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下鴻門宴中的張良,議論文,評價歷史人物,張良,300字左右,關於鴻門宴

時間 2021-08-30 09:08:27

1樓:納蝶溥衣

讀《鴻門宴》,項羽和劉邦必定是主角。但本文暫且不論《鴻門宴》中項羽、劉邦如何如何,我只想說,張良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一個人。

張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說他能旺漢四百年;蘇軾在《留侯論》中對他的評價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劉邦對他的評價是: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良,一個足智多謀的智囊人物,在《鴻門宴》中是扭轉局勢的關鍵人物。《鴻門宴》中情節起起落落,我認為都應歸功於張良。

「鴻門宴」是一場鬥智謀的政治搏鬥。在這場搏鬥中,兩個敵對陣營的智囊人物張良和范增,顯示了各自的性格特點。張良和范增都十分機智,都看到了劉、項之爭的性質、趨勢和可能出現的後果,但是他們機智的表現卻又各有其內容和形式。

張良的才能是在使劉邦集團化被動為主動的過程中顯示出來的。由於兵力懸殊,他在得知項氏集團準備即日進擊的急迫形勢下,為劉邦定下了「賴帳」並「叫屈」的計策。考慮到項羽好沽名釣譽和「亞父」的老謀深算,他為防萬一,帶去了勇士樊噲等精幹的百餘騎作了臨機應變的準備。

范增的深謀遠慮則更多地表現在事先定策,席間暗算和事後預言等方面。他一眼看出好酒色的劉邦入關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所以就竭力慫恿項羽「急擊勿失」。在「鴻門宴」上,他意識到項羽已改變初衷,為了達到消滅劉邦的目的,他立即指派項莊「入為壽」,企圖擊殺劉邦於座。

在「鴻門宴」這場鬥爭中,張良全域性在胸、冷靜沉著以及范增驕狂浮躁、心地狹窄,都得到充分表現。范增在劉邦走脫後,甚至當著項羽和敵方謀士張良的面,發出了「豎子不足與謀」的辱罵。應該說,范增的決策是符合項氏集團根本利益的,但由於他心胸狹窄,老氣橫秋,所以終於未能被項羽所理解和接受,也就鑄成了無可挽回的敗局。

對於這種嚴重的錯誤,范增始終缺乏認識,一味責備項羽,以致把自己集團內部的矛盾暴露在敵人面前,日後終被劉邦利用,通過陳平的反間計,挑起項羽對范增的猜疑,落得他憤然出走和項羽烏江自刎的下場。

縱觀種種,我認為張良是不世出的賢才。沒有張良,不會有日後的劉邦,更不會有大漢幾百年江山。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正是對張良的真實寫照。

2樓:

淡定和劉邦去鴻門

當劉邦情勢危急的時候提示樊噲幫忙

在去鴻門之前先和項伯打好交道

然後再適時的把劉邦帶離那個殺機四伏的地方

真是運籌帷幄的張子房

3樓:孤孤單單就是我

張良雖系文弱之士,不曾揮戈迎戰,卻以軍謀家著稱。他一生反秦扶漢,功不可滅;籌劃大事,事畢竟成。歷來史家,無不傾墨書載他那深邃的才智,極口稱讚他那神妙的權謀。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寫詩讚道:「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從容。固陵始義韓彭地,複道方圖雍齒封。

」 《水龍吟》 當年博浪金錐,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陽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縱漢當興,使韓成在,肯臣劉季?便**三傑,封侯萬戶,都未是平生意。

  欲仿始皇擊節嘆曰:「嗟乎,能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不亦可乎?

張良問劉邦的兩個問題不能忽略。第一個問題是: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劉邦的回答是: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這裡劉邦稱給他出計的人為「鯫生」,即淺陋無知的小人,可以說劉邦表面上是在罵出計者,其實是在委婉地向張良承認自己的錯誤:輕易聽取短視建議,操之過急,引來災禍。如果劉邦固執己見,張良出什麼主意都沒有用。

作為謀臣,張良深知這一點,所以,他要先明確劉邦對自己的輕率行為是什麼態度。只有劉邦否認了「距關,毋內諸侯」這一計策,張良才好出主意。張良的第二個問題是: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這個問題觸及到最本質的東西:雙方的兵力。

課文第一段有一處背景交代,項羽有三倍於劉邦的兵力。劉邦面對這一現實,只能「默然」之後承認「固不如也」。至此,張良才出了個你評價為「不是主意的主意」:

硬拼是不行的,只有向項王示弱。而精明的劉邦得知張良與項伯的關係後,立即抓住了項伯這根救命稻草,又是祝酒為壽,又是約為婚姻,盡情施展他的政治拉攏手段。

按照古代禮儀,賓主之間相對時,賓東向,主西向。賓主之間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為侍坐。從座次安排可以看出,謀士范增在項羽心目中的地位不及項伯。

