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關越老師
皇帝作為當朝天子,吃飯那自然要講究排場,有專人負責。可以說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同時為了突出皇家氣質,自然也省不了形式主義的用膳規矩。這裡面的學問,自然是少不了:
皇帝吃飯叫用膳,由光祿寺專門負責。
咱們老百姓吃飯那叫吃飯,皇上吃飯則是用膳,從隋文帝開始一直到清朝,宮廷飲食一直由光祿寺專責。
光祿寺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職能本是守衛宮城。從隋文帝開始,光祿寺的職能發生了轉變,開始專責宮廷飲食。
皇帝用膳品種繁盛、規矩眾多。
在清遜帝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曾這樣記述:每當溥儀想要用膳的時候,只需要說一句「傳膳」,養心殿候著的小太監就會傳令給門口的值守太監,然後一路傳到西長街外的御膳房太監那裡,最後口諭下達到御膳房中。
御膳房早已準備好的菜餚,經過最後加工,由一排排宮女捧著送到溥儀面前。一頓飯最少也要有三十多道菜,得用七張飯桌才能放下。
皇帝一年伙食費幾萬兩,夠普通百姓花兩千多年。
清朝各位皇帝中,康熙算是十分節儉的了。在康熙四十六年的時候,御膳房向內務府報賬。賬務顯示康熙一年的飲食花銷需要3781兩**,加上太后皇后各級嬪妃的「外膳房」「內膳房」等等小灶,一年花銷可達兩萬多兩**。
花的多並不是吃多,預算裡面有文章。
有史書記錄,明朝嘉靖皇帝想吃餡餅,吩咐御膳房做一盤。結果御膳房的預算是50兩銀子一盤,而東華門外則只需要5錢就能買上一大盒。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清朝,話說有一次乾隆皇帝用膳吃雞蛋,三個雞蛋的**是三十兩,他還以為是雞蛋漲價了。
有一次乾隆問軍機大臣汪由敦早上都吃些什麼,汪由敦回答:「臣家中貧困,只吃雞蛋四枚。」
乾隆回道:「朕每天早上只吃三顆雞蛋,還要花30兩銀子,你這家中富裕的很嘛…」
2樓:faa歷史
在中國及世界的大部分國家,吃是一種文化,民以食為天,一般一日三餐,分吃早飯、午飯和晚飯,發展到現在,在許多大中城市,許多人形成了吃夜宵的習慣。 吃飯是人攝入負熵維持耗散體系的主要方式。
古代皇帝是如何吃飯
3樓:米格戰鬥機
到飯點了,皇帝命御前侍衛開始傳膳,總管太監命底下的太監在用膳的場所佈置膳桌,將準備好的飯菜從御膳房端來。膳食送達後,皇帝並不立即開吃,而是先命太監在每一道菜上放一個小銀牌,以檢驗是否有毒。
接著再命太監嘗膳,嘗膳太監要把每一道菜都嘗一嘗,確認無毒後,另有太監高喊一聲「打碗蓋」,意思就是把銀製試毒牌子撤下來,這時皇帝才開始正式用餐,由此可見皇帝吃的飯菜都是經過層層把關的。
4樓:溯洄一方
清朝時期,皇帝並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有的皇帝一日只有兩餐,即早膳和晚膳。皇帝在吃飯時,也是隻有自己一個人,並在專設的桌子前單獨進餐,民間稱為「吃獨食兒」。
雖然皇帝喜歡吃獨食兒,但吃飯時不會就他一個人,旁邊會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監。因為菜太多,桌子擺得滿滿的,用餐時遠處的菜便夠不著。但不必擔心,皇帝吃飯時,並不用自己夾菜,太監會送到嘴邊。
皇帝用膳時,除了太監在場,不遠處還會站著聽賞的人,如寵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時高興,更多時候是吃不完,就會把美食賞賜下去。被賞的人只能在另設的桌子前,站著吃完。
因為是皇帝賞的,即使不餓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極了」。
早期,帝王吃飯時還會有樂隊助興,後來的皇帝只有壽誕或慶典活動的餐會上,才會用樂。但吃飯時擺譜,卻一直被發揚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曾經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講到了了自己吃飯的事情:
「關於皇帝吃飯,另有一套專業術語是絕對不準別人說錯的。飯不叫飯而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廚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飯的時候——並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我吩咐一聲「傳膳!
」,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心門外的太監,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這樣一直傳進了御膳房裡面。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巳經走出了御膳房。
這是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到明殿裡,由套上自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餚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
古代帝王是如何用餐的?
