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中脾胃如何相通,中醫上腎與脾胃的關係是怎樣的

時間 2022-01-15 14:05:06

1樓:神通廣目天王

您好!一、脾與胃就藏府(臟腑)而言,脾屬於藏,胃屬於府;脾是實質性藏器,胃是空腔性藏器,《黃帝內經》對藏府的功能有定義:藏是藏而不瀉,府是瀉而不藏。

這個藏府雖互為表裡,但相對獨立,並不是說他們生理位置很接近就是「相通」的表現。

二、貫通聯結脾胃的其實是經絡,來看《靈樞·經脈》的描述:「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入腹,屬脾,絡胃……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本經屬脾絡胃,且專門有一支復從胃;而「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本經屬胃絡脾。

表明這對錶裡藏府是通過經絡系統連線的。

三、在功能上,脾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胃主受盛、腐熟,兩者基本都是以消化功能為主。而胃的受盛、腐熟功能又是與脾運化、升清功能據有聯絡(相通)的,即脾虛運化失司,會導致胃受盛、腐熟功能減退」。而胃府如果出現異常,則會令脾藏運化、升清伐源。

用《素問·靜脈別論》的原文解釋就是:「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所以,根據上面的論述,我們知道,脾是藏精氣而不瀉的,故脾氣不會入胃,它們連通的關鍵在於經絡系統,是通過經絡系統將這對錶裡藏府連通的。

2樓:匿名使用者

不正確 五行裡他們都屬於土 他們不互相侵犯 脾胃相表裡 胃的消化需要膽汁的參與到小腸到脾在運輸到全身

中醫上腎與脾胃的關係是怎樣的??

3樓:風之聖焱

理論上說: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腎與脾胃是相互資助、相互依存的。腎的精氣有賴於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轉化水谷精微則必須藉助於腎陽的溫煦。

故有「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之說法。

病機上說:如果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則會出現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洩瀉及水腫等脾陽虛的證候;如果脾陽虛,日久則會導致腎陽虛,脾腎陽虛則導致腸道傳送無力,使大便艱澀、排出困難 ,伴有腹中冷痛,四肢不溫,腰膝酸冷等症。

4樓:匿名使用者

脾胃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胃之陽,使脾陽不振,或脾陽久虛,進而損及腎陽,引起腎陽亦虛,二者最終均可導致脾腎陽虛。臨床上主要表現在消化機能失調和水液代謝紊亂方面。

①消化機能失調:由於脾腎陽虛,脾失健運,則水反為溼,谷反為滯,水谷不化,而生洩瀉。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陰寒極盛,發為五更洩瀉。

故曰:」腎洩者,五更洩也。其原為腎陽虛虧,既不能溫養子脾,又不能禁固於下,故遇子後陽生之時,其氣不振,陰寒反勝,則腹鳴作脹,瀉去

一、二行乃安。

②水液代謝紊亂:脾胃虛不能制水,水溼壅盛,必損其陽,故脾虛及腎,腎陽亦衰。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胃,脾陽益虛。

脾胃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水無所主而妄行,則水液瀦留,氾濫為患,出現水腫、小便不利等。

5樓:匿名使用者

腎是你的先

天之本,先天之本若是不足,後天不得以繼,脾為後天之本,後天調養不好,先天必定不得充養,他們相互依託,先天之本是後天的基礎,後天為先天不斷提供滋養!

同時腎是機體的陰陽之本,脾向全身運送水谷精微,胃化生水谷,脾胃互為表裡!

中醫中的「脾」,不是指的脾臟,那是指的什麼呀?