侍坐的張良自然看得分明。范增採取的兩步行動都沒有結果,項伯起了重要的作用。項伯可以為「義」所驅,不惜洩露軍事機密去救有恩於自己的張良;他同樣可以為了「義」而不顧政治利害,去救剛聯姻的親家劉邦。

可以說,張良早已估計到了這一點,所以對范增的進攻沒有採取行動,但絕不是沒有反應。提倡「急擊勿失」的范增在前兩步行動失敗後,必然還要採取第三步行動。但是他的第三步還未想出來,張良就採取行動了——見樊噲。

樊噲一見張良就問—— 今日之事何如?」 可見樊噲有多焦急!張良是找對人了。

而張良的回答則把宴會上的緊張和緊急一古腦兒倒給了樊噲,樊噲下面該幹什麼,是不用張良教的。張良搶在了范增前面,爭得了主動權。

雖然是樊噲提出不必辭行,並和另外三位將領護送劉邦回營,可是留下的是張良,他擔當了重要的任務:穩住項羽,拖延時間,以保證劉邦有足夠的時間回到軍營。此外,他還要面對殺氣騰騰的范增。

張良不但富有謀略,還很勇敢,難怪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一說。

張良:張良在項伯來告密時,卻能不慌亂,而是引薦項伯來見劉邦,並且借項伯讓劉邦向項羽道歉。可見他的從容鎮定,以及力挽狂瀾的能力。

在宴會上,他能在形勢緊迫時,把樊噲叫進帳裡,從而緩解了劉邦的壓力,可見他出人的智謀,有及對人性格的準確把握。張良在劉邦走後,依然不緊不慢,為劉邦道歉,可見其膽識。

參考

議**,評價歷史人物,張良,300字左右,關於鴻門宴

4樓:林顧姝

張良是一個軍事家,但不掌軍權。是一個政治家,但也不掌握國家的行政權力。他給人的印象,是一派謙抑自守的形象。

晚年,他表示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學闢糓、導引、輕身之術。劉邦死,在呂后的強迫下,恢復了日常的飲食。

呂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卒,諡文成侯。

司馬遷《留侯世家》說:「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漢書·藝文志》說:

「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這些言論和撰次,可以說是基本豐富,都沒有能流傳下來。

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

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

鴻門宴中張良、范增、項伯、曹無傷、樊噲的人物分析 要詳細

5樓:匿名使用者

張良:張良在項伯來告密時,卻能不慌亂,而是引薦項伯來見劉邦,並且借項伯讓劉邦向項羽道歉。可見他的從容鎮定,以及力挽狂瀾的能力。

在宴會上,他能在形勢緊迫時,把樊噲叫進帳裡,從而緩解了劉邦的壓力,可見他出人的智謀,有及對人性格的準確把握。張良在劉邦走後,依然不緊不慢,為劉邦道歉,可見其膽識。

范增:他能在之前就看出劉邦的巨集圖,可見他的眼光深遠,毒辣,並且不斷地提醒項羽殺掉他,可見他的果斷。但他沒有料到劉邦中途退去,可見也有考慮不足之處。

項伯:他能在項羽攻打劉邦時,獨自一人進入劉邦營中,見張良,可見其膽識與知恩圖報,但他不能看清自己所在的陣營,在項羽面前為劉邦說情,並且營救劉邦,可見他的眼光短淺,太過愚鈍。

曺無傷:其實,他沒有什麼過錯,只是選錯了陣營,他選擇了項羽,以為項羽更有前途,於是就出賣訊息給項羽,但他沒看清項羽的性格,以至於身死人滅。他其實就是一個追名逐利的小人物。

攀噲:劉邦在宴會中處境危險時,一經張良召喚,就立即不管不顧地進入營中。可見他的忠誠與膽識,在與項羽的對話中,可見其粗中有細。勸說劉邦離開,更是見了他的智謀與見識。

鴻門宴中的詞類活用, 鴻門宴 的詞類活用

a 名詞用作動詞 沛公軍霸上 駐軍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於項羽曰 告訴 不可不語 告訴 籍吏民 造戶籍冊或登記 吾得兄事之 侍奉 范增數目項王 示意 刑人如恐不勝 懲罰 道芷陽間行 取道 沛公欲王關中 稱王 若入前為壽 走上前 b 名詞用狀語 於是項伯復夜去 連夜 吾得兄事之 像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

鴻門宴中的特殊句式翻譯

摯愛咖啡 1 判斷句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亞父者,范增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此亡秦之續耳。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2 倒裝句 具告以事 介詞結構後置 具以沛公言報項...

鴻門宴中項羽為什麼不聽從范增的建議殺掉劉邦

這是一個領導個人決策影響歷史的典型案例。因此偶然性的成分佔了決定性因素。項羽此人雖然勇冠三軍,力大無比,但骨子裡卻是猶豫不決,當斷不斷。我曾說過偉人的三個特質,其中一個就是 果決力 劉邦為人十分果決,而且不是盲目的果決,是聽從意見後的果決,你看他私放苦力 起兵反秦,追擊項羽 包括後來平定季布等的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