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國學 什麼叫儒家文化 它的創始人是誰

時間 2022-07-08 17:25:10

1樓:匿名使用者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或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所謂儒家文化,則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

傳說儒家文化的創始人是春秋時代的孔丘。

2樓:貞勝一明

佛道儒,釋孔孟老子莊子,都是國學,對於本土文化而言,這些先秦文化是國學的源頭。諸子百家次之。

佛教經典是從印度而來,由印度高僧大德和中國大儒大道,共同翻譯而成,由於結合了中國本土文化精華,因此比梵文更精粹豐富。

儒家文化是正統中國文化,堯舜禹文王周公祖祖相傳,至孔子集大成。

3樓:水中看月霧觀花

國學:所謂國學,不如說是教國興盛之學,如今說是傳統之學問,大抵是當做歷史遺物了。

儒家文化:儒家,創始人,是聖人孔子,若是儒家學說,那可指以四書五經為首的學說,以」仁義「」禮信「為準則,若是文化,那就指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衍生出的「術」,它具有影響力,併成為人們習慣的準則,古代,如禮法,如今,大多是一種道德規範了。

4樓:斯塔卡

國學和儒家文化沒有直接的關係

我們說的中華文化,首先是上古時期的伏羲,然後是中古的文王,然後是近古的孔子。

中華明文起源於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也是群經之始。在文化傳承的到路上還有一個值得提到的人物,是管子。他基本上融匯了諸子百家,像後面的儒道墨兵法等等,可以說是在管子的基礎上得到發揚。

儒家是什麼?國學是什麼?儒學和國學有什麼區別? 這是個很幼稚的問題?

5樓:隨風人傳媒

提取碼: 8sjy在今天,「十三經」作為反映先秦歷史狀況的古籍還有很大價值。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6樓:蒼璧玄璜

這個話題如果發散來答,那能說很多,畢竟不管哪一個都是足以讓人研究一輩子的主題。簡單說說一些淺顯的例子吧。

儒學:以孔子為創始人的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包括傳承孔子思想的孟子,曾參、進行修改以使之符合當時社會情形的朱熹等。換句話說,儒學是一門學說,一門思想流派。

國學: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研究的學術,都是國學。其中包括醫學(中醫等)、戲曲(京劇越劇各種劇,雜耍曲藝等等)、文學(詩詞歌賦)、史學、哲學等等等。

區別在於:這兩者並不是可以做對比的「同類項」。

儒學的同類項包括道家學說、法家學說、陰陽五行學說等等諸子百家的流派。春秋的時候許多學術流派都紛紛試圖傳播自己的學說,但是儒學最終在漢朝時被確立為主要思想,並一直延續了兩千年。這也就造成了中國文化和古代知識分子們往往已經將儒學刻進了骨子裡,整個民族的性格特點都被儒家文化深深影響,而人們一提起國學,先想到的也是儒家典籍《論語》之類的。

國學的同類項,舉個例子,則是其他國家的傳統文化。比如中國有茶文化,德國有啤酒文化;中國有水墨畫,歐洲有油畫。當然,啤酒和油畫對外國人來說未必就叫「國學」,可是傳承的文化含義是一樣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國學≠儒學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建築等諸多方面。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係,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在思想教化領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並不代表全部。所以,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並沒有主從之分,並不存在以哪一家學派學說為主體。

所國學應該包含儒學,儒學是國學的一部分。

8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學說,亦稱儒學,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之一,漢朝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如果從孔子算起,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與發展。如果對儒家學說的內容、形式和社會功能等進行綜合的巨集觀考察,有些人認為中國儒學有四個比較明顯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

研究中國之學,即國學。國學一詞源自上世紀二十年代,現在國學已成專門之學問,國學之物件主要是儒學,先秦時代發展起來的諸子百家思想也屬國學的研究物件,凡舉經史子集,都是國學的範疇。經過近100年的發展,國學的方向和研究方法得以拓展, 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都涵蓋其中。

近年來,國學成為弘揚民族精神,保護傳統文化精髓的思想**,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普遍關注。

9樓:匿名使用者

國學 包羅永珍 儒學只是其中之一 只要是中國自己的文化,有相當價值的都可以叫國學,如經學 詩歌 國畫 等等 儒學就不用說 在古代它一直是佔統治地位 可謂一學獨大 現在也是國學的重要內容

被稱為國學經典的儒家著作是什麼? 5

10樓:

中國儒家經典著作 詩經 風·■風

11樓:宗政蓉城樊若

十三經【十三經】十三部儒家經典。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樑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

至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為「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故有「十三經」之稱。

什麼叫國學?

