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書劍懷茗
道德經,講清心寡慾,順其自然,自然也就沒那麼多愁苦事可言了。
這和佛家的不必執著,也是一個道理。
還有西方哲學家,叔本華講:
幸福是慾望的暫時停止,也是個這理兒。
下面是我精選的《道德經》中的十五句:
希望您能體會一些真諦:
特別是2、3、4、5條,應該能教給我們如何處生,如何快樂。
其實消除不好的想法,和過分的慾望,本身就是一種恬淡的快樂!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4、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6、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7、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0、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1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1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13、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14、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
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2樓:
《道德經》,是「道」的具體化,她從人與萬物的本源——「道」上闡述了道... 所以要成功還在於要擁有「善德」和「信德」,要時時心懷感恩,時時牢記是別人在幫助你成功,這樣你就會很快樂。
3樓:修真無門
心神靜養至極致自然而然體會
4樓:
我感覺應該是與世無爭,把自己融與自然,沒什麼可執著的,當然快樂了
為什麼說付出越多收穫越多,老子道德經裡好像提過的,何解?
5樓:退潮
老子道德經裡的確提出過! 但並不是為了讓人通過這種方式而實現自己的標目或想達成的結果。 天地不以自生故能長生,為何,是因為天地不圖回報無私的孕育著萬物,因此天地一定超越萬物的生命,因為萬物都離不開天地的存在。
以無私成就大私,何意?無私的形為就像天地孕育萬物一樣,不圖回報,因此萬物脫離不開天地的規律,自然能主宰大地和生命,難道天地是因為自私而擁有的地位?不是,這就是因為無私所成。
做人就是如此,你付出的多,對你依懶的人就多,最後你得到的人就會有機會更多,在謀上來說就可以成就大私。但是中國文化並不是希望你用這些道理去為之以謀,而是引導人學會去付出,在無慾時獲得的回報企不是更為快樂? 老子是提過了,但是不是為讓教人去如何收穫,而是引導世人學會付出,用愛用心去付出,自然而然會有額外的東西會回報於你。
就像別人對你打心地裡的人贊場,對你友好的一笑,對你的尊敬,這些都是謀不可及的。
如何在痛苦中尋找快樂?
6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心態最重要!不要悲觀,不要讓自己感到孤獨~!!也不要勉強自己做不願意做的事情,想要快樂你就必須把你空蕩蕩的心填滿`讓自己充實起來!!
7樓:匿名使用者
痛苦其實換來的就是快樂.**苦,無快樂.我相信對你來說,痛苦是不算什麼的!~
道德經三十三章及九十 具體體現什麼思想
道德經中的無為,寡慾,靜,水有關內容
《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
8樓:看那些似水年華
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古時候的有道之士 他們的靈性是微細奧妙的 他的本性是永遠通達的 這都是外人難以窺測 難以瞭解的玄機
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
就是這樣難以窺測他的玄機 如果要去描述古代有道之士的話 也只能勉強形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 (另本 兮)
比如他們在處理事物方面的行動 絕對不會急迫衝動 就好像古時候的豫獸一樣 一定要等到冬天 河水的冰結凍了 才敢走過 否則未等到河水結冰 就魯莽走過去 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嗎
猶兮若畏四鄰 (另本 兮)
他慎獨的工夫 就好古時候的猶獸 要下山一樣的謹慎 不敢擾動山下村莊的百姓否則它的生命就危險了
儼兮其若客 (另本 兮)
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 他為人恭敬的樣子 就好像身為主人 禮遇貴賓一樣的謹慎 不敢輕舉妄動
渙兮若冰將釋 (另本 兮)
在心性清靜方面 他對一切外緣的干擾心不染著 就好像春風中的冰 自然的解凍散開一樣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 就好像一塊木頭尚未雕琢一樣的樸實無華 心胸的開闊 就好像空曠中的山谷 能夠虛受一切 涵容萬物
渾兮其若濁 (渾另本作混)
並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 將自己混合在汙濁的水中一樣 這就是聖人不自以為自己是聖人 所以才能成為聖人 凡人自命不凡 所以才越像一個凡人的道理呀
孰能濁以澄 靜之徐清 (澄另本作久)
所以 誰能像他們(古時有道之士) 在動盪之中 還能除去心中汙濁的惡水 使他慢慢的澄清呢
孰能安以久 動之徐生
誰能在安定自守之中 久久以待使體內的清正之氣發動呢 (另本多→孰能陽以久靜之徐陰 孰能晦以久理之徐明)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敝不新成 (敝另本作弊)
因此能夠保持以上這章道理的人 他一定是虛心知足的人 不自滿不自傲的人 就是因為他不自滿 不自傲 只是為了世人著想 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桃花源記中是如何體現儒家是想和道家思想的
