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生活習俗,京族 生活習俗

時間 2022-09-24 12:15:03

1樓:馬爾地夫

不管貧富,京族人過去都不習慣穿鞋,晚上洗涼水腳或雨天不出工時才穿一下木屐,其它時間總是赤腳。老人家穿的鞋也只是木屐或用棕樹皮織制的拖鞋,俗「棕屐」。

婦女日常的髮式都是正中平分,兩鬢留著「落水」,結辮於後,其辮用黑布條或黑絲線纏著,再將辮自左至右盤於頭頂,其狀猶如有圖形的砧板一般,故民間俗稱「砧板髻」。京族婦女平日愛戴錐形的尖頂葵笠,用以遮陽擋雨。京族婦女還有戴耳圈(亦稱「耳環」)的習慣。

少女長到

六、七歲時就要穿耳,穿耳的時辰也很講究,都是在端午節那天的上午請人進行的,因為民間認為,端午節有「龍王水」,這時穿耳孔最「吉利」。女孩到了十四歲就開始梳分頭,盤結「砧板髻」和戴耳圈,標誌著開始進入成年了。 生產習俗

拉網作業

拉網作業是京族較大型的群體性操作的漁業生產方式之一。大的拉網高八至九尺,長120餘丈,整幅網身由六張繒網綴連組成,網眼較大較疏,網長100丈,略成桃葉狀,兩頭高七尺,中間高一丈餘。操作時,前者要三四十人,後者要二三十人,其操作程式大致是:

(一)探察海域,觀測魚情,選擇作業地點;(二)在發現魚情的地方,以竹筏或小艇將漁網徐徐放下,自灘邊向海面圍成一個半月形的大包圍圈;(三)操網者分作兩組,各執網綱一頭,合力向海灘岸拉收;(四)在拉拽過程中,兩組一邊拉一邊徐徐靠攏,直到網盡起魚。一次拉網操作就算結束。這種作業,男女均可參加,也不受季節限制,只要風平浪靜或大風過後,發現魚情隨時都可進行。

但這種拉網作業僅限於淺海,操作也比較落後,故產量也不很高。

多種多樣的漁網

在漁獵作業中,除了拉網,還有各種刺網(包括定刺、流刺、旋刺)、塞網(又稱閘網或壅網)、以及有專門漁獵物件的鯊魚網、南蝦網、海蟄網、鱟網、墨魚網等等。至於挖沙蟲、耙螺、挖泥丁、捉蟹、打蠔蠣等,都是較簡單的小海作業了。

塞網分疏、密兩種,網的長度、高度與拉網相同,但其網的設定地點是在海灘上定置進行的。操作時把人分為在三組,各組又具體分為「號樁」、「插」、「掛網」(把網掛於樁上)、「挑沙土」(將網腳填塞)等工序。這種塞網的設定都是在潮漲之前預先進行的。

當海潮**時,各種魚蝦就隨潮水進入塞網圈內活動,落入了漁家為它們預設的「塵網」之中。待潮水漲定復退時,魚蝦們的迴路已被漁網和沙土圍成的海灘包圍圈塞斷,它們只好「束手待擒」,做漁家的「俘虜」了。這種「塞網」與「拉網」的區別在於,塞網著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網則著重在「拉」與「收攏」,其操作是各有特色的。

鯊魚網,是一種用於深海獵捕鯊魚的專用網具,其網身全長120餘丈,高4尺,網眼特寬,由網線、網浮(竹筒)、網墜(鉛鐵或石塊)、網綱等組成。進行時主要由四人乘筏,到鯊魚活動的深海里將鯊魚攔截(二人掌筏,二人下網),把網的兩端及中間腳部以重石墜定於海中,下了網後,人們就回家休息等待,也有在筏上等待的。待到半夜或次晨,復劃筏前往**網浮情況,當發現鯊魚入網時,他們先讓它們在掙扎中疲憊後,就以魚叉或魚勾之類的工具,把它們一條條地穿在一條長藤或繩索上,綁於竹筏的尾部,成串成串地劃回來。

這種鯊魚網每次下網都有可維持三四天連續捕獵,魚多的時候甚至可以維持七八天不等。這是一種既驚險而又充滿樂趣的捕魚作業。

2樓:掌中豬

以上所說的男女服飾,是平時在村裡生產生活時的日常穿戴形式。如果離村外出,趕圩入市或探親訪友時,婦女加穿一件旗袍似的下襬較寬的矮領窄袖長衫,作為「外套」。男人除加穿一件長到膝蓋的窄袖袒胸長衫外,另外還要戴一頂黑色或棕色的圓頂禮帽,俗稱「頭箍」。

