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來歷,三伏天的由來

時間 2021-08-16 19:01:32

1樓:武君建

三伏是中國農曆中一段特殊的時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三伏約在西曆的6月到9月之間,是中國在農曆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一年中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在不同的年份為10或20天。

以下**介紹三伏

名稱 另稱 介紹

初伏 頭伏 夏至1後第三個庚日2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 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3後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曆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曆七月後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終伏 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2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3樓:杭祺

在中國人的氣象概念裡,「伏」 是「潛伏」 之意。潛伏著什麼呢?潛伏著 「寒冷」 。

原來,中國人是講 「辯證法」 的,「物極必反」 是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之一。一晝夜裡最黑暗的時候就是明亮的開始,那麼黑暗裡 「潛伏」 明亮;冬天最寒冷的 「三九天」 一過,氣溫就漸漸地轉暖;月亮最園的時候,她已經孕育著 「缺」 ;中午太陽光最強烈的時候,就是逐漸變暗的開始。

一年中7月份的平均氣溫最高,當然就潛伏著寒冷了。

三伏一過,天氣就逐漸轉涼了。

三伏天的由來?

4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5樓:半鬥書齋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國獨有的「三伏」節氣。

我國從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紀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個字結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組的不同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漢時盛行「五行生剋」的唯心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火克金(金怕火燒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就規定從夏至日(陽曆6月21日或22日)後第三庚日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陽曆8月7日或8日)後第一庚日為三伏,有十天。

這樣,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這種規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伏天之所以酷熱,從日地關係上看,自春分日開始到夏天,太陽從直射赤道逐漸變為直射北迴歸線。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陽熱量最多而散熱最少。但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並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後的伏天,特別是中伏和三伏天。

6樓:懂你

這是從陰曆來計算的,數伏.二伏.三伏,日力上都有的

三伏天的由來是什麼?

7樓: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8樓:中地數媒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曆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

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7月7日節氣是小暑,古籍《群芳譜》中說:「暑期之此尚未極也。

」因為小暑過後,全年最熱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熱的日子,又是陰起陽降的時候。

《漢書•郊祀志注》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

」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後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氣溫卻一天比一天持續升高,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的時候開始入伏,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

這段時間叫數伏天。

「伏」,乃是藏陰氣於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入伏以後,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

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國用10個天干和12個地支相互搭配,60天為一週期的紀日方法,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了,

伏天的說法據說歷史相當久遠,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說:「秦德公二年初伏。」唐人張守節說:

「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缺乏,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三伏的來歷及時間

9樓:西大柚子吖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伏」,乃是藏陰氣於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

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曆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初伏和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是不固定的,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三伏有些年份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

10樓:秋風魂

我國舊曆中所規定的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個連續時段。即頭伏、二伏和三伏,統稱為伏天或三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頭伏(或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或三伏)的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

所謂庚日是指中國的「干支」記日法中帶庚的日子,中國古代以十日為一旬,並分別配上甲,乙,丙,丁等十天支。其中第七日為庚日,因此庚日便是每旬的第七日。

一年最冷的時間不在冬至,最熱的時間也不在夏至,究竟一年中最熱及最冷在什麼時間呢?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觀測中總結出「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規律。

「三九」是指什麼時間呢?「三九」其實是指從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約在陽曆一月中旬,時間與「大寒」相近。而「三伏」又在什麼時間呢?

所謂「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末伏」是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所以「三伏」大約在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左右,而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及「大暑」就是在「三伏」中。

為什麼最熱及最冷的時間會在「三伏」和「三九」呢?在冬天,在冬至這一天雖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少,但陸地積累的熱量還未損失至最少,所以在冬至時天氣還不是最冷。在冬至以後,太陽位置雖然北移,但陸地每天吸收的熱量仍少於散失的熱量。

直到「三九」以後,陸地每天吸收的熱量才超過散失的熱量,氣溫才逐漸上升。所以三九前後為一年中最冷的時期。相反,在夏天,在夏至這一天雖然在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熱量最多,但陸地積累的熱量還未至最多,所以在夏至時天氣還不是最熱。

在夏至以後,太陽位置南移,雖然太陽輻射熱量逐漸減少,但仍比陸地損失的熱量多。到「三伏」以後,陸地每天吸收的熱量才少於散失的熱量,所以到「三伏」以後,氣溫會逐漸下降。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事對於種田人,也不算個問題。什麼是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

如何計算伏天?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的十天稱為『末伏』。

2023年的夏至是陽曆的6月21日(陰曆的五月廿六),第三個庚日是庚戌日(陽曆7月20日),此謂今年的初伏。第四個庚日是庚申日(陽曆7月30日),此謂今年的中伏。今年立秋是陽曆的8月7日,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庚午日(陽曆的8月9日),到庚辰日(陽曆的8月19日),此謂今年的末伏十天。

怎樣應對伏天?

正如入冬有數九一樣,夏至也有個夏九九。只是各地稍有不同而已,長江以南多流行這個歌謠: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舒;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七十二,子夜尋夾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北方地區多流行的歌謠: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溼透;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不蓋單;**七十二,當心受涼氣;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吃素莫吃葷,吃少莫吃多,多飲莫用冰,多汗莫急降。此為春夏養陽之法。

12樓:匿名使用者

三伏是初(頭)伏、中(二)伏和末(三)伏的總稱。三伏的最早記載見於春秋時代的秦德公二年,即公元前676年。

三伏期間統稱「伏天」或「伏日」。按照我國傳統的推演算法,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兩個庚日之間相隔十天,初伏到中伏固定為十天,但是,由於有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規定,所以中伏到末伏就有10天和20天這兩種情況。

自入伏到出伏相當於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下旬,正是我國夏季最熱時期。

三伏天的由來,三伏天的來歷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 干支紀日法 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 指干支紀日中帶有 庚 字的日子 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曆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俗話說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7月7日節氣是小暑,古籍 群芳譜...

三伏天的由來

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半鬥書齋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國獨有的 三伏 節氣。我國從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 干支紀日法 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個字結合而得甲子 乙丑 丙寅 等六十組的不同名稱來記日...

三伏天的來歷,三伏的來歷及時間

腦洞快歷史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love美美的春天 三伏的由來 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我國獨有的 三伏 節氣,並都印在我國的日曆上。我國從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 干支紀日法 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個字結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