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夏末基佬
佛教之在印度滅亡,有兩大因素:一是佛教自身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結果也變成了與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於印度教中。二是回教軍隊的屢次入侵與徹底摧毀,而使佛教沒有了容身之地。
第一,佛教原先之所以能擊敗婆羅門教成為印度宗教主流,是因為它有面向大眾的特點。但六七世紀之後,一來佛教的哲學逐漸向繁雜深奧晦澀的經院派發展,二來密教的流行(印度教和佛教的互相深透)又使得詭祕和色情因素聲勢日上,佛教逐漸使得自己與原先的群眾基礎隔絕開來。 第二,被打敗的婆羅門教,幾個世紀中一直在吸取佛教在組織和思想上的優點。
到了8世紀中期,印度教哲學天才商羯羅橫空出世,一方面,他吸納了龍樹等佛教哲學大家的思想,和印度教吠檀多思想加以重新提粹,綜合發展起了一個邏輯上強而有力的新流派,另一方面,他學習佛教僧院的組織形式,對原本鬆散的婆羅門教制度加以改革。在商羯羅的大旗下,印度教了轟轟烈烈的復興運動。 第三,在佛教日益式微的同時,北方來自中亞地區的穆斯林對佛教最昌盛的北印度地區了入侵。
幾個世紀斷斷續續的入侵中,由於被視為異教徒,北印度佛教的寺院和僧侶都落入悲慘境地。而印度教,由於在穆斯林勢力未達到的南印度有著深厚基礎,雖然遭受打擊,但終究保住了命脈。而佛教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十一世紀,**僧侶到訪印度,發現印度最大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業已變成廢墟。
至此,佛教在古代印度徹底滅絕。
佛教在印度什麼時候衰落的?
2樓:匿名使用者
釋迦牟尼創立早期佛教,在印度經過演化,依次經歷了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3隔階段,13世紀,佛教在印度漸趨衰落,以至滅亡。本佛教在印度衰落,大體上有下列幾個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教義不徹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礎是婆羅門教建立起來的.婆羅門教的一個重要觀點,或者說是本質的觀點就是"享受人生",強調縱慾的正當性,並神化縱慾過程中產生的快感.
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其理論核心就是針對"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論.但佛教並沒有完全拋棄婆羅門教的基本理論,因此佛教在禁慾和縱慾之間一直搖擺不定.釋迦牟尼采取的是"中道"原則,既不禁慾,也不縱慾,早期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模糊態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慾神聖化,作為成佛修行的一個法門,就是這個原因.
在印度佛教的發展為印度教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對縱慾.從教義上否定了對人生苦海的認識,也否定了婆羅門教縱慾的觀點.
實際上,在印度宗教發展史上,佛教成為一個階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個承前啟後的性質而不是別的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特別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比較徹底地破除了性慾的神聖性,將世俗的東西完全消除,這樣就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侶成為印度社會的負擔,進而失去存在的基礎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堅決反對僧侶從事生產活動,認為生產活動是修行的大敵.因此憎侶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討,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侶存在而又不從事生產,必然形成社會的負擔.
實際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這種修行方式,只可能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社會照此傾力維持,而最終整個社會生產水平和生產力枯竭,而導致民族滅亡,還一個是佛教被社會排斥而自己消亡.那麼在印度的最終結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一個相近的例子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地區仍然比較多的保持著佛教的最初形態.在僧侶從事生產活動問題上,比較堅決地貫徹了釋迦牟尼佛的意圖.
僧侶生活完全社會負擔.結果是僧侶們在這樣的條件下是否都實現涅磐,我們不得而知,但藏傳佛教地區社會經濟不堪重負到可以看出來.根據社會歷史資料我們可以查對出來,這個地區的人口自唐朝以來是逐漸遞減的,上個世紀初時統計的人口數,僅為唐時人口零頭.
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佛教憎侶生存和修行方式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侶進行生產活動列為修行的必須功課之一.每個僧侶每天必須完成規定的勞動時間,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
當然有些條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進行田間勞動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掃庭院等內部還是必須的功課.要知道,就連這種活動,也是釋迦牟尼堅決禁止的.
中國的佛教,由於僧侶門自己進行生產活動,有了其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這是印度佛教根本沒有的一個主要生存條件.
第三,佛教領袖自釋迦牟尼佛逝世後,後繼無人
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論,都是由其**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而釋迦牟尼佛自己沒有任何著述流傳下來.口耳相傳就造成了在流傳和理解上的歧義.
佛教後期宗派極多,有學者統計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數卻不多.特別重要的是,當時缺乏一個具有領袖水平的缺乏領軍人物能夠改變這種局面.
實際上**教在耶穌去世後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但**教出現了一個叫保羅的猶太人,是他引入希臘哲學改造了耶穌的思想,並整理了**教內部檔案,在這個基礎上主持編寫了《新約》,《新約》對統一**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後《論語》的編寫也起到了這個作用.可惜佛教沒有出現能承擔這樣歷史責任的人物
佛教的整個宗教體系並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內部混亂,缺乏領軍人物,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無力抵禦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個根本原因.
實際上佛教在中國完成了最後的發展階段.釋迦牟尼佛提出實現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頓悟",是所謂"佛者,覺也".但如何頓悟,釋迦牟尼佛沒說,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讓他的學生們頓悟一下.
結果他的那些門徒學生提出了無數的辦法,卻沒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中國的禪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徹底解決了覺悟的途徑和辦法,可以說比較準確地體現了釋迦牟尼佛"頓悟"思想.
不少學者認為,禪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對佛教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誌著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的發展過程.佛教理論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較強的戰鬥裡,不會被論敵輕易擊垮.
上面所說的三個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衰落的主要原因.
婆羅門教和印度教有什麼區別
古婆羅門教有三大綱領 吠陀天啟 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這些綱領是脫胎於遊牧氏族公社時期,隨著雅利安人印度本土化,整個氏族從遊牧民族向農耕民族轉化,加上氏族部落擴張形成王國,那麼神權和王權的矛盾 婆羅門和剎帝利之間的矛盾 遊牧與農耕之間的矛盾 頻繁的祭祀殺牲破壞生產 不斷激化,在公元前七世紀,出現了思...
「婆羅門」種姓在印度有多牛,印度最高種姓 婆羅門,到底有多厲害?
印度人宗教意識比較強,作為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從事僧侶,為人誦經超度,也是再合適不過了。由此可見,婆羅門在印度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種姓,享受最大的殊榮,而且還成為印度人心中的一種宗教信仰。婆羅門是唯一擁有為他人祭祀 受施等權利的種姓,他們不需要交稅,婆羅門是印度最大財富佔有者,可以享受城市最好的居住地,...
佛教在印度是怎樣產生的,佛教在印度是怎麼產生的?其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
印度做為佛教的發源地,為何佛教卻在印度凋零,在中國開始昌盛!有點搞笑啊,佛教是怎樣傳播到印度的,本來就是他們發明的 在中國最古老的神話故事裡,月亮是一個宮殿,裡面住著一隻兔子。同樣,印度的月亮當中也住著一隻兔子,這個故事記錄在印度的佛經故事當中,年代大概是公元前幾百年。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印度的佛經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