,它們的聲音經過加工,聽起來十分吸引人,跟電影一樣,看起來津津有味,這是其他電視劇所沒有的。更別說老三國。

還有就是有些劇情不夠完整,大家看的不過癮,比如:桃園結義,姜維九伐中原等等,都沒有拍出來,只不過是一筆帶過。

不過總體來講,新三國仍然超越了老三國,這就是前浪推後浪的道理。

7樓:精神枷鎖

新三國呢就是前段部分細節花費篇幅太多,後面結果很倉促。

舊三國是劇情最全的。但是每集的劇情不是很連貫。人物的刻畫除了幾個人之外大家都沒有印象。包括趙雲,都換了幾個演員了。

新三國省去了很多三國迷最喜愛的片段,這是個嚴重的問題,首先桃園,這個沒有說得過去,因為開端在黃巾軍被滅之後。但是比如宛城之戰,曹操折了大將典韋,還有兒子。典韋都沒有出來,再有省去了打呂布時夏侯敦的重要劇情、火燒伯望坡也一帶而過。

孫策打太史慈,凌操被甘寧斬殺。都省去了。就連蔣幹請龐統也沒有了。

之後省略的越來越多,合肥會戰。定軍山斬夏侯淵,張飛大戰張合。收姜維。

這些都沒有了。省去的篇幅比較多。但是優點就是劇情更連貫。

更能吸引新的讀者

三國演義文言文版好,還是白話版好

8樓:古倫貝路特

明顯是文言文版好

白話文會將名著的歷史感完全破壞掉,接觸名著,最注重感受,然後才是劇情,這就是現在優秀的網路**很多,但是你沒有看到那部網文被奉為「經典名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欠缺歷史感,即使寫得很好。

但問題是,如果《如懿傳》被翻譯成古文,看的人就少了。。。

所以經典名著無法被複制和超越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過不了「商業化」這一關。

9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小學生和初一初二的學生來說,還是白話版的更好看懂;對於初三和高中生來說,讀半文言文版的原著更好。

10樓:泰丶小往大來

當你看完了古白話版的三國,我想會對你今後的古文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11樓: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用十分淺近的文言文創作的,語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白話版是現代人改寫,在語言方面已不是原汁原味了。還是原版的值得欣賞,讀了以後才真正能說:

我讀過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原書初中生就可以看懂。)

12樓:馬梓開博士

如果你能夠看得懂,當然文言文的原著更好。文字縝密,整齊,意蘊無窮。

三國演義原著用的其實就是當時的白話文。

13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小學四年級以前的學生來說,讀《三國演義》還是先讀白話版好,這樣好理解。但對於小學五六年級以至初中以上的學生來說,讀《三國演義》還是讀文言文版的原版**更好,更能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手法。

14樓:女神姐夫

三國演義原著用的其實就是明朝的白話文。現代人只要稍微有點漢語知識就能看懂。

而完全翻譯成現代白話文的版本,讀起來更輕鬆,但是顯然失去意蘊,猶如白水煮過的麵包,好消化但是不好吃。

15樓:匿名使用者

不懂文言文的人自然只能讀白話文了。

懂文言文的人自然要讀文言文了,因為原汁原味麼。

各有各的喜歡。

16樓:zjc**座

三國演義文言文版好,還是白話版好,這個問題其實很明顯,能夠看文言文版的,最好看文言文。實在看著困難,在選擇白話文版。如果家庭條件允許,我建議這兩種版本各買一本。

對照著看。既可以增加讀文言文能力,又可以領略更多的故事內涵。比較著看,會顯現出古文的優美。

17樓:我的維度空間

《三國演義》我看了7遍,文言文已經很白話了,看不到一半你就覺得跟看白話差不多了,建議看文言文版的,有的語境用白話文沒那感覺。

18樓:正達美

**三國演義只有羅貫中的所寫的版本。所謂白話版是後人的改寫。

如果你是小學生 可以看後者。如果你是中學生 應該看前者。如果你是大學生也應該同時看看真實歷史的陳壽寫的【三國志】

19樓:花果山汪

如果閱讀沒問題,當然是文言文好了,翻譯的怎麼和原著比。如果消遣娛樂就隨便了,就像很多人喜歡看**而看同名電視劇就無味了,**不純在閱讀問題

20樓:蚌肉

演義是**形式,讀**自然是白話版比較容易讀,文言文就太拗口了。

21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好,因為個人感覺,讀三國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學習謀士的語言技巧,辯駁能力。另外讀文言文你更能理解裡面人物的心理。其實文言文的三國也很好懂,畢竟是明清**,跟白話差不多!

