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怎麼區分呢,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怎麼界定區分

時間 2021-09-02 02:53:54

1樓:南霸天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是我國民法最為重要的對法律行為的分類之一。

1、負擔行為是指一個人相對於另一個人(或若干人)承擔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之義務的法律行為。 它的首要義務是確定某項給付義務,即產生債務關係。一般說來,負擔行為是以發生債權債務為內容的法律行為,也叫債權行為。

一般說來,對於交易的過程,負擔行為僅僅是手段而非目的,是暫時的,是物權或其他權利變動的準備階段。通說認為,負擔行為一般通過合同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單方法律行為表現。相對應的概念是處分行為。

2、處分行為是直接發生某項權利移轉或消滅效果的行為。主要包括物權行為和準物權行為。 客體可以是權利,如物權,債權,智慧財產權,也可以是物。

處分行為相對於負擔行為而言,它並不是以產生請求權的方式,為作用於某項既存的權利作準備,而是直接完成這種作用行為。「處分」即為權利的轉讓、權利的消滅,在權利上設定負擔或變更權利的內容。如:

轉移物的所有權、讓與債權,拋棄所有權或免除債務,設定質權,將土地債務變更為抵押權。「處分人」僅僅是指其權利被轉讓、被設定負擔、被消滅債權或被變更內容的人,而不是取得權利、免除負擔的人。

2樓:逍遙

你好,負擔行為通俗的說就是一種義務,要求行為人作出一定行為,而處分行為是一種權利分配權,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處分.

負擔行為如債務,處分行為如債務,等.

3樓:二次元犯二

舉個例子,一房多賣。

簽訂買賣合同時負擔行為,無論無權是否發生轉移,處分行為(也就是購房合同)均有效。

過戶是處分行為,最終使物權發生變動。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怎麼界定區分

4樓:恩哼我叫你好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是我國民法最為重要的對法律行為的分類之一。 負擔行為是指一個人相對於另一個人(或若干人)承擔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之義務的法律行為。

它的首要義務是確定某項給付義務,即產生債務關係。一般說來,負擔行為是以發生債權債務為內容的法律行為,也叫債權行為。 一般說來,對於交易的過程,負擔行為僅僅是手段而非目的,是暫時的,是物權或其他權利變動的準備階段。

通說認為,負擔行為一般通過合同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單方法律行為表現。相對應的概念是處分行為。處分行為是直接發生某項權利移轉或消滅效果的行為。

主要包括物權行為和準物權行為。 客體可以是權利,如物權,債權,智慧財產權,也可以是物。

處分行為相對於負擔行為而言,它並不是以產生請求權的方式,為作用於某項既存的權利作準備,而是直接完成這種作用行為。「處分」即為權利的轉讓、權利的消滅,在權利上設定負擔或變更權利的內容。

負擔行為:

負擔行為是指一個人相對於另一個人(或若干人)承擔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之義務的法律行為,它的首要義務是確定某項給付義務,即產生債務關係。

負擔行為以發生債權債務為內容的法律行為,也叫債權行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是民法中法律行為的分類之一,通說認為,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不承認這種分類。

處分行為:

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其處分的客體是權利。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及準物權行為,包括契約(如所有權的移轉、抵押權的設定)及單獨行為(如所有權的拋棄)。

民法中的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分別是什麼?

5樓:我是小小

【解析】:

負擔行為又可稱之債權、債務行為,指以發生債權債務法律關係的法律行為,有為單獨的行為,如捐助行為,也有契約行為,如買賣。它的特點是一旦負擔行為成立有效,債務人付有給付的義務,而債權人有基於契約或是法律的對債務人的請求權。如出賣人有交付物於買受人,並使其取得物的所有權的義務。

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和準物權行為,物權行為是指發生物權法上效果的行為,有單獨行為,如所有權的拋棄,有為契約行為,如所有權的轉移、抵押權的設定等。準物權行為指以債權或者無體財產權作為標的的處分行為,如債權的轉讓,債務的免除等。

【概念】:在德國民法中,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是法律行為中的最基本的分類。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亦接受了這一理論。

王澤鑑先生稱:「法律行為最重要的分類是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二者貫穿整部民法,可稱為民法上的任督二脈,必須打通,始能登人民法殿堂。

【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的主要不同】:

關於處分行為適用標的物特定主義,即物權行為和準物權行為至遲於行為生效時標的物需確定,並且一個標的物只有受一個物權行為或準物權行為處分(一物一權原則)。而負擔行為不受限制。