5樓:古建家園
歷代封建帝王的生活起居和飲食習慣是****,宮廷之外的人無從瞭解。清代內務府詳盡地記錄了皇帝的起居飲食,形成了近兩億字的膳事實錄——《御茶膳房》檔案,這是研究清代宮廷膳食制度、經濟生活和社會文化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而在清代之前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留下這方面的檔案。從《御茶膳房》檔案的視窗,或許使今天的人們能夠了解真實的清宮膳食制度和膳食演變,瞭解不同皇帝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偏好。
皇帝一天兩頓正餐
那麼清廷皇帝一天吃幾頓飯,都吃些什麼呢?
根據清代典制的記載,皇帝每日兩餐,分別為「早膳」和「晚膳」,確切地說指的是正餐兩頓。在兩頓正餐之外還有若干次點心或零食。一天吃兩餐是北方民族的飲食習慣,這與北方的氣候寒冷、晝短夜長有關,而在南方生活的人大多一日三餐。
從白山黑水走出來的滿族八旗貴族入主紫禁城後長期實行一日兩餐。到清末,宮廷裡接通電源有了電燈,才逐漸把兩餐制改為三餐制。
以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十六的御膳為例:
卯初二刻,請駕,伺候冰糖燉燕窩一品(用春壽寶盤金鐘蓋)。
卯正一刻,養心殿東暖閣早膳: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一品、酒燉肉燉豆腐一品(五福琺琅碗)、清蒸鴨子糊一品、豬肉鹿尾攢盤一品、竹節卷(花捲)小饅首一品(黃盤);舒妃、穎妃、愉妃、豫妃進菜四品、隨送面一品、老米水膳一品(湯膳碗五穀豐登琺琅碗金鐘蓋);額食四桌:二號黃碗菜四品、羊肉絲一品(五福碗)、奶子八品共十三品一桌,餑餑十五品一桌,盤肉八品一桌,羊肉二方一桌。
未正,黃新莊行宮進晚膳:燕窩鴨子熱鍋一品、油煸白菜一品、肥雞豆腐片湯一品(此二品五福琺琅碗)、奶酥油野鴨子一品、水晶丸子一品、攢絲烀豬肘子一品、火薰豬肚一品(此三品二號黃碗);後送小蝦米油火渣炒菠菜一品、蒸肥雞燒狍肉鹿尾攢盤一品、豬肉餡侉(原文如此)包子一品、象眼棋餅小饅首一品、烤祭神糕一品、琺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琺琅碟小菜四品、隨送粳米膳一品(湯膳碗五穀豐登琺琅金碗)。額食七桌:
奶子八品、餑餑三品、二號黃碗菜一品共十二品一桌,奶子二品、餑餑十五品(內有攢盤爐食四品)共十七品一桌,內管領爐食十品一桌,盤肉二桌每桌八品,羊肉二方二桌。
酉初二刻,萬歲爺宮門升座,同王子、大人等看煙火盒子。看煙火畢還行宮,伺候肉絲酸菠菜一品、鮮蝦米託一品、醋熘鴨腰一品、鍋雞一品。
這一天總計:早點一品,早膳十一品、額食四桌,晚膳十八品、額食七桌,夜宵四品。膳單上經常見的「額食」又是什麼餐食呢?
有的學者認為「額食」是擺著看的,使御膳桌顯得豐盛。從檔案記載看,「額食」可以吃,不過把這些膳品放得離皇帝遠一些。
皇帝就餐時間相對固定但靈活性很大,這往往取決於皇帝本人的需要。一般情況,早上四點起床洗漱後,喝一碗冰糖燉燕窩之類的飲品。早膳在上午七點至九點,晚膳在下午一點至三點,時不時在晚上七點至八點增加一頓晚膳,如果皇帝某一天睡覺比較晚還會吃晚晌(夜宵)。
北方的天氣寒冷,晝短夜長,晚清之前宮中沒有電燈,皇帝應該是早睡早起不貪黑的。從乾隆皇帝這一日的膳食時間表可以看出,皇帝除兩頓正餐外,還會有不定時的加餐,要求御膳房隨時準備好,皇帝想吃東西馬上就能吃到。溥傑夫人愛新覺羅·浩所著的《食在宮廷》中記述,皇帝常常不固定進餐時間和地點,想用餐時御膳房必須馬上**。
例如皇帝散步時,點心局要把許多點心和茶放在兩個圓籠裡,由五六個人擔著,跟隨在皇帝后面,皇帝只要說需要,馬上端上來,這是御膳房挺頭疼的事。
皇帝每頓正餐的種類相對固定,一般有熱菜、鍋子、蒸食、熟食、醬菜、主食、湯粥和甜品。在節慶活動和時令季節有一些特殊菜品,如正月十五的元宵、八月十五中秋的月餅、五月初五端午節的粽子、九月初九重陽節的重陽花糕和臘月初八的臘八粥等。再如立春的春餅、穀雨的榆樹錢餅、立秋的秋葉面(面片湯)和冬至的餛飩等。
