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莊子內篇《齊物論》,如何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時間 2021-07-25 08:28:18

1樓:彼岸的暗夜

莊子《齊物論》的主旨是「萬物齊一」,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

1、齊彼是。「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莊子認為,凡物都存在對立面,如果從彼面看不到的話,從此面看則能看清楚。所以說,彼出於此,此出於彼,進一步說,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二者的存在,各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不論缺少哪一方,各自均不會存在。「彼此彼此」,也是這個道理。

「彼是,方生之說也。」「彼是」是一種學說,一種理論,一種不斷變化、不斷新生的學說和理論。「齊彼是」還是一種方**。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彼與是不互相對立,就叫做「道樞」,「道樞」就是迴圈,就是圍繞「道」這個中心而迴圈往復,無窮無盡。

「道樞」就是「齊彼是」的方**。

2、齊是非。「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為前提的。既然「彼是」各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那麼,「是非」也是各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相反,因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沒有「是」也就沒有「非」,沒有「非」,就沒有「是」,二者互相依存,對立而統一。

既然「是非」互為前提、互為因果,就不必要把二者分那麼清楚聖人們都是不由分說而「照之於天」,就像日月普照那樣自然而然,原因就在於此。莊子是把「齊是非」當作一種方**來倡導的,正確的是無窮的,錯誤的也是無窮,與其勞神傷身地去**「無窮」,不如「以明」,像日月那樣無為自然,普照天下。「以明」就是莊子「齊是非」的方**。

3、齊物我。莊子的「道」是宇宙萬物的「造物主」或「天下母」,人與物,我與物,都是「道」的化身,其根源都來自「道」。所以莊子說: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沒有它就沒有我,沒有我,也就沒有什麼東西來體現它。為了把這個道理說明,莊子連續用了幾個比喻,「故為是舉莛與楹……道通為一」。

闡釋天地萬物從「道」的高度來看,它們都是一樣的。「唯達者知通為一」,只有通達的人才能通曉「道通為一」的道理。經過鋪墊之後,莊子丟擲「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一結論。

從「道」的觀念來看,天、地與人是同等、共存的,萬物與我是一樣的,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莊子不僅將人上升到崇高的地位,與天地同輝,而且還懷有博大胸懷,將萬物與人並列,打破了「以人類為中心」的桎梏,破除了人類的無知與傲慢,將人與物平等對待,具有深刻的生態價值和普適的倫理價值,具有劃時代的現實意義。

4、齊生死。莊子的生死觀是辯證的生死觀。「方生方死……方不可方可。

」死與生都是以對方為依據的,從「道」的角度來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

生與?天地並與?」無形元狀,變化無常,莊子把死與生看成和天地一樣自然。

能把生死當作自然的旅程看待,其實要有高超的胸襟。「予惡乎……不知歸者邪!」從這樣的反問句來看,莊子對「生」並不感到高興,對「死」也並不感到厭惡,對生、死是一視同仁的。

不僅如此,莊子甚至還將死當作「至樂」來看待。

2樓:偉曉莉酆波

「齊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

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齊物」和「齊論」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體分成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誰邪」,從子綦進入無我境界開篇,生動地描寫大自然的不同聲響,並且指出它們全都出於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獨且奈何哉」,推進一步描述社會各種現象和人的各種不同心態,並指出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又都是出自虛無。第三部分至「此之謂以明」,說明是非之爭並沒有價值。

萬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也有其統一的一面;萬物都在變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轉化。從這一意義說,萬物既然是齊一的,那麼區別是與非就沒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沒有價值的東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謂葆光」,進一步指出大道並不曾有過區分,言論也不曾有過定論,人們所持有的是非與區分並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觀對外物的偏見,物、我一體,因而是非無別,容藏於一體。

第五部分至「而況利害之端乎」,從忘物才能齊物入手,說明認識事物並沒有什麼絕對客觀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論也就沒有確定是非區別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諸無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闡述齊物與齊論的途徑,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託於無窮的境域,從而遨遊於塵埃之外,這也就進一步說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辯。餘下為第七部分,通過兩個寓言故事表明「無所憑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齊物」與「齊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與「逍遙遊」一併構成莊子哲學思想體系的主體。莊子看到了客觀事物存在這樣那樣的區別,看到了事物的對立。但出於萬物一體的觀點,他又認為這一切又都是統一的,渾然一體的,而且都在向其對立的一面不斷轉化,因而又都是沒有區別的。

莊子還認為各種各樣的學派和論爭都是沒有價值的。是與非、正與誤,從事物本於一體的觀點看也是不存在的。這既有宇宙觀方面的討論,也涉及到認識論方面的許多問題,因而在我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篇文充滿辯證的觀點,但也經常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須得細加體會和分析。

個人見解:世間萬物本來不同,但卻能相容於天地之間.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生出種種成見,由成見劃分出是非彼此,為堅持是非,彼此你爭我鬥,互不相容,終生役役迷失自我.

人的真正解放在於消除一切成見,以開放的胸懷包容萬物,與天地並生,與萬物同存.

