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軍爭篇,全文是這樣的: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譯文: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領接受君命,從召集軍隊,安營紮寨,到開赴戰場與敵對峙,沒有比率先爭得制勝的條件更難的事了。
「軍爭」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以迂迴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條件。所以,由於我迂迴前進,又對敵誘之以利,使敵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發雖後,卻能先於敵人到達戰地。能這麼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計的人。
「軍爭」為了有利,但「軍爭」也有危險。帶著全部輜重去爭利,就會影響行軍速度,不能先敵到達戰地;丟下輜重輕裝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損失。卷甲急進,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軍,奔跑百里去爭利,則三軍的將領有可能會被俘獲。
健壯的士兵能夠先到戰場,疲憊的士兵必然落後,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馬如期到達;強行軍五十里去爭利,先頭部隊的主將必然受挫,而軍士一般僅有一半如期到達;強行軍三十里去爭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馬如期到達。這樣,部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就不能生存,沒有戰備物資儲備就無以生存。
所以不瞭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佈,不能行軍;不使用嚮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憑藉施詭詐出奇兵而獲勝的,根據是否有利於獲勝決定行動,根據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主要變化。
按照戰場形勢的需要,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飛旋;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禦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隱蔽時,如烏雲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奪取敵方的財物,擄掠百姓,應分兵行動。開拓疆土,分奪利益,應該分兵扼守要害。
這些都應該權衡利弊,根據實際情況,相機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計」的將獲勝,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軍政》說:「在戰場上用語言來指揮,聽不清或聽不見,所以設定了金鼓;用動作來指揮,看不清或看不見,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來統一士兵的視聽,統一作戰行動的。
既然士兵都服從統一指揮,那麼勇敢的將士不會單獨前進,膽怯的也不會獨自退卻。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要多處點火,頻頻擊鼓;白天打仗要多處設定旌旗。
這些是用來擾亂敵方的視聽的。
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鬥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睏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善於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
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並運用軍心的方法。
以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飢餓之敵。這是懂得並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所以,用兵的原則是:對佔據高地、背倚丘陵之敵,不要作正面仰攻;對於假裝敗逃之敵,不要跟蹤追擊;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強攻;敵人的誘餌之兵,不要貪食;對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隊不要去阻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留缺口;對於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孫武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隊大敗楚**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其著有鉅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軍事成就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的齊國內亂後,孫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吳國,潛心鑽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衛靈公二十三年),經吳國謀臣伍子胥多次推薦,孫武帶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在回答吳王的提問時,孫武議論驚世駭俗,見解獨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圖霸的吳王深刻共鳴,連聲稱讚孫武的見解,並以宮女180名讓孫武操演陣法,當面試驗了孫武的軍事才能,於是任命孫武以客卿身份為將軍。
公元前506(周敬王十四年),吳楚大戰開始,孫武指揮吳**隊以三萬之師,千里遠襲,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
政治成就
孫武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絡,**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面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
正是因為孫武在軍事科學這門具體科學中概括和總結出了異常豐富、多方面的哲學道理,確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與孔子、老子的並列地位,被並稱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顆明亮的星體。孫武的軍事理論並非沒有缺點、錯誤的東西,但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見識深深影響了後世,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的廣泛推崇。
2樓:愛單單愛
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軍爭篇》,全文如下: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譯文】
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領接受君命,從召集軍隊,安營紮寨,到開赴戰場與敵對峙,沒有比率先爭得制勝的條件更難的事了。「軍爭」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以迂迴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條件。
所以,由於我迂迴前進,又對敵誘之以利,使敵人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雖後出發,卻能先於敵人到達戰地。這麼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計。「軍爭」為了(奪得)有利,但「軍爭」也有危險。
帶著全部輜重去爭利,就會影響行軍速度,不能先敵到達戰地;丟下輜重輕裝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有損失。卷甲急進,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軍,奔跑百里去爭利,那麼三軍將領就有可能會被俘獲。
健壯的士兵能夠先到戰場,疲憊的士兵必然落後,這樣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馬能如期到達;強行軍五十里去爭利,先頭部隊的主將必然受挫,而軍士一般僅有一半能如期到達;強行軍三十里去爭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馬能如期到達。如此這般,部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就不能生存,沒有戰備物資儲備就無以生存。
所以不瞭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佈,不能行軍;不使用嚮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
所以,用兵是要憑藉施詭詐出奇兵而獲勝的,根據是否有利於獲勝決定行動,根據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主要變化。按照戰場形勢的需要,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飛旋;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禦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隱蔽時,如烏雲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
奪取敵方的財物,擄掠百姓,應分兵行動。開拓疆土,分奪利益,應該分兵扼守要害。這些都要權衡利弊,根據實際情況,相機行事。率先懂得「迂直之計」的將獲勝,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軍政》說:「在戰場上用語言來指揮,(怕)聽不清或聽不見,所以設定了金鼓;用動作來指揮,(怕)看不清或看不見,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來統一士兵的視聽、統一作戰行動的。
既然士兵都服從統一指揮,那麼勇敢的將士不會單獨前進,膽怯的也不會獨自退卻。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要多處點火,頻頻擊鼓;白天打仗要多處設定旌旗。
這些都是用來擾亂敵方視聽的。
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以使喪失其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以使其喪失鬥志。所以,敵人早晨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睏倦而士氣也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士氣益衰。善於用兵的人,敵之士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
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
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就是掌握並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飢餓之敵。這是懂得並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
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隊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就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所以,用兵的原則是:對佔據高地、背倚丘陵之敵,不要正面仰攻;對於假裝敗逃之敵,不要隨後追擊;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強攻;敵人的誘餌之兵,不要貪食;對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隊不要去阻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留缺口;對於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用日語怎麼說
羅羅 這句話本身是 孫子兵法 中的句子,通常說是因為日本戰國的大名武田信玄將其寫在自己的軍旗上而被日本的人們所熟知。這四句的日語寫作 疾 風 如 徐 林 如 侵略 火 如 動 山 如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把 侵略 替換成 侵 掠 孫子兵法的原句 故其疾如風 其徐如林 侵掠如火 難知如陰 不動如山 動如...
徐妙錦是否真有其人,歷史上徐妙錦是否真有其人,她為何要寫信拒絕君王的賜婚?
史書記載徐達是有三個女兒的,都嫁了朱元璋的兒子為妻。野史記載朱棣登基後求娶徐妙錦的。歷史上徐妙錦是否真有其人,她為何要寫信拒絕君王的賜婚?自古以來能夠得到皇上的青睞,是每個女子所夢寐以求的,但是也總有例外,總有那麼幾個超乎世外的女子,有著自己內心獨一無二的追求,從而對富貴毫無奢望之心。其中最典型的例...
李世民處死單雄信,為什麼只有徐茂公人求情,其他的兄弟哪去了
閒看三國 當然是因為其他所謂的兄弟並不是真兄弟的原因咯。從歷史文獻來看,單雄信在李世民那裡只有一個朋友叫李勣 也就是徐茂公 而在文學作品裡,單雄信才有一群朋友跟著李世民謀生。先說下為什麼會有求情這件事吧,因為李世民和王世充是對頭,單雄信是王世充手下的大將軍,可以說是王世充的左膀右臂。後來王世充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