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共有幾次集結,時間,集結地和起因在趙樸初所編的《佛學問答》中已經有非常詳細的介紹,我在此就不多說了,請樓主自行查詢,很方便的。我在此著重介紹一下第一次經書集結的過程。
第一次集結經典,確實是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也就是靈鷲山。但是共有兩部分人進行了集結。一部分是有大迦葉尊者組織,地點在七葉窟,選取五百名證四果的阿羅漢參加經書集結。
據漢傳經典說在世尊滅度後百天開始集結,共耗時三個月,然而南傳經典則說是在次年結夏安居開始集結,共耗時七個多月。由阿難頌出經藏,有優波利頌出律藏。最後集結出三藏:
修多羅、毗奈耶和阿毗達摩,也就是經律論。
而另一部分是有另一大**富蘭那(不是富樓那,請參考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觀續》)組織的,因大迦葉不同意他們參加集會,所以他們在距離七葉窟70裡遠的地方也進行集結,人數更多。他們共集結出經、律、論、雜和密五藏經典。
迦葉所集結的經書,根本上體現了迦葉派重視苦行的思想,正是因為他不選擇有不同意見的人加入集結,才確保了經書集結迅速的完成。後來這一派被稱為上座派。
富蘭那等集結的經書,包容性更廣,代表了更廣泛的人的思想要求,這一派被稱為大眾派。後來的大乘思想便是從這一派別中發展出來的。經典中所記載的大乘經典是由彌勒菩薩等和阿難在鐵圍山集結,後來由龍樹從龍宮取出,多少帶有一些神話色彩,如果客觀的來分析,大乘經典的出去還是應該要仔細研究的。
這一點你可以參考一下印順法師的《佛學概論》,對一些大乘經典的成因做了一定的評價。
所以,公正的說,佛教在釋迦牟尼滅度後一百天就開始**了,這確實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究竟什麼原因,可能還是由於他傳教的方式比較開放和不重視方法而只重視結果而導致的吧。對佛教的分析,一定要客觀公正,不能參雜迷信的思想。比如:
阿難參加集結,卻被迦葉拒之門外。佛教徒對此的解釋很唯美,說是迦葉為了想讓阿難證得阿羅漢果才這樣做的。而實際上呢?
如果仔細的推敲一下也就能看到一些不太和諧的因素。
呵呵,這些是我原創的,有些地方和現在主流佛教所宣傳的不相同,屬於非主流的佛教思想吧,所以不知道樓主能不能接受。但是我可以保證,這些都是真實客觀所存在的。
2樓:唯梅子
第1次.佛滅當年.
第2次.佛滅後百年.
第3次.佛滅後百有餘年.
大乘經典.是在第1次結集.
由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將阿難尊者.帶領到鐵圍山間結集(見大智度論).此處雖然也是第1次.但與上座部結集.不在同一處.所以.第1次結集.分為2個地方.
1.鐵圍山間(結集了大乘).
2.祁奢掘山(結集了小乘).
大乘經典.只結集了1次.而且.是在佛滅的當年結集的.小乘經典.結集了3次(北傳佛教的小乘.結集了3次.南傳佛教.後來又結集到第5次).
另外.從佛經的描述來看.鐵圍山不在南詹部洲.也就是說.大乘經典的結集地址.不在地球上.是文殊彌勒帶領阿難去的.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大乘經典.主要由龍樹菩薩從海中取出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當今的南傳佛教.一直不承認大乘佛法的原因.(因為在上座部的結集中.沒有那部分大乘經典).
