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文言文項羽之死分析項羽戰敗的原因

時間 2021-08-11 17:33:40

1樓:匿名使用者

分析項羽戰敗的原因:

1、目光短淺,只知衣錦榮歸而背關懷楚,建都不當。

2、放逐義帝而自立,喪失天下人心,導致眾叛親離。

3、專恃武力經營天下,殺戮過重。

4、剛愎自用,難以採賢納言。

5、敗而不知自省,卻推脫於「天之亡我,非戰之罪」。

《項羽之死》介紹:

《項羽之死》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本篇記敘的是項羽一生的最後階段,由垓下被圍,到烏江自刎,也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

本文記敘了項羽一生的最後階段,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文章圍繞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描寫了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

附原文: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

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

「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

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

」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乃自刎而死。

2樓:燁世兵權之軍督

一、項羽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封立十八個諸侯王,搞**割據,把統一的中國倒退到割據**的舊時代裡去,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二、項羽殘暴無比,多次屠城,濫殺無辜,失掉民心。尤其在鉅鹿大戰中獲得大勝後,於新安用狡詐的辦法把已經投降的二十多萬秦軍全部活埋。激起了關中秦民的憤慨,他們怨恨項羽殘暴,更堅決擁護劉邦,惟恐項羽得勢。

項羽雖然在軍事上大勝,但政治上卻大敗了。

三、項羽在一些戰鬥中暫時取勝,全憑自己的勇力,不會用人,更輕視貧寒出身的人。項羽發怒時,大喝一聲,在他旁邊的上千個人,都會被他鎮懾得不敢動彈,但他不會懂得如何使用有才能的謀士良將,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

四、項羽待人仁慈有禮,言語溫和,但獎罰不明。有人生了病,他會同情得流下眼淚,會把自己的飲食分給這個人;但是等到他所用的人立了戰功,應當封賞時,他卻把已經刻好的印信拿在手裡,捨不得給人家。

五、項羽沒有建立鞏固的後方,在戰略上處以被動地位。如他滅秦後就往東走了。有人勸他留在關中這個地方,可以建都成就霸業。

但他不但不聽勸,反而還說:「人富貴不回故鄉,就如同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給果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失卻了關中這塊寶地。

文言文《項羽之死》中,田父的作用是什麼

3樓:文化傳承的源與流

《項羽之死》中「田父」的作用是從側面來表現項羽到最後已經完全失去民心,他的失敗已經無可避免。

另外,在本段文字中,「田父」與後問的「烏江亭長」形成一個對比,表現出江東楚國故地的百姓對項羽還是有感情的,也從側面表現了項羽確實有其過人之處,自有他的優點值得人們為這樣一位曾經叱吒風雲的軍事天才、西楚霸王的最終滅亡感到惋惜和同情。

項羽之死的文言文知識點

4樓:匿名使用者

一、詞類活用1.項王軍壁垓下

壁,名詞作動詞,駐紮

2.項王則夜起

夜,名詞作狀語,在夜裡

3.直(當)夜潰圍南出

南,名詞作狀語,向南

4.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東,名詞作動詞,東行

5.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

王,名詞作動詞,讓……當王

二、特殊句式:1,、騎能屬者百餘人耳(定語後置句)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

2,、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 這是賓語前置句

何如?等都為賓語前置句 三、虛詞:之 乎 等漢皆以得楚乎?

乎為句末語氣詞常騎之 之為代詞 指騅馬 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之為代詞 指項羽然今卒困於此 於 在這裡此天之亡我 之 為主謂之間不譯非戰之罪也 之為結構助詞 的 四、重點字詞1、項王軍壁垓下:軍為名詞—動詞,駐守

岸土赤而壁立:壁為名詞—狀語,像牆壁一樣

2、於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慷慨 為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泣為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 7、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5樓:匿名使用者

一、分析講解文章內容第一段:垓下被圍的困境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1、請找出表現項羽在「四面楚歌」時的動作行為的五個動詞。

(驚——起——飲——歌——泣)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多愁善感第二段:垓下突圍、被困東城主要情節:

直夜潰圍——紿陷大澤——決意快戰1、此段中項羽對部下所說的話佔了很大一部分,請認真閱讀,分析其中表達的意思。(輝煌的過去,失敗的今天。反覆強調: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第三段:

東城潰圍之戰三次行動:第一次:項羽——大呼、馳下、斬將 / 漢軍——皆披靡1、「遂斬漢一將」中的「遂」字有沒有什麼特別的表意作用?

