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楚國吳國和越國,為什麼吳越先後滅亡,只有楚國存留

時間 2022-01-18 00:30:05

1樓:林儉佴詩

這個其實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過程;

春秋時期,楚國、吳國、越國均為周王分封的諸侯,大家受周王的約束,各種待在各自的地盤上。等到戰國時期,周王朝已經完全衰敗,無法約束諸侯。這些相鄰地盤的諸侯之間,出現矛盾彼此征戰,相互吞併就成為家常便飯。

先是越王勾踐滅了吳國,然後差一點滅了龐大的楚國,但是秦朝出兵干預,未能如願。後面楚國慢慢恢復了元氣,加之越國後面的君主比較平庸,最後楚國吃掉了越國。所以到戰國中後期,就只剩下戰國七雄。

像春秋時期出現的:吳國、越國、陳國、宋國、魯國、蜀國、巴國這些小國已經都被七雄兼併了。

2樓:賴寄竹孛午

秦國在楚國左邊,吳越在楚國右邊,三個國家把楚國圍了起來。

之後臥薪嚐膽的故事聽過沒,三千越甲可吞吳。之後越國把吳國滅了。

這個時候楚國被秦國和越國夾住了,但是楚國隨時都可以滅越國,只是擔心秦國會趁火打劫。

再後來,秦國內亂,無力攻打楚國,楚國就趁機滅了越國。

最後,楚國越國吳國,就剩下了楚國。

3樓:緒霞崔黛

因為楚國在春秋時期不管怎麼說都是數的著的大國,也就是不管你怎麼贏他,只要不能一擊必殺,總是會重新成為大國,吳國和越國本小利薄,就算百戰百勝,一次失敗足以滅亡。

而且吳國在春秋晚期就被越國滅掉;越國早在戰國初期就被楚國滅掉了。

楚國滅的越國後裔建立了東越、閩越、南海越三個國家,最後被漢武帝滅了。

春秋時的吳國和越國的都城在今天的**

4樓:科普小星球

吳國的都城是姑蘇(今江蘇省蘇州)。越國的都城會稽、琅琊、吳(今紹興一帶)。

吳國國境位於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

越國封地處歐餘山之南(陽)面,國君為姒姓。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時與吳國發生了矛盾,並相互攻伐。

前496年,允常死後,勾踐即位,前473年,勾踐消滅吳國,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勢力範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

擴充套件資料

吳國和越國由於地理位置相近,逐漸形成了吳越文化:

1、兩千餘年前,江蘇南部是吳,浙江中北部是越。

2、截止2023年,今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等地春秋時為吳國、越國兩國,由於關係密切,又同語言(吳語),同習俗,同民系,所以合稱為吳越。

3、吳越文化有其鮮明的標誌形式,如舟揖、農耕、印紋硬陶、土墩墓以及好勇尚武、淫祀和斷髮文身。

5樓:小兔子的文集

春秋時期的越國在最初今天浙江省中部和北部地區,都城是會稽城(今浙江省紹興市)。在越王勾踐滅吳後越國兼併吳國疆域,擴張到淮河以北地區(今江蘇省北部徐州市、連雲港市),甚至一度擴張到琅琊(今山東省臨沂市),後被齊國趕回今蘇北地區。

吳國最初疆域在今江蘇省南部蘇州市、無錫市、南京市一帶,即蘇南地區;後來逐漸向北擴張到蘇北及魯西南地區,向西擴張到今安徽省安慶市、合肥市一線和江西省贛江流域。吳國都城姑熟即今天江蘇省的蘇州市。吳王闔閭時期一度攻破楚國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幾乎滅楚,後楚國在秦國幫助下才復國;吳王夫差時期曾在南方擊敗越國迫使越王勾踐臣服,又向北攻伐齊(今山東省大部分地區)、魯(今山東省曲阜市和菏澤市部分)、宋(今河南省商丘市、江蘇省徐州市部分和山東省菏澤市大部分地區)等國,達到鼎盛,隨即被越滅。

6樓:皓凌

春秋時的吳國和越國的都城分別在今天的蘇州和紹興。

吳國是周朝時的一個諸侯國,姬姓,其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後擴張到除徽州地區以外的蘇皖兩省全境。吳王闔閭在今天的蘇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孫武攻破楚國都城,為其兒子吳王夫差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礎。