這種穿戴,無論是貧富都是相同的,只是在用料的優劣上有所差異。家境平常的人家一般用自制的粗織麻布料,富有人家選用綾羅綢緞、蠶絲織品或香雲紗等貴重料子,用黑、白、紅、褐等色。

不管貧富,京族人過去都不習慣穿鞋,晚上洗涼水腳或雨天不出工時才穿一下木屐,其它時間總是赤腳。老人家穿的鞋也只是木屐或用棕樹皮織制的拖鞋,俗「棕屐」。

婦女日常的髮式都是正中平分,兩鬢留著「落水」,結辮於後,其辮用黑布條或黑絲線纏著,再將辮自左至右盤於頭頂,其狀猶如有圖形的砧板一般,故民間俗稱「砧板髻」。京族婦女平日愛戴錐形的尖頂葵笠,用以遮陽擋雨。京族婦女還有戴耳圈(亦稱「耳環」)的習慣。

少女長到

六、七歲時就要穿耳,穿耳的時辰也很講究,都是在端午節那天的上午請人進行的,因為民間認為,端午節有「龍王水」,這時穿耳孔最「吉利」。女孩到了十四歲就開始梳分頭,盤結「砧板髻」和戴耳圈,標誌著開始進入成年了。 生產習俗

拉網作業

拉網作業是京族較大型的群體性操作的漁業生產方式之一。大的拉網高八至九尺,長120餘丈,整幅網身由六張繒網綴連組成,網眼較大較疏,網長100丈,略成桃葉狀,兩頭高七尺,中間高一丈餘。操作時,前者要三四十人,後者要二三十人,其操作程式大致是:

(一)探察海域,觀測魚情,選擇作業地點;(二)在發現魚情的地方,以竹筏或小艇將漁網徐徐放下,自灘邊向海面圍成一個半月形的大包圍圈;(三)操網者分作兩組,各執網綱一頭,合力向海灘岸拉收;(四)在拉拽過程中,兩組一邊拉一邊徐徐靠攏,直到網盡起魚。一次拉網操作就算結束。這種作業,男女均可參加,也不受季節限制,只要風平浪靜或大風過後,發現魚情隨時都可進行。

但這種拉網作業僅限於淺海,操作也比較落後,故產量也不很高。

多種多樣的漁網

在漁獵作業中,除了拉網,還有各種刺網(包括定刺、流刺、旋刺)、塞網(又稱閘網或壅網)、以及有專門漁獵物件的鯊魚網、南蝦網、海蟄網、鱟網、墨魚網等等。至於挖沙蟲、耙螺、挖泥丁、捉蟹、打蠔蠣等,都是較簡單的小海作業了。

塞網分疏、密兩種,網的長度、高度與拉網相同,但其網的設定地點是在海灘上定置進行的。操作時把人分為在三組,各組又具體分為「號樁」、「插」、「掛網」(把網掛於樁上)、「挑沙土」(將網腳填塞)等工序。這種塞網的設定都是在潮漲之前預先進行的。

當海潮**時,各種魚蝦就隨潮水進入塞網圈內活動,落入了漁家為它們預設的「塵網」之中。待潮水漲定復退時,魚蝦們的迴路已被漁網和沙土圍成的海灘包圍圈塞斷,它們只好「束手待擒」,做漁家的「俘虜」了。這種「塞網」與「拉網」的區別在於,塞網著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網則著重在「拉」與「收攏」,其操作是各有特色的。

鯊魚網,是一種用於深海獵捕鯊魚的專用網具,其網身全長120餘丈,高4尺,網眼特寬,由網線、網浮(竹筒)、網墜(鉛鐵或石塊)、網綱等組成。進行時主要由四人乘筏,到鯊魚活動的深海里將鯊魚攔截(二人掌筏,二人下網),把網的兩端及中間腳部以重石墜定於海中,下了網後,人們就回家休息等待,也有在筏上等待的。待到半夜或次晨,復劃筏前往**網浮情況,當發現鯊魚入網時,他們先讓它們在掙扎中疲憊後,就以魚叉或魚勾之類的工具,把它們一條條地穿在一條長藤或繩索上,綁於竹筏的尾部,成串成串地劃回來。

這種鯊魚網每次下網都有可維持三四天連續捕獵,魚多的時候甚至可以維持七八天不等。這是一種既驚險而又充滿樂趣的捕魚作業。

3樓:匿名使用者

婦女日常的髮式都是正中平分,兩鬢留著「落水」,結辮於後,其辮用黑布條或黑絲線纏著,再將辮自左至右盤於頭頂,其狀猶如有圖形的砧板一般,故民間俗稱「砧板髻」。京族婦女平日愛戴錐形的尖頂葵笠,用以遮陽擋雨。京族婦女還有戴耳圈(亦稱「耳環」)的習慣。

