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天命論與儒家的天命論有什麼異同?

時間 2023-04-24 13:21:02

1樓:血邪子

這是仁者見仁的問題,以下是我的理解,你可以不信哈。

道家天命與儒家的天命核心思想相同,都是對天這一概念的理解和推崇,所不同的是天命這一概念的理解角度。

道家的天命側重於天,是儘量貼近天的角度來觀察,解釋人類社會,用一種俯視眾生的方向來看待問題。說的簡潔一點,就是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認為天地對萬物都是公平的,無情的,萬事萬物與永恆的天比起來都是沒有意義的。主張安於天命,避世自潔。

反映到後來的道教上就是出世觀念,認為「修仙」「修道」才是世界的根本,塵世的一切都只是過眼繁華,王侯將相最後都是糞土一堆,人人不能逃過自己的劫數,人人不能逃脫自己的天命。

儒家的天命則側重於人,是儘量從人自己的角度來觀察解釋「天」這個概念,比較現實。儒家強調天與人的一體和互動(天人感應),認為人類社會追求天道的方式(道),就是仁(道德),所謂天下有德者據之。儒家也強調天的公平性和客觀性,所謂「人人皆可為堯舜」,就是這個道理。

儒家也知道人的侷限性和無奈性,承認「天命」這一客觀的存在,但同時更多的強調人的作用,所謂「安天命,盡人事」就是如此。所以儒家講求入世,用自己的力量踐行「道」,改變社會和世人,並最終使人類社會順從天命,達到天下大同的理想。

2樓:故園籬笆

道家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化,天道和萬物層次不同,其行為也各不相同,所以並不存在所謂的天人合一,而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睥睨於萬物的謙卑態度,但是天道可依靠萬物的自化無為無不為;這種原理推廣到社會領域,就是君無為而民自化,即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其中黃老派認為只有在現實中才能實現這一目標,所以他們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並提出了因循天性、順勢而為、寬刑簡政、休養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主張,而老莊派認為現實中充滿了束縛和限制,大至鯤鵬,小至蜩鳩,都需要憑藉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活動,即它們都是「有所恃」的。為了擺脫所有的束縛,達到完全「無所恃」的精神自由, 就需要「齊物」「逍遙」的生活態度。

儒家認為: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天和萬物是不分層的簡單系統,所以君子(不管君民)應該直接模仿天道,自強不息,這種簡單的天人合一的態度,既造就了孔子「安天命,盡人事」的通達態度,也造就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狂妄心態,其造就的是社會必然也是不分層的簡單社會,所以壓制工商業也就成為了後世必然的選擇。

3樓:卡麼昂

這個問題看《荀子》,裡面有一篇《天命》,講得很清楚。

荀子是一位大師,對於諸子都有很深的研究,他批評莊子說「蔽於天而不知人」。意思是,莊子只知天道,而不知人道。莊子反覆強調安於天命,而不知道人生應該積極主動。

道家的天命觀,可以分為老子和莊子,二者不同。老子是以無為求有為,強調保全自身;而莊子是以無為求無為,認為生而具有的東西是最好的,不要做出什麼改變,安於天命就行了。

儒家的天命觀是很積極向上的,因為道家是出世的,儒家是入世的。儒家注重的就是人生,人生在世,要怎麼作為?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他不願討論死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比較虛幻,他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生,致力於自身修養和為社會做貢獻。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道不是因為堯舜仁德而存在,也不會因為桀紂無德而消亡,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4樓:匿名使用者

道家的說人是自然人,追求掙脫束縛,超越自我,要求一言一行皆以自然為準,而儒家的人是社會人,是以各種社會地位為基礎的制度人,他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社會的規範,因此會制約人的天性。學者有志於此的話,可以去做深入研究。

5樓:譁然百科

在道家裡是仁愛,人人相等。

在【道德經】裡有很多這樣的句子。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是從母胎出來的,所以沒有不同。也沒有三等六品之分。他們的修煉在於真理,不在於等級。

在儒家他們有明顯的等級之分,他們的修煉在於信仰智慧等。

6樓:匿名使用者

道家從全域性觀入手,即宇宙是個大人,人是小宇宙,認為我命由我不由天,人通過修煉才能超脫束縛,掌握命運,主張修煉,將人按修煉境界劃分為賢人-至人-聖人-真人,

7樓:匿名使用者

簡言之,結果與過程。

儒家的天命觀究竟是什麼?

8樓:卡麼昂

第一,儒家的天命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說,天行有常,人們應該學習這種生生不息的精神,自強不息。

不論是孔子孟子,還是荀子,都是這種積極向上的人生精神。

第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不願意討論死亡和鬼神這種命題,因為這種命題很是虛幻,每個人的觀點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沒有有力的證據,也沒有積極的意義,對於人生和社會,幫助不大。所以,儒家重視的是人生、人生的作為以及人生對於社會的意義。

第三,孔子確實說過「五十而知天命」,他這個天命的意思是個人對於事理十分通達,能夠認識到自己人生的意義、社會形勢,天下大勢。因為儒家注重內修,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至誠可參天地!知天命就是自身內修達到了非常高的一個層次,已經清楚地瞭解到形勢,盡人事而聽天命,所以成敗不會造成個人得失。

第四,儒家祭祀鬼神,但是卻不信鬼神,墨子就抓住這個觀點攻擊儒家。但是,實際上儒家祭祀鬼神的目的並不是對它的信奉,而是一種道德教化方式,讓百姓重視禮儀,明知孝悌。曾子說: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就是說喪葬禮儀和祭祀禮儀,對社會的教化作用。

第五,道家的天命觀主要是出世的,老子是強調「道」,反覆修飾、讚美;莊子則是強調天命,認為人與生俱來的就是最好的,不要通過後天改變它,主張安於天命,順從自然。荀子批評他說「蔽於天而不知人」,只知道天命不可違,卻不知道「制天命而用之」。

另外,有關天命觀可以參見《論語》部分內容,荀子的《天論》

9樓:沈軒寒

先秦的是:敬鬼神而遠之,意思是不否認鬼神的存在,但要對現實生活問題重視,「子不語怪力亂 神」,指主要解決人民生活問題,但是,他支援的是之前的等級制度,即西周分封制,說明其天命觀是說:人本來就是有等級之分的。

道家的是:無為而治,順應天命,是過度唯心了。

國富論的問題,《國富論》主要的侷限性與缺點是什麼?

1 一個人是富還是窮,依他所能享受的生產必需品 便利品和娛樂品的程度而定,必然依他所能支配的或能購買得起的他人勞動的數量而定。2 因此,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的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3 每一件東西的真實 即每一件東西對於想要得到它的人的實際價值,是獲得它時所付出的辛苦和麻煩。每一件東西對於已經得到它並想要...

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區別 意義

自古以來,人性善惡問題就為中外思想家所關注。孟軻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系統提出人性理論的思想家。荀況創立的 性惡論 開中國思想史性惡理論研究之先河,直接與孟子的性善論對立。兩大理論的共通與相異之處究竟表現在 作者旨在對此分析的基礎上,淺略總結這兩大思想,以便助於我們當代社會的道德建設。一 人性的理解的...

理解 孟子的性善論,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的區別和意義

孟子的 不忍人 孟子思想中,為一般人所熟知的,是他的性善論。但是性善是什麼意思?何以要說性善?人人都是性善嗎?性善論的理據又是什麼?這些問題許多人不見得答得上來。孔子以 不安 說仁,到孟子則以 不忍 說仁,但其理據是一致的。在 公孫丑上 孟子引述 孺子將入井 為例,來指陳心善即是性善。孟子曰 所以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