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勸學看法, 荀子 勸學 受到的啟發

時間 2022-04-27 08:25:02

1樓:要微笑

《勸學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不僅是一篇獨具藝術風格的文學作品,更是我國古代心理思想史上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態度的重要文獻,為我們提供了豐富而系統的學習心理思想。

 一、關於學習的重要意義

荀子認為,學習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文章開明宗義,以「學不可以已」為綱而立論,明確地告訴我們學習不可以停止,荀子的這一觀點與當今「終身學習」的理念是一致的。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第一,學習可以使人獲得知識。「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認為,知識不是生而知之的,也不是憑空體驗出來的,而是通過兩種學習途徑完成的:

一是從實踐中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獲得直接經驗;二是通過對前人知識的學習獲得間接經驗。第二,學習可以使人增長才能。「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認為,人的聰明才智也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只要刻苦學習,善於「假於物」,就一定能增長才幹,提高能力。第三,學習可以培養良好的品德。

荀子認為,要想做到「行無過」,成為「君子」或「聖人」,就要不斷學習,修身養性。正所謂「塗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彼求之而後得,為之而後成,積之而後高,盡之而後聖。

故聖人者也,人之所積也。(出自《荀子•儒效篇》)」

二、關於學習過程

荀子對學習過程的分析非常精闢,在我國古代心理思想上是少有的。孔子雖然提到學與聞、見、習、思和行等級方面的關係,但並未把它們作為學習的統一過程予以系統分析;《禮記》中雖然也明確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出自《禮記•中庸》)」五個步驟,但也不如荀子《勸學篇》中的分析簡潔:「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荀子在《勸學篇》的論述中,很明確地將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入乎耳」,就是通過感知接觸外界事物,使人們在耳聞目睹的基礎上獲得感性知識;第二個階段即「著乎心」,就是通過思維,把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第三個階段即「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就是用所學的知識來指導自己修身養性的行動。

荀子關於人的認識過程有如下論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出自《荀子•儒效篇》)」人的認識過程是由聞見到知再到行的過程,這與其對學習過程的劃分是一致的。

 三、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

關於學習方法的論述,是《勸學篇》中最值得借鑑的內容。

(1)不斷積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與此相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認為,人的知識、能力和品德都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所以在學習方法上,他特別強調要不斷積累。

(2)要有恆心。這一點與「不斷積累」是密切聯絡的,要不斷積累就必須有恆心,所以荀子把這兩點放在一起加以論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在學習上,就是要提倡「鍥而不捨」的態度,發揚「駑馬十駕」的精神。

(3)要專心致志。而這一點又是與「有恆心」密切聯絡的,學習唯有持之以恆,才能做到專心致志。「學也者,固學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很明顯,無論學習知識還是培養品德,不可心浮氣躁,不可一心二用,只有做到專一,才會有所成就。

(4)要善於思考。「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這裡的「思」,是與掌握實際、觀察外物密切聯絡的,是以「聞見」為基礎的,而不是那種脫離實際的苦思冥想、胡思亂想。

(5)學以見行。前面提到過,荀子認為學習過程的最後一個階段在於行,因此,在學習方法上也很注重行,就是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修身養性日常的生活中去,要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合乎道德標準,這才是「君子之學」。而「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學了之後,掛在嘴上,誇誇其談,既不通過思考,也不見之行動,「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雖然荀子的所謂行只限於修身養性,因而有《修身篇》中「學至於行而止矣」的論述,但修身養性正是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君子之求。我們現在可以理解為學以致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

荀子關於學習心理的論述在《勸學篇》和其他著作中還有很多,這些閃光的思想財富歷久彌新,穿越時空的隧道,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鑑意義。

------------------- 摘自《中國**聯盟》

2樓:來自武功山性格豪爽的木蘭花

很有意思,用大量類比手法,將道理變的更具有說服力,更容易接受,但同時也更難背,不太用弄懂。不夠本身這種古文就不可能一次就很明白,畢竟,隨著年齡增長,對其理解就愈發不同,感悟局愈發不同。慢慢來

3樓:手機使用者

我想對作者說:這只是個例。

<<荀子•勸學>>受到的啟發

4樓:風住塵香葉成蔭

學習不可停止,需要不斷積累,君子擅於學習而提高自己。

(學不可以已,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君子善假於物也。)

供參考。

荀子勸學原文及翻譯

《勸學》重點句 30

5樓:逆天雷伊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6樓:匿名使用者

1.青,取之於藍,bai而青du於藍;冰,水為之,而寒zhi於水。(《荀子•勸學dao》)

2.故木受繩版則直,金就礪則利,君權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勸學》)

4.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

5.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6.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8.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7樓:匿名使用者

教你們一個辦法吧,不想寫,慢慢的寫,總之會寫完。

對學習文言文的看法

8樓:淼·焱

有的人說考語文要憑運氣,也有的人說要看感覺。運氣好或者感覺對的話,就能取得較高的分數,甚至有可能爆個冷門。剛開始我也抱著一種將信將疑的態度,每到考語文之前就要"醞釀"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謂的"感覺"。

後來,通過與幾個同學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師兄師姐們介紹學習經驗的書,我漸漸覺得,學語文,是需要一套科學的方法的。

9樓:313傾國傾城

【學習文言文的意義】:

(1)學好文言文,有利於瞭解和學習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言文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他把我國五千年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而有序地儲存下來。我們只要稍稍回顧一下,從《尚書》一直到清代文學,就可以感受到這些文言典籍裡蘊藏著多麼豐厚的中國文化,包含著多少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弘揚傳統文化是時代的需要,我們沒有理由拋棄數千年的文化積澱。

而作為高中文言文教學,理所當然地要承擔起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使命。高中時期學習文言文,將為他們以後進一步認識瞭解並熱愛祖國文化打下基礎,並對其一生的文化素養產生深遠影響。

(2)學好文言文,有利於豐富精神世界,薰陶語感。

屈原、司馬遷、李白、蘇軾等先賢,以文言構築的詩文,是輝煌燦爛的「精神燈塔」,照徹千萬年,沐浴古今人。他們的靈魂,用文言走過的漫漫的精神歷程,我們今人再通過文言,讓學生去循跡走過,對學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歷練。不斷地走過、不斷地歷練,就是民族的精神積澱、精神記憶與精神傳承!

同樣也是語感的形成。作家李霽野上世紀四十年代說:「讀過一點詩詞的人,黃鸝、燕、鳩、杜鵑等鳥所引起的情緒,也自然和未曾讀過詩的人完全不一樣。

我們經過詩文的眼睛來看永珍,經過詩人的耳朵來聽萬籟,彷彿是增加了一種感官,而不曾讀詩的人,卻彷彿是瞎了眼睛,聾了耳朵,他們的生活經驗自然也就貧乏得多了。」這裡的詩詞指的是古典詩詞,如此量化積累,就是語感的形成,也是精神氣質的形成。這些恐怕是單純學習白話詩文所不可替代的。

(3)學習文言文,有利於促進道德迴歸。

道德作為調整人類行為的規範,既是人類自身發展的手段,又是人類發展的目的,它對社會具有積極的規範、教育、導向作用。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以文言流傳下來很多有價值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因此,文言文擁有無法估量的教育潛能,其中包含著一個古老民族的精魂。

在當前重新樹立個人責任與美德的過程中,文言文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與功能。我們當代學生所普遍缺少的很多有關修身、治家、睦親、就業、交際等道理在古代經典名著中都有發人深思的論述。例如,《中庸》裡對人與人交往中所講究的「誠」有這樣的論述: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矣。」再如道德操守,古人對這方面的強調提高到了及至,甚至把道德看得比生命還寶貴。

用孔子的話講就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這些道德觀念固然帶有一定的階級侷限性,但只要我們用歷史的眼光、辨證的方法,合理地去發掘利用,它就一定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從短期效應看,有助於提高學生對一人一事的思想認識;從長期效應看,有助於加強其個人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有助於塑造理想人格。

(4)學好文言文,有利於提高寫作水平。

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壇閃耀著一群璀璨的巨星,他們是魯迅、胡適、梁實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語堂、張愛玲等等,他們光華四射,文采灼灼。他們靈動地駕馭白話,築起白話漢語的華彩篇章。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文壇卻頓失光彩,再沒有湧現出一個靈動地駕馭白話的「大師群體」,堪稱「白話大師」的只有寥寥幾位。

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中小學階段截斷了系統的文言文教育的血脈。這使得在20世紀下半葉成為文壇主流的人們,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使他們難以達到文言所表現出來的簡潔、乾淨、純粹、典雅、形象、傳神的境界。

因此,在少年時期誦讀相當數量的一流文言文,有利於提高白話文的寫作水平。2023年高考南京13中學學生蔣昕捷寫出的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明證。文章作者以熟諳的三國故事,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立意深邃,且通篇採用純熟的古白話,明白曉暢,文才飛揚,老到的語言功夫受到閱卷老師的一致讚賞。

事後記者對其進行了專訪,蔣昕捷告訴記者,這要歸功於平時喜歡誦讀古典名著。「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與文言失去了聯絡的人,必然由於古漢語底蘊不足而使文章變得冗長、直白。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寶,***主席曾說過,對於古代文化要採取「古為今用」的態度。我們學習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因此,我們不但要學習文言文,而且還要學好文言文,才能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真正做到「古為今用」。

荀子勸學讀後感,荀子勸學讀後感

100字能寫一篇讀後感嗎?你給的字數是不是太少了啊?青出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 之而寒於水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 無以成江海 騎驥一躍 不能十步 駑馬十駕 功在不捨 蚓無爪牙之力 上食埃土 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 用心躁也 好文啊。讀荀子勸學有感 當今世界是一...

現在急需荀子勸學的讀後感,現在急需荀子勸學的讀後感350字

老師沒教過囧 荀子 全書三十二篇,而以 勸學 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 又以 君子曰 學不可以已 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 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聖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 為之,人也 舍之,禽獸也。勸學 ...

《荀子 勸學篇》中的成語,荀子《勸學》中的兩個成語寫一段500字短文

出現的成語有 冰寒於水 積善成德 積水成淵 跬步千里 青出於藍 鍥而不捨 駑馬十駕 冰寒於水 解釋 冰比水冷。指後來居上,比喻學生勝過老師。拼音 b ng h n y shu 參考 積善成德 解釋 積善成德,就是善行好事,長期積小善為大德,就會形成一種高尚的品德。拼音 j sh n ch ng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