有效的處分行為,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要件。無處分權而處分標的物的,為無權處分,效力待定。負擔行為不以行為人有處分權為必要,如出賣他人之物,則買賣契約仍為有效。

物權行為,應採公示原則,物權的變動,須有足由外界可以辨認的形象,一維護交易安全,避免使第三人遭不利。

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怎麼區分呢?還有如何區分物權行為和準物權行為?概念都知道,所以越直白越通俗越好。

6樓:未來法律

您好,簡單理解,負擔行為會使你產生義務。負擔行為一般通過合同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單方法律行為表現。

處分行為,是直接鑑於你的權利,使其轉讓、消滅等。

準物權是指以物之外的其他財產為客體的具有支配性、絕對性和排他性因而類似於物權的民事財產權,比如佔有。物權有四項權能佔有、使用、受益、處分。佔有是一種狀態。

一般沒有處分的權利,所以是一準物權。

民法中處分行為和負擔行為的區分標準!!!

7樓:上海李海波律師

最廣義的處分,包括事實處分和法律處分。所謂事實處分,是就原物體加以物質上的變形、改造或者毀損的事實行為。所謂法律處分,包括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

廣義的處分,僅指法律處分,不包括事實處分。狹義上的處分,僅指法律處分中的處分行為。

負擔行為是指「直接發生財產權轉移或者消滅效果的行為」;處分行為是指「發生債法上給付義務效果的財產行為」。負擔行為表現為債權行為,而處分行為表現為物權行為和準物權行為。負擔行為發生的法律效果是債權的產生和變更,處分行為發生的法律效果是財產權利的產生和變更。

負擔行為是指發生債法上給付義務效果的法律行為,也稱債權行為,一般體現為合同或者單獨行為。處分行為是指直接使權利發生得喪變更法律行為,可分為物權行為(諸如所有權的轉移、抵押權的設定、所有權的拋棄)和準物權行為(諸如債權轉讓和債務免除等)。

處分行為的與負擔行為的區分

8樓:諶閒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乃民法上最重要的二類法律行為。這二個法律行為系由法學家所創設,具高度技術性,因其貫穿整個民法,可以說是民法上的任督二脈,必須徹底瞭解,始能對現行民法作正確的的解釋適用。 區別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在法律上的實益有二:

(1)關於處分行為,應適用所謂標的物特定原則,即物權行為或準物權行為至遲於其生效時,其標的物須屬特定,並須就一個標的物作成一個物權行為或一個準物權行為(即一物一權原則)。反之,負擔行為則不受此限制。

(2)有效的處分行為,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要件。原則上凡財產權人,就其權利標的物皆有處分權,具有處分標的物的權能(處分能力)。無處分權而處分標的物者,為無權處分,效力未定(參閱臺灣民法第118條、中國合同法52條或「無權處分」詞條)。

反之,於負擔行為,則不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必要。 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各自分離,故應就各該行為本身判斷其是否成立或有效。例如,甲出賣乙之a、b二書於丙,並將該二書交付於丙。

此時,其買賣契約有效,因買賣契約系負擔行為,不以出賣人為所有人或有處分權為必要,**他人之物的買賣契約仍屬有效。就物權行為言,因直接涉及所有權的變動,須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生效要件」,就ab二書言,甲均屬無權處分。根據最新的司法解釋,因無權處分訂立的合同,若無其他效力瑕疵,合同自始至終有效。

哪些行為屬於法律上處分哪些行為屬於事實上處分

事實上的處分是通過不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進行的處分,比如吃饅頭就是對饅頭的處分,一般因為不牽涉社會利益,也不產生法律意義。 處分和處分行為的內涵處分作為民法上的基本概念,其包括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事實上的處分指權利人對物或權利加以變更或消滅,使其形態加以改變,如把木材加工成桌椅 法律上的處分是...

桅行為與犯罪行為的區別,危害行為與犯罪行為的區別

我的家鄉我說了算 危害行為 刑法規定的危害社會犯罪行為分為作為與不作為兩種基本形式。作為指犯罪人用積極的行為實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即不當為而為之。作為是人的身體的積極動作。如果行為人違反刑法禁止性規範,即違反不當為的義務而實施某種行為的,就成為危害行為中的作為。不作為是指犯罪人有義務實施且可...

如何區別職務行為與個人行為

博愛傑傑 職務行為通常是指工作人員行使職務的行為,是履行職責的活動,與工作人員的個人行為相對應。行為特點 一是職權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根據法律賦予的職責許可權實施的行為履行職務行為。超越職權的行為不是職務行為,不受法律保護。二是時空性。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 履行職責的時間 地域範圍內實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