(說明項羽「斬漢一將」輕而易舉,從而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第二次:項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 (通過對比,表現出項羽的勇猛。

)第三次:項羽——弛,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亡兩騎(「殺數十百人」展現項羽勇猛少敵,勢不可擋的戰鬥場面,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2、三次行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鬥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非常精彩!三次行動之後,有一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麼作用嗎?(說明項羽剛才的勇猛殺敵主要是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3、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勇猛、自負第四段:寫自刎烏江1、為什麼項羽「欲東渡烏江」,卻又在有船可渡的時候不渡了呢?

(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決定不渡烏江。)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

二、小結 故事人物形象語言寫法垓下之圍多愁善感驚、起、飲、歌、泣動作、語言、映襯東城快戰勇猛、自負天之亡我,非戰之罪!「遂」動作、語言、場面烏江自刎知恥重義笑答、「吾為若德」「遂自刎」神態、動作、語言、對比

二、總結如何評價歷史人物1、要有理有據;2、要將歷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中去評價;3、要在評價中獲得經驗教訓,以啟示今人。 三、示例評析示例一:(觀點)做人必須要有尊嚴。

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尊嚴,生存在這世上也就毫無意義。(事例)項羽在烏江邊,面對束手就擒和自刎兩種抉擇,他毅然選擇自刎。(點評)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無以計數,人生的尊嚴也就丟失了。

(名言)古語云:「男兒膝下有**。」所謂「**」,就是這珍貴無比的尊嚴。

(現實)因此,在面對選擇時,我們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嚴。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事例)項羽攻破秦城時,只顧燒秦殿、慶功業、賞士卒,卻偏偏忘了安撫百姓!以致他在潰圍迷路時,竟被一田父欺騙,誤入大澤,走向絕境。(觀點)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點評)項羽英雄一生,卻不知民心之貴千金難買。(現實)可見當政者治政、為官者處事,當以百姓為重。示例三:

(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願死,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

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把人的尊嚴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種超脫於物質的高尚情操。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問題:

點評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將事例與觀點結合起來,以突出觀點。修改:(名言)士可殺,不可辱。

(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願死,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

(點評)項羽把人的尊嚴放到至高的位置,放棄了生命,卻贏得千古美名。(現實)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為了一點遠不如生命寶貴的虛名浮利,竟能輕易丟掉尊嚴,雖然活著,卻比死去更可悲。四、作業歸納總結出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投影《史記》中項羽本紀的最後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

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問題一:用原句歸納出司馬遷的觀點。

明確: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問題二:

既然批評他「謬」為何將他納入本紀?(用原句回答)明確: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參考譯文:太史公說:我聽周生說舜的眼睛可能是兩個瞳人兒。

又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瞳人兒。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嗎?不然他的發跡怎麼那麼突然啊!

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陳涉首先發難,各路豪傑蜂擁而起,你爭我奪,數也數不清。然而項羽並非有些許權柄可以憑藉,他趁秦末大亂之勢興起於民間,只三年的時間,就率領原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國諸侯滅掉了秦朝,劃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項羽發出,自號為「霸王」,他的勢位雖然沒能保持長久,但近古以來象這樣的人還不曾有過。至於項羽捨棄關中之地,思念楚國建都彭城,放逐義帝,自立為王,而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難了。

他自誇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終於丟了國家,身死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實在是太錯誤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句話來自我解脫,難道不荒謬嗎?)

文言文練習,文言文練習

文言文中 因 的用法 一 介詞。1 依照,根據。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變法者因時而化。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2 依靠,憑藉。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過秦論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燭之武退秦師 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 趁著,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因擊沛公於坐。鴻門宴 4 通過,經...

文言文解釋,文言文解釋

帥氣的小宇宙 與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譯有以下6種 1 與 給予。例句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清 袁枚 黃生借書說 白話譯文 只不過我把書公開 給予 和姓張的吝惜書籍,不肯給予 似乎並不相同。2 與 黨與 朋黨 同類。例句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宋 張載 西銘 白話譯文 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

文言文閱讀,文言文閱讀方法

喜歡的話請採納 原文翻譯 邴原從小就失去父親,幾歲時,從書塾經過就哭起來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 孩子,你為什麼哭泣?邴原答道 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凡是能夠學習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有父親,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內心感到悲傷,所以就哭了。老師為他感到悲傷,說 你想要讀書嗎?邴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