如何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3樓:憨憨熊與聰明兔

「齊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

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都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齊物」和「齊論」合在一起便是齊物論的主旨。

全文大體分成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誰邪」,從子綦進入無我境界開篇,生動地描寫大自然的不同聲響,並且指出它們全都出於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獨且奈何哉」,推進一步描述社會各種現象和人的各種不同心態,並指出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又都是出自虛無。第三部分至「此之謂以明」,說明是非之爭並沒有價值。

萬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也有其統一的一面;萬物都在變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轉化。從這一意義說,萬物既然是齊一的,那麼區別是與非就沒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沒有價值的東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謂葆光」,進一步指出大道並不曾有過區分,言論也不曾有過定論,人們所持有的是非與區分並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觀對外物的偏見,物、我一體,因而是非無別,容藏於一體。

第五部分至「而況利害之端乎」,從忘物才能齊物入手,說明認識事物並沒有什麼絕對客觀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論也就沒有確定是非區別的必要。

第六部分至「故寓諸無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闡述齊物與齊論的途徑,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託於無窮的境域,從而遨遊於塵埃之外,這也就進一步說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辯。餘下為第七部分,通過兩個寓言故事表明「無所憑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齊物」與「齊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與「逍遙遊」一併構成莊子哲學思想體系的主體。莊子看到了客觀事物存在這樣那樣的區別,看到了事物的對立。但出於萬物一體的觀點,他又認為這一切又都是統一的,渾然一體的,而且都在向其對立的一面不斷轉化,因而又都是沒有區別的。

莊子還認為各種各樣的學派和論爭都是沒有價值的。

是與非、正與誤,從事物本於一體的觀點看也是不存在的。這既有宇宙觀方面的討論,也涉及到認識論方面的許多問題,因而在我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滿辯證的觀點,但也經常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須得細加體會和分析。

世間萬物本來不同,但卻能相容於天地之間,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生出種種成見,由成見劃分出是非彼此,為堅持是非,彼此你爭我鬥,互不相容,終生役役迷失自我。人的真正解放在於消除一切成見,以開放的胸懷包容萬物,與天地並生,與萬物同存。

莊子《齊物論》該怎樣理解?

4樓:

「齊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

「齊物」和「齊論」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體分成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誰邪」,從子綦進入無我境界開篇,生動地描寫大自然的不同聲響,並且指出它們全都出於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獨且奈何哉」,推進一步描述社會各種現象和人的各種不同心態,並指出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又都是出自虛無。第三部分至「此之謂以明」,說明是非之爭並沒有價值。

萬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也有其統一的一面;萬物都在變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轉化。從這一意義說,萬物既然是齊一的,那麼區別是與非就沒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沒有價值的東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謂葆光」,進一步指出大道並不曾有過區分,言論也不曾有過定論,人們所持有的是非與區分並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觀對外物的偏見,物、我一體,因而是非無別,容藏於一體。

第五部分至「而況利害之端乎」,從忘物才能齊物入手,說明認識事物並沒有什麼絕對客觀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論也就沒有確定是非區別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諸無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闡述齊物與齊論的途徑,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託於無窮的境域,從而遨遊於塵埃之外,這也就進一步說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辯。餘下為第七部分,通過兩個寓言故事表明「無所憑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齊物」與「齊論」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與「逍遙遊」一併構成莊子哲學思想體系的主體。莊子看到了客觀事物存在這樣那樣的區別,看到了事物的對立。但出於萬物一體的觀點,他又認為這一切又都是統一的,渾然一體的,而且都在向其對立的一面不斷轉化,因而又都是沒有區別的。

莊子還認為各種各樣的學派和論爭都是沒有價值的。是與非、正與誤,從事物本於一體的觀點看也是不存在的。這既有宇宙觀方面的討論,也涉及到認識論方面的許多問題,因而在我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篇文充滿辯證的觀點,但也經常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須得細加體會和分析。

個人見解:世間萬物本來不同,但卻能相容於天地之間.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生出種種成見,由成見劃分出是非彼此,為堅持是非,彼此你爭我鬥,互不相容,終生役役迷失自我.

人的真正解放在於消除一切成見,以開放的胸懷包容萬物,與天地並生,與萬物同存.

《莊子》的生死觀如何,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莊子認為生活雖然是艱苦的,但是隻要我們保持一種逍遙的超脫的生活觀念,對於生活中的種種苦難也就不會再覺得有多放不開了。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我們要順從自然的規律,任其自然的發展。對自己的生活是這樣,而對於別人也是一樣,對於萬物都應該有一種崇敬的精神,因為每一中事物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要包容的看待每一個事...

如何理解累犯 「累犯」如何理解

某甲因犯非法持有毒品罪1999年1月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2003年2月被減刑釋放,2007年5月又因涉嫌重大責任事故罪在逃,2008年4月被依法逮捕。某甲繫累犯。所謂累犯,是指受過一定的刑罰處罰,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在法定期限內又犯被判處一定的刑罰之罪的罪犯。累犯分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兩種。1...

如何真正理解「自信」,如何理解自信

一夜思鏡雨 自信就是面對問題或者即將面對的問題非常冷靜 在處理問題中顯示出準備充分 自信可以表現在走路上 自信的人走路是昂首挺胸的 自信的分量在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這是任何都無法比過的 有自信 辦事會順利很多 自信解釋 自信就是在自我評價上的積極態度。相關 信心 信心是對於尚未見到事物的信念和憑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