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葉天映
我給你們立個線吧,你們只能按照線索來頂,論點的綱要、側重點、注重點我來提,但具體的你們還要結合你們學校情況寫。
1.主線索:「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沒有溫飽就沒有合適的談道德的條件,定義好溫飽和談道德的範圍,民眾的溫飽、對民眾談道德(這點極其重要!請重視)。
2.論據(1)民眾的溫飽問題關係的是生與死,而與民眾談道德則是人精神的需求。都很重要,但是前者是基礎的,使人們的首要需求,地位上,前者高於後者。
(2)「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並不是說沒有民眾的溫飽就不能談道德。凡事無絕對,更何況對一個社會而言呢?「必要」是社會概念上的必要,而不是數學概念上的只有溫飽才能談道德,否則就是偏題了。
正確的理解是,如果社會沒有溫飽的話,即使你談了道德,即使有像「不是嗟來之食」、「朱自清不領美國麵包」這樣的個人事例,即使有**在高調的宣揚道德,一切都不是長久的,不是民眾自發的。因為大家的第一滿足(生活、溫飽)都得不到,還**來的根基去鞏固道德呢?這個基礎上的道德,註定會如曇花一現。
而只有有了民眾的溫飽之後的「談道德」,才可能讓人民自發的去接受他,去維護道德。這個時侯道德得到了實現「溫飽」的保護,所以是「必要」的條件。(3)歷史告訴我們,對於民眾來說,不溫飽,一定反。
這個時候出來講道德的是壓迫人民的封建富有階級。
3.注意:(1)道德不僅僅是給窮人要講的,更是要給富人要講的。
有時我們仔細想想,為什麼有「不是嗟來之食」這樣的事情?答案是富人不道德。民眾角度上講,是有很多有錢人不道德。
(2)新加坡的事例對方用不適合,因為新加坡發展起來不是靠的民眾道德,只要是**,就得講道德。戰國時魯國有孔子,夠道德的了吧?照樣很弱小。
李光耀同樣也不適合。那是在已經有溫飽的前提下在講的道德。是「錦上添花」的關係,不是辯題論證的「根本、必要」的關係(3)人有理性,那是人的天性。
沒有理性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對手自己虛構的極端條件。不符合我們討論現實的背景。何況,古代還有人吃人呢,那也能講「道德」可以的話請可愛的對方辯友去試試再說。
有一個常見的問題,比如加入你們校訓裡面,有強調道德的詞,對方容易藉此立題。那麼就告訴他們,也許我們會每天都把校訓念一遍,但是每天我們至少念食堂三遍。
祝你們好運,辯論稿很重要,但是你們上場的細節更重要
2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去想 那是你自己的思想你才能在辯論場上立住腳跟!
溫飽是否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我們是正方
3樓:匿名使用者
是必要條件。飯都吃不飽,衣服都穿不暖,試問你去跟他講道德?生活水平與道德水平肯定是相輔相成的,人只有物質水平達到了,思想水平才能同步提升。
人不溫飽會死,人不講倫理道德不會死。假如人食不果腹,人之將死,去討論他靈魂是否高尚對他又有何意義。溫飽和道德一定是遞進關係,而不是並列關係。
4樓:
溫飽是最基本的衣食需求,進一步將溫飽明確為最低生命線,也就是生存。
通過對道德自身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兩個方面進一步對必要性進行論證:溫飽是道德的基礎,連生存都無法確認自然不能談道德。
溫飽是道德的必要條件的資料和問題,要原創的
5樓:灬三月沐風
一個人想要有道德就得有生命吧,溫飽是生命生存下去的基礎,只有有了生命才能有機會擁有道德。自己亂想的,能不能幫到你我也不知道。。。
溫飽是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辯詞
溫飽是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辯論賽)我是正方 50
6樓:夢彼岸花哭泣
我覺得是。有個辯論賽的題目怎麼這麼奇怪呀?溫飽跟道德有什麼關係?
首先溫飽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說,人能夠剛好勉強的活下來的生活物資,所以道德是建立在人生存下來的行為規範。不然人都活不下來,拿什麼做?
7樓:匿名使用者
參考溫飽是不是廉恥的必要條件
溫飽是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辯論稿
8樓:天魔帝王
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不能答的問題是不存在的,如果他們當時沒能答出來,只是說明他們的準備不足。你可以通過設計一些連環的問題來問他,想一個問題問死別人是很難做到的。
你可以用一些例子來進行設計問題,譬如說:古代例子中,嗟來之食的例子,還有孔子朱自清等等的,魯哀公六年,孔子和他的眾學生「在陳絕糧」,困境之下,孔子是否就不談道德了呢?不!