6樓:匿名使用者

脾在五臟中是一個極受重視的內臟,這主要取決於脾的主運化的生理功能。由於脾主運化水谷精微,是人體攝取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這些營養物質是化生氣血津液的物質原料),從而確立了脾為後天之本的特殊地位。然而,由於脾主運化的生理活動是在胃主受納腐熟的基礎上進行的,脾與胃都參與了人體的消化吸收,故歷來常把脾與胃合論,而稱脾胃同為後天之本。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脾胃的功能並使之運用於臨床,歷史上甚至出現了「脾胃學說」這樣的專門理論,其代表人物是金元時代的李杲(東垣)。李東垣在其所著《脾胃論》中反覆強調脾胃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極端重要性,併力倡補脾胃,從而被稱為「補土派」、「脾胃論派」。本節討論的重點是脾,但事實上我們也不能完全排除對胃的敘述。

.脾的解剖

近來對脾的解剖位置及形態,基本上是避而不談,至多說一句「脾位於腹中」。其原因在於,心主血、肺主氣、肝主藏血、腎主水等,都與現代解剖學上的同名器官的功能相符,而唯獨脾則不然。中醫藏象學認為脾主運化,即主管消化吸收,而現代解剖學上的「脾」只是一個淋巴器官,主消化吸收的器官乃是胃腸,所以就覺得對不上號了。

但從古典文獻看,脾的解剖又是確實存在的。脾不僅有其具體的位置,還有重量、大小、色澤等記載。

《難經·四十二難》雲:「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清以來不少人從「散膏」猜想此即胰。

考現代解剖發現,胰藏胃之左後方,與《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說「脾與胃以膜相連」相符。《圖書編》說:「脾者,土官也,掩太倉,在臍上三寸。

」《類經圖翼》認為脾「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刀鐮」的描繪與「胰」極相近似。

關於脾的色澤,《醫貫》、《圖書編》皆雲脾之色如「馬肝赤紫」,大抵符合「胰」之顏色。至今俗稱**胰為「血脾」,可資一證。然《內經》據五行學說,認為脾色黃,《三才圖會》亦附和說:

「脾……色如縞映黃。」其實此處「脾色黃」並非是其「形色」,而是脾之「氣色」。如雲:

「腎色黑」亦然。

「胰」在現代認識中,它是一個具分泌機能的腺體,故稱「胰腺」。其外分泌功能主要是產生多種消化酶,通過管道排入小腸,參與消化,與脾主運化功能相一致。存在於胰腺組織中的一些內分泌小島,即是「胰島」,分泌胰島素等物質,參與人體能量代謝,與《難經》所說「溫五臟」相似。

現行教科書認為,脾的運化功能是在小腸內進行的,這與胰產生各種消化酶排入小腸中參與消化吸收相符合。

根據上述討論,我們可以認為,脾在解剖上與現代醫學所稱之「胰腺」是相關的,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脾的概念應比「胰腺」更大。比如侯燦等人認為中醫學中的脾還應包括現代解剖學的「脾」,解剖上的脾和胰都屬於中醫藏象之脾。當然,脾的概念本來就應大於解剖概念。

諸如脾主統血、主運化水液等,就不是單純的形態結構所能概括得了的。

7樓:匿名使用者

中醫中的脾指脾胃肉口脣

中醫理論問題,中醫 理論常識

中醫大晒 前面兩個答非所問!搞笑!其實很簡單 三焦自古以來有幾個解釋 1.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一個主司通調水道的器官,素問.靈蘭祕典論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也就是說,三焦是一個類似於膀胱 大小腸等臟腑的器官,洩而不藏,故為六腑之一,屬陽。2.三焦為辨證手段。三焦辨證是溫病學家吳鞠通創立的。這時...

如何用中醫理論來描述現代的藥物

這個想法本身就是錯誤。我們不能死搬硬套中醫理論,我們更應該知道中醫到底在說什麼。站在表象去分析中醫太膚淺,站在系統角度太孤立,站在器官角度太片面,站在組織角度太狹隘,站在細胞角度鑽了牛角尖。更應該考慮的是它們之間的關係,和功能影響,這就是中醫。因此學一個好中醫不是簡單的望聞問切,是至真至純的科學技術...

中醫理論是否科學?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看待中醫

起小點呵 從神農嘗百草到現在,中醫已經發展了兩千多年了,這兩千多年裡,無數像神農這樣的中國人為了中醫的發展把畢生精力投入中醫的研究當中,為中醫的形成貢獻了一生,無數的古人在中醫的 下得到痊癒。也有不計其數的現代人在中醫的 下重獲健康,可見,中醫確實在治病上確實有效果的。中醫就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