12樓:匿名使用者

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大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2023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

經部——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彙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其中儒學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彙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子部——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彙編類」、「**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 、《慎子》 、《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

集部——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13樓:茶墨軒主

國學,指以釋道儒三家學問為主幹、文學藝術戲劇**武術菜餚民俗婚喪禮儀等等為枝葉的傳統中國文化體系。

整個二十世紀,是國學的空前(但願不是「絕後」)災難時期,因西方工商業文明的入侵,加上國內知識界人士的全盤西化努力(配合著「打倒孔家店之類」的口號),還有反右、文革的再摧殘,使國學已趨於衰亡。

在西方文化的極端瘋狂發展已使人類吃盡老天報應之苦頭的今天,全人類精神痛苦劇烈、人為災難深重,在這種前提下,重振東方文化、使之產生挽救人類、避免整體滅亡的重要作用,這已成國內外有識之士的強烈要求。

不能否認,在今天的教育體系裡,對國學的普及教育還基本上是空缺的,大學文科博士竟然不通《論語》的現象並非杜撰的笑話,這些當然是國學衰微的重要原因。

儒家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為座右銘,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完美的人生理想,是塵世間最真、善、美的理想體系,是傳統中國人在人間作為完人的行為準則。但是,對形而上的**,或者說對於宇宙終極真相和個人生命最終歸宿的問題,則缺乏瞭解和研究。一句「子不語」擋住了多少燦爛的陽光!

而佛道兩家則正好是對儒家理論空缺部分的有力補充,從作學問的立場上看就比儒家高明和精闢了許多。但是這二家人物因為智慧過高而都有厭離塵世的強烈傾向性,故對於紅塵中之事往往不太關注。所以古往今來那些既要立身於紅塵,又不願老死於紅塵而「終與草木同朽」的智者,往往都採用「陽儒暗佛」、「陽儒暗道」,或者說「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方法。

用這種方法大隱於市。

佛道兩家學者,往往都會讚歎儒家的精神、借用儒家的學說的精闢之處,好比鳥雀表揚飛得高的昆蟲一般。而儒家學者,則往往會因其智慧之限而自認高明,排斥佛道二家為邪神野鬼,如井蛙之笑大鳥,最典型的就是韓愈和歐陽修。

佛道二家,則是殊途而同歸,只是佛家理論體系、實踐方法都更多更完備,好比條條大路通山頂,而道家則有些類似於攀巖上山,與佛家的密宗頗相似,有些不便,有時還有一定的危險。

在明清以來,這三家其實更傾向於相互融合,正如某位高人說的「道釋儒是誰分開」。而道佛兩家的融合,大抵是道家吸收佛家的東西居多,比如說觀世音菩薩被封為「慈航道人」、燃燈佛被封為「燃燈道人」,普賢菩薩被封為「普賢真人」等等。

我以為,釋道儒三家結合在一起構成的東方文化,好比是一頂人類知識的皇冠,而佛道二家學說,則是這皇冠頂上的寶石。

如果先學通佛學或道學,再來學儒家,則勢如破竹,相當容易。反過來學的話則大難!障(所知障)礙重重。

狹義的國學,則主要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它是國學的核心內涵,是國學本質屬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今天所要認識並抽象繼承、積極弘揚的重點之所在。

中國沒有西方意義的哲學,有的是思想。從古到今,皆為此般!

今人之為「哲學」與思想古人稱為「宋學」,世人說的「訓詁考據」古人稱為「漢學」。不是隻有宋學是學,漢學也是學問。明代宋學發達,滿街都是聖人,宋代宋學興盛,而號稱弱宋。

所以有明末清初經世致用之說橫行於世。有思想是好的,思想更要文獻的支撐,才不是夢囈。

國學不是書齋裡的學問,應當身體力行,所以才不應當僅僅是哲學,思想。而應當是兵刑錢穀,研究這些是離不開看書的,沒有訓詁考據行麼?

國學是四書五經,是二十四史,是唐詩宋詞,是紅樓夢和三國,是老莊,是禪機,是數不盡的古代文獻,當然也是貫穿在其中的精神

為什麼很多人攻擊儒家文化

喬松棲鶴 攻擊儒學的人其實是不懂儒學,也不懂中國文化。從根本上不是儒學改變了中國文化傳統,而是中國傳統哺育了儒學,從炎黃算起,中國人堅持的傳統有5000年,從夏朝立國算起,中國的歷史有4000年,而儒學呢,不過兩千年,所以說儒學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中國先祖在代代傳承中形成的,孔子是把中國過去300...

什麼叫文化啊,什麼叫做文化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 地理 風土人情 傳統習俗 生活方式 文學藝術 行為規範 思維方式 價值觀念等。關於文化的分類 h.h.stern 1992 208 根據文化的結構和範疇把文化分為...

什麼叫文化景觀,什麼是景觀文化?

吳田田 在地理學中的景觀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景觀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則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團,為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識地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了自己所創造的景觀。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