22樓:小楊談車的那些事

如果有點文言文功底,建議還是看文言文的好,雖然看的時候可能覺得一知半解的,但都是自己想法。看白話文的都是別人翻譯完,會加入很多翻譯人的主觀思想

23樓:匿名使用者

看你愛好。多數人對三國文化有一定理解基礎,所以文言文版的讀起來並不吃力。白話文版的經過多次翻譯也能準確還原原文的內容。

24樓:相約十點君

看你對文言文的理解有多深了,文言文肯定是更接顧古人說話意思的,但是你如果看不懂文言文的話,有些也看不明白,但是白話的話,就少了那份味道。就像你看英文版的電影,看英文版的肯定更有原汁原味,如果是翻譯過來的普通話,意思是能聽懂了,但是聽著也會很彆扭

25樓:誰是誰的誰一

三國演義的原著其實用的就是當時的白話文,但是如果你對文言文有很好的閱讀能力,也是可以嘗試一下的。如果重點側重於劇情的話,介意白話文更好一點,我讀的三國演義都是白話文

26樓:

《三國演義》本身就是半文半白的,而不是純文言,所以閱讀難度比不上純文言的文言文,而閱讀原文的過程,又會增強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最好還是閱讀原版本,而不要讀翻譯為現代漢語的版本。其實閱讀名著,能閱讀原版本的,就儘量閱讀原版本。

27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沒有文言文版本

三國演義是話本**,所謂的話本,就是白話版本 的簡稱。

28樓:淮水狀元

小學生白話文,初中生買原版,不要翻譯的。翻譯成白話文就有點失味了。

三國演義和三國正史有什麼區別? 10

29樓:我是龍的傳人

三國正史如《三國志》,而《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記錄的歷史演繹出來的**、故事,是文學作品。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

主要的區別有三點:

一是體例不同。《三國志》是史書,是對三國曆史的較為客觀的敘述。而《三國演義》則是歷史**,是對三國曆史的人為演繹,其中加入了很大成份虛構的內容。

二是成書時間不同。《三國志》成書於西晉初年,距離三國很近,因而可以保證這部史書的真實性。而《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摻入了大量民間傳說。

三是承續關係不同。陳壽寫作《三國志》依靠的是他自己多年收集的歷史資料,而羅貫中撰寫《三國演義》則主要取材於《三國志》。也就是說,《三國志》是《三國演義》的母體。

舉例:在《三國志》裡那個文韜武略、心胸開闊、英雄豪俠的周瑜,到了《三國演義》裡卻成了心胸狹窄、疾賢妒能的「小氣鬼」。 《三國志》中,周瑜從小就多才多藝,年青時就精通**。

只要奏樂有錯誤,他必定會發現,發現了就一定會加以指點,所以當時有民謠說:「曲有誤,周郎顧」(周郎會發現,可以請周郎指點指點)的說法。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聯吳抗曹,這個戰略起了關鍵性作用。

但是整個戰役的指揮計劃者實際上是周瑜。周瑜在說服孫權上起了重要作用,而《三國演義》中是諸葛亮激將法激的;利用火攻是黃蓋提出來的,後來都改成諸葛亮,這些都是出於突出諸葛亮這個主要人物的創作需要。突出了羅貫中對諸葛亮的喜愛,**中周瑜的性格特點主要是心胸狹窄,特別忌妒諸葛亮。

這是**為了使不同人物性格區別鮮明的創作需要。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巨集。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

「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就更是毫無歷史根據,周瑜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的。

綜上所述,三國正史,如《三國志》為晉朝陳壽所寫,記載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是寫實的,為二十四史之一。 《三國演義》為明朝羅貫中所寫,是在《三國志》所記載的歷史的基礎上加以改編的文學作品,內容與歷史事實不完全吻合,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若論史學價值,前者高於後者;若**學價值,後者高於前者。

左思和三都賦的譯文,左思和三都賦譯文

世人重名識左思 左太沖 名思 創作 三都賦 剛完稿,當時的人交相譏諷,左思心裡很不愉快。後來他將自己的作品送給張公 即張華,西晉文學家 看,張華感嘆說 這篇賦完全可以和班周的 兩都賦 張衡的 二京賦 媲美啊!可是您的文章還沒有被世人推重,應該先得到著名文人的嘉許推薦,才能流行於世。於是,左思就去向皇...

三國演義很假 怎麼沒人說?三國演義是真的嗎?

首先我們要清楚 三國演義 只是一個 並不是一本史書。是經過作者藝術上的加工,最重要的是要好看,情節要豐富,內容要生動,越是吸引人就越好,所以有許多情節是羅老師虛構出來的,目的就一個為了好看。如過五關斬六將 三英戰呂布 舌戰群儒 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為了是書更加吸引讀者。所以 三國演義 是一部文學鉅著,...

《三國演義》給你帶來了什麼?你瞭解三國演義嗎?

三國演義是一部偉大的作品,讀三國,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我們從中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曹操,雄才大略,亂世奸雄,為了成功,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又比如劉備,臉厚心黑,外表謙和 與世無爭,內心卻也是波濤洶湧,想幹一番事業,也不枉為一代梟雄!再比如孫權,看似忠厚無能,實則不然,常言道,打天下容易,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