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知行觀」,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時間 2021-08-31 14:57:52

1樓:匿名使用者

知:瞭解知道後再下步;

行:在知的前提下,就具體去踐行;

觀:實踐完後反思總結。

2樓:匿名使用者

認知論:「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們是相互滲透的一個理論整體,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國現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有下面兩層意思:

一是說教育是**於我們身邊的生活,教育也是在社會之中;二是說教育、學校要為生活和社會服務,教育同時要滿足人民需要。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個過程,教育蘊含於生活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相結合才發生相互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陶先生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裡學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思考「社會即學校」,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都可以極大地增多,學生、先生的數量也可以多起來。

3樓:匿名使用者

論及知行觀,就不能不提當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先生原名陶文浚,生於安徽貧苦農家,幼聰慧好學,南京金陵大學畢業後赴美求學,師從教育名家杜

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4樓:匿名使用者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

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可見,「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義: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正如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新課程惟有反映社會及生活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體現課程的本質功能。對每個學生個體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識世界是從生活世界分化出來的,是為生活服務的。

作為教師,我們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細節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無論是光明的一面還是陰暗的一面,讓孩子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心去觸控、去感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學生的生活離不開社會,只有將整個社會變成學校,教育的物件才更豐富,教育的意義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如何理解陶行知的教育平民化思想

5樓:匿名使用者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採古今,相容中西,理論簡約,並自成體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張「通過四通八達的教育,建立四通八達的民主社會」;在教育準則上,他堅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則,奉行「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與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標上一脈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於知行關係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論斷,突出實踐(「行」)在認識論中的先導地位,認識與實踐結合,並由此確立了「行—知—行」的行動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標能在實踐中有效落實。

在教育理論上,陶行知繼承發展了杜威的現代教育思想,並從中國國情出發,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三大理論主張,主張教育要與社會生活相聯絡,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按社會生活的前進的需要實施教育,打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藩籬,使教育迴歸生活,實現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徹底轉變;在教育實踐上,他畢生致力於人民的教育事業,不畏艱險,認真探索,大膽實踐,開闢新路,為世人樹立楷模,為萬民敬仰。

陶行知名字有什麼內涵

6樓:喵喵嘀噠嘀

「實踐出真知」

陶行知的「一行一知」告訴大家人要學會總結,做任何事情要先行後知,只有通過自己的行動力才能感悟到其中的道理。在當今社會裡,有些人想得多又嫌少,缺少的就是自己的行動力。

知行觀的內涵主要包括:

一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即**於行動,「即行即知」,書和書中的知識都是著書人從行動中得來的;

二是深刻闡明直接知識與間接知識之間的關係。指出直接知識是一切間接知識的根本。陶行知提出的「行是知之始」並不是要否定知識的其他**,他強調的是親知,即直接知識是一切知

識的根本。

三是「行」與「知」是辯證統一的關係,行是行動,知是理論。行動是理論的源泉,理論又用來指導行動。所以,為了爭取生活之滿尊與存在,這行動必須是有理論,有組織,有計劃的行動。

7樓:匿名使用者

陶行知的「一行一知」告訴大家人要學會總結,做任何事情要先行後知,只有通過自己的行動力才能感悟到其中的道理。在當今社會裡,有些人想得多又嫌少,缺少的就是自己的行動力。

知行觀的內涵主要包括:

一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即**於行動,「即行即知」,書和書中的知識都是著書人從行動中得來的;

二是深刻闡明直接知識與間接知識之間的關係。指出直接知識是一切間接知識的根本。陶行知提出的「行是知之始」並不是要否定知識的其他**,他強調的是親知,即直接知識是一切知

識的根本。

三是「行」與「知」是辯證統一的關係,行是行動,知是理論。行動是理論的源泉,理論又用來指導行動。所以,為了爭取生活之滿尊與存在,這行動必須是有理論,有組織,有計劃的行動。

8樓:甄璇頻浩波

行動和知識相輔相成

知行合一

怎麼理解陶行知德育思想中的"以人為本"精神

9樓:紅叔看裝修

「教學做合copy一」用陶行

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

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大家是怎麼理解知行合一的,如何理解 知行合一

人要明白正確高尚的道義,要明白自己對他人的責任,而後人的意義在於完成自己應盡的義務。這就是知 行合一。既不是說知在其中是絕對,也不是說行在其中是主導。而是說知是行的必然前提,行是知的必然結果。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我們經常...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什麼意義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提出來的理論,王陽明是一個大哲學家,他的功績是非常顯著的,這裡並不是說是知識和行動要結合起來,而這個指指的是認知,也就是我們第一眼,認為的東西那就是正確的,要按照這個主觀上的正確的理念來執行,...

比較王陽明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並闡述其教育意義

善若水結厚道冰 兩者有本質的不同。王的是主觀唯心主義 陶的是辯證唯物主義。你的建議就拉倒吧,我手寫我心。主觀唯心主義的知行說,說白了就是 你學到了什麼東西,就得按照你所學的去做 這是一種 手段學說 目的是控制人 達到統治目的,是舊社會統治思想在那一階段的新產物,是更加背離了正確認識論的觀念。縱觀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