越國前期的核心統治區域主要在今天的浙江紹興、金華周邊地區,其早期都城即在該區域內遷移,定都會稽(紹興)。越國在整個東周一直比較強大,在春秋時期曾威脅到了齊國的安全。齊桓公和管仲曾經害怕越國攻打襲擊齊國。

古代吳國和越國是現在的那裡

7樓:永恆哥惃

越國的疆域隨著國運的盛衰而變化,根據史籍記載,主要有過這樣幾次: 一、越國初建時期的疆域。《越絕書》卷八載:

「無餘初封大越,都秦餘望南。」關於大越,卷二曰:「秦始皇並楚,百越叛去,東名大越為山陰也」。

因此,卷十二言「越故治,今大越山陰」。可見,初建越國時的疆域估計是以治所山陰為中心地的周圍區域。 二、越國在越王允常時期的疆域。

越國在春秋晚期越王允常時,開疆拓土,稱王興霸,「越侯傳國三十餘葉,歷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鐔,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稱王」。允常在位60餘年,此後勾踐繼位。這一時期越國的疆域,《越絕書》卷八載:

「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寫幹。」就李,《左傳》和《史記》記作檇李,《吳越春秋》記作檇裡,今在嘉興縣境內;姑末,今衢州龍遊;寫幹,漢時屬豫章郡,今江西餘干縣,此為越國西境,與楚分界。《國語·越語上》曰:

「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北至於御兒,東至於鄞,西至於姑蔑,廣運百里。」據考證,句無、御兒、鄞、分別指的是今紹興諸暨、嘉興桐鄉、寧波鄞縣等地,而姑蔑即姑末。可見,這一時期的越國疆域大致以浙江為界,分佈區域為太湖錢塘江流域、寧紹平原和金衢溫丘陵。

《吳越春秋》卷八載「越本興國千里」,不論這是準數還是約數,均可推想越國當時的國土面積。《爾雅》雲「吳越之間有具區」,說明其時吳越兩國以太湖為界。以上是越國的基本疆域。

不過,這時期越吳兩國戰事不斷,據《越絕書》卷二《吳地傳》記載,越國在距吳國都城婁門外150裡處建有鴻門,婁門外80裡處建有復城,婁門外70裡處建有干城。婁門,是吳國都城的東門,干城、復城和鴻城,其地在今崑山、嘉定境內。可見,吳國都城東面大片地域屬於越國,越國的實際勢力,在北界已突破就李、御兒之地,推進至「今江蘇崑山至上海嘉定一線」。

三、越國在勾踐囚吳歸越時的疆域。這其實是吳王夫差在吞併越國疆域以後賜還給越王勾踐的封地,《越絕書》卷八記載:「東西百里,北鄉臣事吳,東為右,西為左。

」卷七載勾踐自謂敗於吳後「上棲會稽山,下守溟海」,並對吳王自稱「東海役臣孤勾踐」。這兩條均記得較為籠統,但可想見侷促之狀。《吳越春秋》則相對詳細一些,卷八記載:

「吳封地百里于越,東至炭瀆,西止周宗,南造于山,北薄於海。」炭瀆,在會稽東60裡處,今紹興縣上蔣鄉一帶;周宗,大約在浦陽江沿岸;山,即會稽山;海,即後海,實為錢塘江南岸。對於此時的越國疆域,東漢王充在《論衡·虛書篇》中也有記述:

「餘暨以南屬越,錢塘江以北屬吳,錢塘江兩國界也。」照此推斷,「這時于越的疆域大約是錢塘江及其上游浦陽江南岸,包括今蕭山市、諸暨市的一部分和山陰、會稽兩縣的境域範圍」。不久,夫差見勾踐奉吳甚勤,故又增之於封,《吳越春秋》卷八接著載錄:

「東至於勾甬,西止於檇李,南至於姑末,北至於平原,縱橫八百餘里。」勾甬,今鄞縣;平原,今海鹽縣。這八百餘里疆域,與勾踐與夫差戰爭之前的疆域,小有差距。

四、越國在勾踐統治全盛時期的疆域。《越絕書》卷一記載:「越王勾踐,東垂海濱,夷狄文身;躬而自苦,任用賢臣;轉死為生,以敗為成。

越伐強吳,尊事周室,行霸琅邪;躬自省約,率道諸侯。」《越絕書》卷八記載:「勾踐徙治山北,引屬東海,內、外越別封削焉。

勾踐伐吳,霸關東,從琅邪起觀臺。臺周七裡,以望東海。」《越絕書》卷十八載:

「越王勾踐即得平吳,春祭三江,秋祭五湖。」《吳越春秋·越語下》引范蠡之語曰:「與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

」三江,即吳江(松江)、錢塘江、浦陽江;五湖,說法不一,但均與太湖相關。《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勾踐平吳以及遷都琅邪以後,越兵「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吳越春秋》卷十記載勾踐臨終遺言曰:吾「從窮越之地,藉楚之前鋒,以摧吳王之干戈,跨江涉淮,從晉、齊之地」。綜合考察上述史料,則越國在吳越之戰中取得最終勝利以後,以會稽為故都,不僅據有原先的越、吳之地,而且還把勢力和疆域沿著往北的海岸線擴充套件到山東一帶。

具體來說,其時的越國疆域「大概是吳、越古地,東至東海,北至齊、魯的一部分,西到淮河流域與長江中游的部分地區,南到江西、福建的北部,兩浙和江蘇大部是其基地,山東、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都是其勢力範圍,為東方諸侯大國」。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在越國疆域中,河湖海三者的面積佔有相當比重,越國的社會生產力和軍隊戰鬥力均與民族性格中的善水習性有關係,《越絕書》卷八曰「大越海濱之民......水行而山處」。

還有,其時與越國在西面爭霸疆域的主要是楚國,《史記·楚世家》記載:「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楚東侵,廣地至泗上。」根據《史記正義》對此的解釋,楚國侵佔著江淮地區的北面,廣陵、徐、泗等地均為越、楚拉鋸之地。

五、越國為楚所敗後的疆域。勾踐之後,越國勢力繼續發展,《古本竹書紀年》有越王朱句「滅滕」、「滅郯」的記載,《戰國策·魏四》有越王翳「滅繒」的記載,可見其疆域在山東的擴充套件。然而,越國盛世不繼,《古本竹書紀年·魏紀》有「翳三十三年,遷於吳」和「粵子無顓薨,後十年,楚伐徐州」的記載,說明了這樣兩個問題:

一是越國的疆域和勢力在山東一帶的削弱,因此遷都自琅邪於江南的吳地;二是江淮之地由於楚國的擴張而難以保全。後來,與楚國的矛盾到了越王無彊時代,《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楚威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

而越以此散,諸侯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按照《索隱述贊》的說法,越國「滅於無彊」。經過楚國的這次致命打擊,越國就此分崩離析,其疆域被分割成兩部分,北方侷促於琅邪一帶,南方則退縮於錢塘江以南。

六、越國最終消亡之前的疆域。《越絕書》卷二載:「楚考烈王並越於琅邪。

」卷八載:「楚伐之,走南山。」南山是會稽山的別稱,上述兩條,合觀可見,越國的殘餘勢力自琅邪徹底退回到越族和越國的傳統生息之地:

浙東寧紹平原。 初吳疆域不僅包括今蘇、錫、常、鎮地區 ,還應包括今南京和湖州地區。吳國盛時南界為今海寧至崇德、德清、莫干山、廣德一線 ;西南界應包括今江西中南部 ;西界在壽夢、諸樊時不應包括今六安 ;北界不應包括武城 ,而應包括豐邑

春秋末期齊國和楚國的情況,春秋時期齊國和楚國的關係??

周赧王姬延在位期間,秦國開始左右出擊,南攻楚,東擊三晉 韓 趙 魏 向中原地區擴充套件。楚國於公元前306年滅越國後,幾乎佔有了整個南部中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土地最大 人口最多,兵力最眾的大國,具有攻滅六國 統一中國的有利條件。然而,由於吳起變法的失敗,舊貴族勢力的強大,阻礙了楚國的發展,成為秦國攻擊...

春秋時期,楚國和晉國國力誰更強大,為什麼

楚國號稱春秋時期中原的頭號大敵,實力可想而知。但是在整個春秋的歷史上,還是晉國更強大,楚國和晉國多次交手,都是敗多勝少。晉國人才眾多,秦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很多人關鍵性的人才比如百里奚,商鞅,范雎,都來自於三晉。而且因為晉國三分秦才有機會兵出函谷關統一天下。秦一直苦於無法對抗晉國,而晉國 後秦國才能滅...

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什麼,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

冬夏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思想是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時期的政治思想。這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時期內,百家爭鳴是政治思想發展的一個特徵。本文是春秋和戰國時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春秋和戰國時期歷史背景 中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時期的政治思想。這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發展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