3樓:匿名使用者
小乘經典的結集有四次。第一次在王舍城的結集,是在佛滅度那年,第二次是毗舍離城的結集,是在佛滅度後一百年,第三次是波吒利弗城的結集,是在佛滅度後二百年,第四次是在迦溼彌羅城的結集,是在佛滅度後四百年。
大乘經典一次,是在鐵圍山
4樓:匿名使用者
四次。(一)第一次結集在王舍城靈鷲山的七葉巖(佛滅度後的九十天,由摩訶迦葉為首席,主持編輯大會,參加結集者有五百阿羅漢)。(二)第二次結集在毗舍離城,佛滅度約百年,以耶舍長老為上首,重新扶持禁戒。
(三)第三次結集,由阿育王召集,在波吒利弗多羅城舉行結集大會。時在西元前二五零年,由目犍連子帝須為上座。這次的結集,經藏、律藏、論藏,均已完備。
(四)第四次結集,是由迦膩色迦王所召集,在迦溼彌羅。時約在西元七十年,由婆須密尊者為上座,這次的結集造毗婆沙論二百卷。集有部之大成。
佛教四次結集
5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結集意為合誦或會誦。即集合諸僧,誦出佛陀遺教,並加以審訂、編次的集會。又稱集法、集法藏、結經。
結集的過程,大致有三階段:誦出經典、共同審定、編成次第。歷史上一共有6次重大結集。
第一次結集在佛滅後數月,原因是佛滅後,諸**為防止異說邪見滲入使佛法日久散失,併為了調服惡性比丘。保護者是阿暗世王。第二次結集在距離佛滅後百年,原因是上座部偏重保守舊制,大眾部則講適應環境,由於對微細戒法(十事非法)產生分歧。
又分為上座部結集(反對十事非法)和大眾部結集(支援十事非法)。保護者是戒日王。第三次結集在佛滅後二百三十年,原因是佛教徒和婆羅門教徒往往紛爭。
保護者是阿育王。第四次結集在佛滅後四百年,原因是當時佛教部派興起,各據己見,莫衷一是。保護者是迦膩色迦王。
另外,南傳佛教將十九世紀在斯里蘭卡舉行的五百僧人結集,作為第四次結集。該次結集首次將巴利語三藏輯錄成冊。第五次結集是緬甸敏東王於2023年,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在首都曼德勒舉行三藏結集。
此次結集以律藏為中心,考訂校對聖典原文的異同,經五個月完成。第六次結集是在2023年五月十七日的『衛塞節』,緬甸佛教徒在國家贊助下,於仰光北郊五里處的藝固山崗上結集、排印緬文三藏聖典,並邀請世界各地僧眾參加。
請教佛經裡記載的第一次結集的疑問?
6樓:匿名使用者
1、並非所有經典都是以如是我聞開頭。
2、並非所有經典都是記錄佛祖原話而不做自我的言語,即使是阿難,也只是記住佛祖的話去複述,但複述並不見得就是一字不差的原文錄音和筆記。
3、並非現在看到的經典都是同時記錄,所以才有多次集結的問題。而真實的情況下也不可能是阿難一個人述說,而是一人複述,多人評斷,可則錄下,否則排除。
4、並非所有經典都是記錄佛祖的話而不增加各種相應的緣起說明,所以律典中所見的這些關於集結經典的緣起說明並非錯誤,而是從相關的緣起中說明以下律儀都是有所來歷,不是憑空捏造。在《阿含經》中也一樣有這樣的類似「序」的文字內容。
5、並非所有經典都是佛祖所述,難免會摻雜後人的託名改造,無論你是否相信,這個問題都是真正存在的。
7樓:匿名使用者
經律論為三藏,經皆是佛說由阿難口誦集結的,論是**闡述的,律是寺院制定的。
8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集結佛經,大迦葉召集,多聞第一的阿難誦經藏,持戒第一的誦律藏,說法第一的富樓那誦論藏。經藏是佛陀的原話,律藏是佛制定的戒律,可能經過**的整理;論藏是**對佛經的論述。不論佛陀是否在世,**們說的都不能叫經。
(只有六祖的《壇經》例外)
9樓:波羅密多
滅度後第一次佛經的集結,分為上座部集結(四阿含)和大眾部集結(包括菩薩藏方等大乘經典)。其中的詳細內容,除在很多大乘經典中有明確和詳細記載外,在小乘聖典四阿含中也處處都有大乘思想的顯露和「方等」大乘經典的提及。如《增一阿含經》對第一次佛經集結之大乘經典集結(謂大眾部集結)也有詳細記錄
誠心求教大乘學者,佛教三次結集只有記載說是阿含部經典,大乘經典 是什麼時候寫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你整天問個沒完,自己上網好好查查不就知道了?