9樓:繁星
《桃花源記》——陶淵明道家思想的呈現
作為田園詩派的鼻祖,陶淵明的詩樸素自然,情感真摯,這方面也和詩人的經歷、心態有關。他的詩樸實而又經典,有時候會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桃花源記》就極具代表性地呈現出了道家的思想。
詩人描繪了一個想象中的完美世界,這和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中描繪的理想家園非常相似。前者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後者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前者有「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於外人間隔」,後者有「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些人、物、事一起構成了完美的自然和諧狀態,人們融於自然,知足,自知,不爭,快樂。
這一生活畫面,正是老子「小國寡民」理想的再現。《桃花源記》的意義在於作者借之對充滿動亂、欺詐和掠奪的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和批判,也是對現存制度的否定,表達了作者對平等、自由的「大同」社會的嚮往。桃花源人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生存狀態,顯示了作者追求自然無為,反對矯飾的人生理想。
同時,作者也是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桃花源只不過是一個理想的圖景,它遠離現實社會,同老子描述的「小國寡民」一樣,讀來都流露出一種不可復得或難以實現的悲哀。這篇文章充滿了烏托邦的色彩,反映了陶淵明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動亂時期下層百姓希望逃避現實災難的幻想。
10樓:菜鳥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希望人類返璞歸真、過上與世無爭的生活而寫的。所以這體現了道家思想無為而治
同時作者也希望統治者以仁治國,不要再出現戰爭,這是儒家思想,以仁治國。
老子《道德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一個關係呢?
《老子》中能體現禍福相依的道理的句子
11樓: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釋義:福與禍並不是絕對的,它們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處:《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註解:一、兮:文言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
二、倚:依靠。
三、伏:隱藏。
辯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此言具有一定的辯證法思想內涵,因為辯證唯物主義(後面稱「唯物辯證法」)通常講的就是「矛盾」(「對立統一」),老子所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講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講的對立統一矛盾。「禍」使人悲傷,「福」使人快樂,因此「禍」「福」之間是一個對立矛盾。
然而「禍」又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訓而產生「福」,「福」有可能使人樂極生悲而產生「禍」,因此「禍」與「福」之間又是一個統一的矛盾。
1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陳浩雷選我的,我是林xx。)
13樓:匿名使用者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14樓:愛書如命的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中的聖人指的是誰?道德經裡面的聖人都是指誰?
道德經 中用於指代人的詞語用了很多,有 人 民 百姓 侯王 天子 大丈夫 前識者 王公 赤子 士 君子 善人 和 聖人 用於自稱的有 吾 和 我 對於前面這些 人 百姓 民 侯王 天子 大丈夫 前識者 王公 赤子 的稱呼所指代的是何種人非常明確可以不用多說。道德經 老子的本義是用 聖人 為當時的統治...
老子的道德經裡的名句有什麼,老子在《道德經》中有哪些名言?
永遠的曼巴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這是老子對於 道 這個概念的總括性的描述 道,非當時社會一般的道,即人倫 常理之道,也非當時時人所能命名之道。道 在老子那裡已經超越了世俗社會生活,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因為天地萬物的始基與母源在於 道 由道開始。2 道生一,一生...
道德經求解,《道德經》中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求解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從這句話可知 仁 這種品質老子並不是很推崇。為什麼呢,因為 仁 是對某事物表示特別的關愛,是有意為之,不是很符合 無為 的思想。所以天地不仁,實際上是講,天地有道,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就是聖人有德,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和聖人都不會刻意去做好人,他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