少女長到

六、七歲時就要穿耳,穿耳的時辰也很講究,都是在端午節那天的上午請人進行的,因為民間認為,端午節有「龍王水」,這時穿耳孔最「吉利」。女孩到了十四歲就開始梳分頭,盤結「砧板髻」和戴耳圈,標誌著開始進入成年了。 生產習俗

4樓:手機使用者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佛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京族住房大多為磚瓦房,為防海風,建築較為堅固。飲食以大米為主,食魚蝦較多,喜歡用魚汁調味。

婦女穿窄袖緊身對襟無領的短上衣,褲子長而寬大;男子上衣長及膝蓋,窄袖袒胸, 腰間束帶。

京族都有哪些民族習俗

5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民族: - 京族

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汙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其餘分佈在譚吉、紅坎、恆望。

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2023年正式改名為京族。京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絕大多數京族人通用漢語(廣州方言)和漢文。京族人喜歡的「唱哈」、竹竿舞、獨絃琴,被譽為京族文化的三顆「珍珠」。

京族主要從事沿海漁業。近年來,京族三島又發展了農業、魚類加工業和人工珍珠養殖場。京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京族過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數人信奉天主教。

習俗 逢年過節都要進行敬一祭神活動。屆時要備豬、雞、魚拜祖。煮豬肉拜祖還是京族女子出嫁時的一種禮習。

每年哈節,凡年滿16歲的男子都要置備雞、酒、糯米飯、檳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經過祭拜的男子才算「入眾」(即進入成年),才能被允許參加唱哈節的入席活動,從此便可參加捕魚生產。

婚俗 京族男女青年訂婚,男方要用一定數量的豬肉、糕餅等作為禮品送給女方,貧窮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葉、糕餅作為訂婚禮。結婚時,男方要備一百斤豬肉、二百提酒(每提等於200克)、七鬥米及其他禮品,送給女方。

婚後三天,新娘「回潮」,夫妻倆將自家染紅的糯米飯兩托盤(約6斤),豬肉兩塊、雞兩隻回孃家謝拜岳父母,婚禮才算結束。

食俗 大部分地區習慣日食三餐,居住在汙尾的京族一般習慣日食兩餐,早餐多選在上午十一點左右,直到入夜後才吃晚餐。過去京族常以玉米、紅薯、芋頭混著少量的大米煮粥作為主食,只有出海捕魚或秋收,勞動量大時才吃乾飯。如今稻米已成為京族最為常見的主食了。

日常菜餚以魚蝦為主,常用魚蝦做成魚汁,作為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家庭飼養的豬雞,也是日常主要肉類**。 京族的典型食品有:

魚汁,又稱「鯰汁」。是京族民間傳統調味品,以各種小魚經醃製而成。

節慶 京族除了和漢族相同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

「唱哈節」 過去每年都舉行,各地日期不一。「唱哈」是京語唱歌娛樂之意,節日的當天,全村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盛裝,雲集在哈亭(唱歌娛樂的公共場所)之前迎神、祭祀,祈保漁業豐收,人畜兩旺。每年哈節,由村裡人輪流做「哈頭」(哈節中主持唱歌娛樂的人),並由「哈頭」出一頭肥豬,辦一桌酒肉參加。

在宴席上輪流唱歌,婦女只能聽唱,不入席。

春節 家家都要做「白薯壹」(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種糕點),年初一早餐不吃葷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壹。春節期間全村都要到哈亭以豬、雞、魚為供品祭拜諸神,回家後要拜祖先。歲守時,必須在祖先牌位前,擺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清朝的生活習俗,清朝的皇家禮儀?

各種怪 一 服飾方面 1 清朝規定軍民要穿滿族服裝,禁穿漢服。並強令漢人男子按滿族習俗改變髮式,剃去前額發,把頭髮編成辮子。2 滿族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旗袍的特點是立領 對襟 盤扣等,緊窄合身,符合北方民族騎射之生活與作戰需求。經過西式改良的滿人服飾,諸如旗袍 長袍馬褂等,成為中外公認的中國傳統服飾...

印第安人的生活習俗,印第安人有什麼生活習性?

愛夏的你呀 1 印第安人的經濟生活是真正的 靠天吃飯 差不多完全依賴自然資源來謀生。大多數部族以遊獵和採集為生。2 水草豐美的大平原猶如無需經管的大型畜牧場,成群結隊的野牛和野鹿食之不盡 土地肥沃的五大湖地區彷彿一座天然的糧倉,遍地生長的野稻米和玉米任人採集。3 豐富的野生水果 蔬菜遍佈太平洋沿岸地...

侗族的生活習慣有哪些?還有習俗,侗族的生活習慣有哪些?有哪些習俗

侗族風俗習慣 月也 是這一村 群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 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閒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鹹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 塞寨門 行歌坐月 又稱 行歌坐夜 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北部侗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