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科舉制度是怎樣的,宋朝科舉制度的迅速發展的特點?

時間 2021-09-05 22:15:55

1樓:賀顯華老師

一、宋朝 科舉制度的發展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起北宋王朝。為進一步杜絕武將擁兵自重的狀況,他任用文官主持軍務。重文輕武,成為宋朝的基本國策。

宋朝科舉考試的科目很多,據《宋史·選舉志》載:「宋初承唐制,貢舉雖廣,而莫重於進士、制科,其次則三學選補。」宋初的科考分兩級,一級為各州舉行的取解考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將進士分為三甲,賜宴瓊林苑。景德四年(2023年),又將進士分為五等,一、二等稱及第,三等稱出身,四、五等稱同出身。《儒林公議》中也說:

「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矣!」

二、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

有13個幸運兒,他們是:

唐:張又新 、準元翰

宋: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

金:孟宋獻

元:王崇哲

明:商輅

清:錢檠、陳繼昌

2樓:匿名使用者

有連中三元的人

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諮」,陳堯諮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宋代的孫何、王曾、宋庫、楊置、王巖叟、馮京都是連中三元。

宋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

"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

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

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

二、三百人,甚至

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試製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

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科舉考試製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

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

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譽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譽錄製度的建立。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

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譽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僅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

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發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

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

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

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

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3樓:

北宋是科舉制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北宋科舉制較之唐代日趨成熟,而元明清三代之科舉制也基本依於北宋的模式。本文擬從公開考試、公平競爭、公正錄取三方面對北宋科舉制的科學性進行分析與歸納,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看待科舉制。

宋朝科舉制度的迅速發展的特點?

4樓:步餘年

宋朝科舉制度迅速發展的特點,事實上是當時市民階級的壯大。

宋朝科舉制的作用

5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

"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

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

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

二、三百人,甚至

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試製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

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科舉考試製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

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

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制度的建立。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

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

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

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

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

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

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6樓:旅元德

在全國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7樓:牛津中階

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8樓:令狐天冷小童鞋

北宋是科舉制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北宋科舉制較之唐代日趨成熟,而元明清三代之科舉制也基本依於北宋的模式。本文擬從公開考試、公平競爭、公正錄取三方面對北宋科舉制的科學性進行分析與歸納,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看待科舉制。

9樓:匿名使用者

進一步加強了**集權,從宋開始的糊名制有效的抑制了考生因恩因感謝考官形成朋黨,對**構成威脅。廢除了唐的詩賦考試,讓**更加務實的,增強了**的行政素質。

10樓:匿名使用者

宋朝是中國封建時代科舉制度的重要轉折時期,已然變化了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對科舉考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宋朝科舉考試打破了門第限制,以個人才能為錄取標準;同時,考場規則進一步完善,考試內容更關涉治國安民之策,以便於選拔到真正有用的人才。科舉制度的這些變革,對當時社會的價值取向也產生深遠影響,形成公正平等、崇文重學、經世致用和憂國憂民的價值觀,並以此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宋朝以來科舉制的發展,宋朝科舉制度的迅速發展的特點?

修仙小神童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 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 制科和武舉。宋代 重文輕武 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 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

隋唐科舉制度優點及特點,唐朝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隋設科舉,以明經 進士兩科取士。唐朝沿襲,並有進一步的發展。由於國家制度的健全,經濟的發展,庶族地主的興起,要求提高社會地位,獲得參政機會 唐朝用科舉考試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辦法,以此選拔合格人才,提 員素質和籠絡士人等。考試內容,有經義 帖經 財務策 詩賦等,考生的 有從國子監來的 生徒 和經州 縣...

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影響分別是什麼

加爾基 隋文帝時分科考試,隋煬帝時設進士科。唐太宗時以進士科明經科為主 武則天時設武舉和殿試 唐玄宗時任用 主持科舉考試。隋煬帝時,設定明經 進士二科。學業優敏即明經科,文才秀美即進士科。唐循隋制,仍行科舉取士制。於進士科外,增設明經 明法 明書 明算等常設科目以及一史 三史 開元禮 童子 道舉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