孔子對子路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其實,在中國歷史數千年的流變過程中,從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到北海牧羊的蘇武,從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到拒斥嗟來之食的朱自清。
問:請問對方辯友,我方今天所要論證的是不是沒有溫飽就不能談道德。
問:那麼你認為孔子是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如果對方說是,那些他已經陷入了你的陷阱了,舉上述的例子說明)不過還要考慮到對方亂答,不直接回答你的問題的時候,你要怎麼辦,如果他不照你想的回答,你就說,看來對方是想回避我的問題,好,既然對方答不出,我就問下一個問題。
問:再問朱自清的,或者問其他的,好好想想,再找一些例子。
辯論打的就是準備,誰的準備更加充足,誰的贏面就更大
9樓:涗沫
我認為是,原始社會的生活可以完全證明這一點,道德都是人類在基本溫飽滿足的條件綁架在人類自己身上的一種標準。但人類已進入文明社會,進化的人類能夠很好的自我控制,所以即使在溫飽不能解決的條件下,道德也會啟約束作用。說白了道德始終和社會環境有關,而社會環境又是人類營造的....
(原創)**經典之一:溫飽是否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10樓:☆異鳴
第二階段:吳俊仲:我請問對方一個問題,又飢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塊麵包,你會用道德懲罰他嗎?
季翔:難道法律中就沒有道德觀念嗎?(掌聲) 孫學軍:
對方三辯提出的問題從邏輯看,好像是說越窮道德就越好,有這個可能。但我認為這是一種虛偽的表現:讓窮人去窮吧,可是我可以說你好。
這樣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幫助他解決溫飽了。這是一個很方便的虛偽做法。(掌聲) 嚴嘉: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歐陽修、笛卡爾和范仲淹,哪一個不是在貧困中培養起他們的高尚的道德呢?(掌聲) 事實上在這個回合,正方總算是打出了自己的套路,從「生存」的定義,進攻很有力度,這也迫使季翔出現了漏洞,如果此時正方連續進攻呢:
在生存都不能保證面前,連法律都難以遵守,何況談道德?但是,正方的其他選手卻並沒有對此進行呼應,他們的發言反而是跑了題,這本來是正方的亮點,也是很好的機會,可惜沒抓住,為什麼呢?想起此前正方在陳詞階段暴漏出的內部不統一,這就不足為奇了。
檢視原帖》
11樓:卑曉慧
反二季翔:謝謝主席,各位好!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是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嗎?
我再次提醒對方辯友,你們今天所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不管這種道德是保證溫飽的道德還是保證不了溫飽的道德。既然對方還沒有從邏輯上理解我方觀點,我就進一步從理論上進行闡述。
第一,道德是隨著人類的誕生而出現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際關係,就有了道德規範。所以,不管人類處在哪一個階段上,談道德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應該的。
《禮記·禮運篇》中記載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正是中國遠古時代道德狀況的生動寫照。而《聖經·舊約》里亞當和夏娃偷食禁果和原罪的傳說,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嗎?有關貧困中人們談道德的文化學和人類學的證據在大英博物館裡是汗牛充棟的。
想必對方對此也瞭如指掌吧。 第二,從本質上看,道德是一個社會歷史範疇。儘管在溫飽的情況下可能給談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這絕不是必要條件。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文化背景下人們都在談道德。達爾文在其環球旅行中發現,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餓死了,也不會獨吞發現的一條小魚,而是要與族人分享。他們有溫飽嗎?
