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醫理是什麼,中醫的醫學道理是什麼?

時間 2024-12-29 10:55:23

1樓:讀得天地文章

中醫的醫理: 「凡欲為大醫, 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範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 須精熟。 如此乃得為大醫。

若不爾者, 如無目夜遊, 動致顛損; 次須熟讀此方, 尋思妙理, 留意研究, 始可於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 何者? 若不讀五經, 不知有仁義之道; 不讀三史, 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 則不能默而識之; 不讀內經, 則不知有慈悲喜捨之德; 不讀莊老, 不能任真體運, 則吉凶拘忌, 觸塗而生。

至於五行休王, 七耀天文, 須探微,若能具而學之, 則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孫思邈:《備急千斤要方》)。

由時空對應的本體論和陰陽對應和中的中國哲學可知,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nb sp;「法於陰陽, 和於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周易·繫辭》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上述的這些論述都說明了中醫學本身即是關於「道」的學問, 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學思辯, 才能具體把握中醫學, 但由於自在的思維方式所決定, 中國哲學在歷史上並沒有象西方哲學那樣從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學, 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維中把握, 而只能在存在的整體性上把握, 因此, 乙個有貢獻的中醫學者, 必須象孫思邈所論述的那樣, 非達到群書博覽, 涉獵百科而得「道」莫屬。因此, 舉凡歷史上的名醫, 無一不是對「道」有深刻的體認的得「道」者, 從而使其「醫道無所滯礙, 而盡善盡美者矣。

而在完成對中國的文化外化為哲學之後,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將以自為的思維方式指導中醫學的研究, 中國哲學的自為的形式將對中醫學的發展帶來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質性的進步。

2樓:夢幻丶

主要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重視陰陽平衡。主張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採用望聞問切,四診來收集病症,通過「八綱」、「三焦」、「衛、氣、營、血」等辨證綱領來判斷疾病的性質、部位、轉歸等。

什麼是中醫學?

3樓:小猴子嘢

中醫學主要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診斷與防治以及攝生**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從中醫角度進行疾病的診斷**、調節人體五臟六腑等。

中醫的醫學道理是什麼?

4樓:養生達人花花

如果把中醫的醫學道理簡言之,它指的是什麼?

中醫的醫學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黃帝內經》的一句經典之語: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中醫的一切醫學亂茄行為,都是扶持人體之正氣,保持人的陰陽平衡叢茄。即利用藥物之偏性糾正人體之偏性,使之平衡,並通過人體自組織力使身體恢復如初。

當然,這種平衡是有區別的,乙個20歲的年輕人的陰陽平衡水平與乙個70歲的老年人的陰陽平衡水平是不同的。

假如年輕人的平衡水平是10,老年人的平衡水平是5,但只要老年人保持5的水平,他仍然是 健康 的。

只要70歲老頭恬淡虛無,譁鄭察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遠離房事,仍可「度百歲乃去」。

而20歲的年輕人如果「以酒為醬,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有人病央央度百歲,有人青壯而猝死。前者維持低水平的陰陽平衡,後者以妄為常,陰陽陡然傾斜,耗去真氣而亡也。

保持身體之正氣,無論對醫生,無論對百姓,都是第一要務。

中醫學對中醫食療的指導意義是什麼

閒小豆陳老師 可以理解為中醫食療就是中醫學的一支,一直就沒有分開過,藥食同源 是中華原創醫學之中對人類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五穀雜糧,有益於人類而無害於身體,因而性 中 這是中華原創醫學選擇食品最主要的標準。這個標準是建立在 以人為本 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西醫以實驗動物進行檢驗的基礎上。原始人類在與...

求感冒的中醫理論!感冒的中醫分型及中藥選擇

身體好的人可能一年也出現不了一次感冒,但身體不好的人可能一年之間會出現很多次感冒,因此感冒成為了人們最容易出現的一種疾病。從西醫的角度上來看,人感冒可能就是抵抗力出現了問題,大多會開一些來輔助緩解症狀的藥物。但其實中醫對症下藥,感冒是更有效果的。中醫角度上感冒一共分為4種型別,分別是風寒感冒 風熱感...

中醫是科學嗎?中醫和現代醫學的區別是什麼

七公子吶 一 中醫是科學。二 中醫之所以是因為中醫是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 形 神的統一體,通過 望聞問切 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 病性 病位 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 經絡關節 氣血津液的變化 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 汗 吐 下 和 溫 清 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