還有宮廷特有的膳品,如「吉祥菜」是晚清才有的一種菜品,一般由四品大碗菜組成,每碗菜上用燕窩擺出一個字,呈現「萬壽無疆」或「福壽萬年」之類博得皇帝高興的話,類似今天生日蛋糕上用奶油書寫生日快樂的祝福。「添安膳」最早見於咸豐時期,盛行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融通滿漢御膳,形式更加隆重,標準大為提高。
節慶時,皇帝的御膳餐桌相當豐盛,但日常飲食也不是想象的那樣奢華。清初的飲食比較簡樸,康熙帝「不食兼味」,一餐之內只食一種型別的主要食材,如果這頓飯吃豬肉就只吃豬肉做的菜餚,不再吃禽類魚類的菜。到了乾隆初期,每餐也只有十八品,包括主食、醬菜和甜品。
儘管御膳餐桌上這樣多的菜品,皇帝吃久了宮中膳食也有吃膩了的時候。這和宮廷菜古板、遵循傳統有關。如菜品不許任意搭配,八寶菜必須用固定的八種原料,不許用其他的。
再如主客關係不能顛倒,烹製雞鴨鵝等不允許加太多的調料,必須保持禽類食材的本味,調料品種相對固定單一等等。
清朝歷代皇帝始終保持著滿族飲食習慣。滿族人喜食豬、牛、羊、禽類、獸類及各種江河魚的肉,尤其嗜好豬肉;喜食豬油燒菜和口味偏鹹的醃菜、醬菜;喜食蘑菇、木耳等山珍和時令瓜果;喜食奶製品和甜食;主食以麵食為主,喜粘食。烹調方法有燒、烤、燉、煮、炒等。
火鍋是滿族席中的主菜,據說風靡南北方的火鍋就是滿族等漁獵民族發明的,羊肉、豬肉、山禽肉、野獸肉皆可入鍋,配以酸菜、粉條等,熱氣飄香,味道醇厚。在清初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畜養與獵捕、種植與採集的收穫是宮廷主要食材,基本上延續了滿族的飲食習慣。順治入主北京後的歷代皇帝,隨著統治地盤的擴大和漢民族飲食文化的影響,他們的飲食喜好和口味逐漸豐富起來,尤其是乾隆時期越來越重視膳食的宮廷風味。
清宮膳食主要有三種不同風味。一是魯菜風味。明代遷都北京時的宮廷廚師大部分是山東人,清代入主北京後承襲了明代宮廷喜食魯菜的飲食習慣。
二是滿族傳統風味。滿族飲食源於祖先半畜養種植半漁獵的生活,喜食豬、牛、羊肉和禽類、野獸類的肉,後經過清宮廚師不斷改良,從而推出一種種滿族特色的宮廷美食。三是蘇杭菜風味。
皇帝巡視江南時,各地獻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食,南方各州府進貢宮廷的果蔬等食材,也使皇帝尤其是乾隆皇帝喜愛蘇杭菜。這三種菜系經過繼承和改良,構成了清代宮廷膳食體系。
古代哪位皇帝是最為老百姓著想的,古代皇帝都為老百姓著想嗎
冷侃娛文 自從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並稱自己為皇帝,直到清朝滅亡的兩千多年中,共出現過幾百位皇帝。哪位皇帝最為百姓考慮?宋仁宗趙禎 趙禎,宋真宗的第六子,4歲被封慶國公,7歲進中書令,年僅8歲就被立為皇太子。公元1022年,12歲的宋仁宗繼承了皇位,共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雖然宋仁宗沒...
中國的三皇五帝都是誰,中國古代的三皇五帝分別是誰
三皇五帝都指的是誰?三皇五帝 公元前1.5萬年 公元前2225年 三皇為伏羲 太昊 神農 炎帝 軒轅 黃帝亦稱有熊氏 五帝為少昊金天氏 顓頊高陽氏 帝嚳高辛氏 帝堯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史記 上對 三皇 未作記載,所記 五帝 為 黃帝 顓頊 嚳 堯 舜。三皇 天皇 地皇 人皇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
古代皇帝對自己的自稱有哪些,古代皇帝怎麼稱呼自己(要全部)
亓立軒 唐宋時的稱謂 唐 皇帝自稱 朕 另外,有時候也用 我 或者 吾 別人稱呼皇帝 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 聖人 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 三郎 皇后自稱 皇太后下制令時,自稱 予 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 吾 很多時候也用 我 后妃自稱 在正式場合用 妾某氏等 注意,並不是臣妾 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