精進是獲得成就重要的因素
佛陀已經經過六次結集了,這裡沒有大乘的份
第一次 佛滅度一個月,大迦葉尊者主持 500阿羅漢參與
第二次 佛滅度100年後 700外阿羅漢參與,令有一部分比庫於窟外結整合為大眾部的前身,此次標誌著佛教從和合的原始教法,**成部派佛教
第三次結集 佛滅度300年,在阿育王支援下 1000位阿羅漢主持,並向四處傳法,一隻到達斯里蘭卡,一隻到達泰國,成為上座部佛法新的支援點,之後的三次結集都是在上座部國家完成
大乘的經典是佛滅度500年之後出現的,龍樹號稱是從龍宮取回來了
從這個說法你自己也知道有多不靠譜了。從那之後,各種大乘的經不斷地被造出來。
關於佛教源流,你可以看一下印順法師的印度佛教史
你問大乘的東西什麼寫的,那就是從佛滅度500年之後一直以來陸續不斷的寫的
11樓:法名行者
在以往的三次集結中已經有了大乘的經典,不過是巨集之者甚少而已。誰說前三次集結只有阿含部經典?一直到龍樹菩薩應機弘揚大乘,於是各種大乘經典才漸漸流傳。
另外,佛教的典籍神話點的傳說,有很多不是在人間的說法。這就屬於言之鑿鑿,查無實據了。不過究竟怎麼來的,其實認真考證的話,恐怕連小乘經典的出處都難有確鑿的證據。
好在我們研究學習,似乎也不必過分考究,但以三法印印證即可。符合的即為佛說。
參考建議,佛經中六祖壇經也是被當做正宗的佛經看待的。這是為何?
再有,現代的各門科學理論,考據出處,恐怕大半都有問題呢?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使用它來做科學研究工作吧?
無論什麼學問,其實最忌諱的是鑽牛角尖。真理的存在只有發現,並無發明。而發現真理的既可以是古人,也可以是現代人。
學佛的真意在於證,也就是說佛當初發現的真理,現在不過是叫我們依佛所授的指點方法再次發現,而成為自己真實的受用。這如同學習科學理論,沒有實踐是不行的異曲同工。至於誰才是第一個發現這個真理的考據起來毫無意義。
大抵各種被後人紀念的鼻祖一類,多是因為他們不但發現了,並且這種真理因他們而得以推廣。紀念的意義也是因為他們的貢獻。
佛門最忌妄語,歷代祖師言之鑿鑿的事情其實真實可靠度遠比現代學者的考據來的更值得信任。尋章摘句,引經據典其實未必是什麼真實學問。
12樓:玉溪
用儒家思想代替小乘佛法是中國大乘佛法的特色 如果你想修大乘 應該從最基礎的**規 太傷感應篇 十善業道經 開始 你把前兩者學習好了 真正能夠最到 就已經非常不易了 阿彌陀佛
13樓:匿名使用者
有關三次結集的事兒,你「誠心求教大乘學者」,你在逗人家玩吧,還是有意嘲笑大乘?
14樓:青山碧水間
大乘是不是佛說,比起大乘是不是正確、大乘能不能得解脫這樣的問題來,不值一提。
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15樓:佛道之子
不管那麼多!用心找一種能契合自己,能進入的法門學就是了。
佛教距今多少年了?
16樓:墨陌沫默漠末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
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自佛陀入滅百年後起,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曾發生多次**,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最廣泛的說法是東漢永平十年,漢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第一座官辦寺廟——白馬寺,為我國寺院的發祥地;並於此寺完成我國最早傳譯的佛典《四十二章經》。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佈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數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城中寺廟鼎盛時達到1367所,而北方的長安僧尼過萬,南方的建業(今南京)也有佛寺數百座。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通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
佛教的第四次結集,佛教四次結集
如果記得沒錯應該是當時的 戒賢法師 但當時戒賢法師年事已高並且有嚴重的病患,真正的主持工作是由戒賢法師的關門 唐玄奘法師 組織校編的。這是得到戒賢法師的受益及眾大德認可的,其中不乏有公認的菩薩。至於依據,我認為在 大唐西域記 及 三藏法師傳 這個名字記不清楚了,是玄奘大師的手記 中有記錄,還有其它的...
佛教分派別嗎?分別供奉的是誰,佛教具體分哪些派別?
夢中的五臺 中國佛教是有宗派的,它們都形成於唐代,所以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的最鼎盛的時期。中國佛教有八大宗派 禪宗 淨土宗 密宗 律宗 三論宗 天台宗 華嚴宗 唯識宗。雖然佛教有八大宗派,但是他們都以佛為崇拜物件,所以大多數宗派都崇拜釋迦牟尼佛,有不同的主要是 淨土宗主要崇拜阿彌陀佛,密宗主要崇拜毗盧...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佛教的經典嗎是佛教經典,還是哪嘛教
虔誠心心 菩提道次第廣論,當然不是屬於大藏經,經典一般是佛陀所說,它是屬於論,也就是祖師大德們的心得或是其他著作。學習,首先注重的是其教義,如果這部論符合修學的次第,對你的學習有幫助,那麼,它就是一部善書,就應該用心去學習。不一定非要是經典,當然,經典是基礎,但是論,也有論的意義,是大德們關心後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