沒有。他們談道德嗎?當然談。
正如我們不能超出自己的**一樣,人類也不能超出乃至擺脫道德。人類談道德,在貧困時有貧困的談法,在溫飽時有溫飽的路數。談道德,既可以坐而論道,也可以言傳身教,甚至特立獨行。
千萬不可一葉障百,不見泰山。 第三,從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用以協調人際關係,達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洎今,目的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像對方所堅持的那樣,在溫飽之前都不能談道德,都不去談道德,而是用牙齒和爪子橫決天下的話,那麼人類恐怕早就銷聲匿跡於洪荒蠻陌之中了,又何來我們今天在這裡辯論什麼道德問題呢? 最後,奉勸對方辯友,不要對大量事實聽而不聞,也不要對人類的歷史視而不見。請對方舉出例項,哪怕一個:
人類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一點道德都不談呢?謝謝。(掌聲) 反方二辯堅持了對「溫飽是貧困」概念的呼應,在此基礎上繼續闡述了在貧困基礎上的「有理性的人」的產生原理。
其次,他比對方的二辯做得更好,他繼續堅持了「溫飽」「談道德」二者並存的關係前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二者不是相互決定的關係,提出了理性人與談道德的關係。再次,反方在這裡特別設定了一道防線:提出了一個價值論「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絕不是為了吃飯」,這個防線顯然也針對「溫飽的生存定義」做了一定策略的迴避。
最後,他對一辯的進攻進行了配合,繼續從「沒有溫飽絕對不能談道德」的方向繼續進行了攻擊,這次攻擊更加具體:什麼情況下一點到都不能談道德?而且這次的問題與此前的「活著絕不是為了吃飯」形成了呼應。
反方的進攻固然銜接了起來,但是正方也並非無法可應,此時他們可以堅持自己的框架到底:命都沒了的情況下,拿什麼談道德。但是,正方似乎在這裡陷入了新的混亂。
檢視原帖》
12樓:池若煒
如果說,一辯雙方旗鼓相當,到了二辯這個環節,正方的體系上已經出現了裂痕。那麼雙方三辯陳詞又會怎樣呢?正三吳俊仲:
各位好!關於今天的辯題,我方的定義跟對方的定義不一樣。但是對方沒有針對我方的定義作出答覆,只一廂情願地在對方的定義上加強發揮而已。
我們比較一下雙方的定義又有什麼不同。 首先對溫飽,我們提出的溫飽是相對溫飽的概念,所講的飢寒只是指社會一般人、中產階級的人的飢寒的定義,並不是對方講的那個飢寒。所以我們並沒有承認對方的定義。
如果照這個定義來講,飢寒是什麼樣的呢?根據生物學的研究,長期飢寒,熱量不足以維持生命,就會發生突變,甚至死亡。對方舉出新加坡的例子。
新加坡在發展的時候,是飢寒的嗎?大家都沒有飯吃嗎? 其次,談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實踐的規範。
大家都不能夠實踐的規範,不叫做道德。對方只舉出聖人英雄的例子。正因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都讚揚他,這是一種超道德的行為,這不是道德。
(掌聲)譬如說,一個醫生冒著生命的危險,到瘟疫橫行的地區去行醫,大家讚美他。但是另外一個醫生不去,大家會用道德譴責他嗎?不會。
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對方定義錯誤。(笑)如果那是道德的話,大家不要在這裡辯論,不要在這裡聽辯論,大家去索馬利亞亞。(笑)關於道德的起源,第一,先有社會,在資源制度悉有的情形下才會產生道德。
如果十個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塊麵包,那可能產生道德嗎?大家搶都來不及。 道德是這樣產生的,必須資源、制度悉有。
資源要有,而且你分配後要達到溫飽,才能產生道德,分配後不能達到溫飽,也不會產生道德,這是人類學的研究。從道德跟溫飽的邏輯關係看,人的溫飽需求是與生俱來的,但是道德的產生是人類形成社會之後才產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維持社會的和諧,所以在人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會,才能談道德,才能談道德和諧。
所以談道德必須以溫飽為前提。在我方的定義來看,我們談道德不能脫離溫飽。如果在衣食充足的情景之下,在路上看中學生募款,我可以捐出身上的零錢給他,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錢、我的全部收入給他。
因為考慮我的收入,我做得到的就是這些。如果再考慮一個飢寒的情形,一個小孩子衣衫襤褸,吃不飽,偷了我一塊麵包,我會用道德譴責他嗎?不會。
所以我方說:人的生存和溫飽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會的需要去剝奪他就那麼一點點生存和溫飽。
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會逼人。假如我們現在十個人投票,贊成說將對方的第三辯的財富充公,來滿足大家的需要。(笑)這是公認的,這樣是對的嗎?
(鈴響)謝謝。正方三辯一開始似乎就有些迷糊了:他提出了一個「社會中一般人和中產階級的飢寒」,這個概念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儘管他在隨後重申了「生存」的定義,這裡卻表現出他對整體理論框架理解的偏差,像「溫飽」這種關鍵概念居然出現了自己的想當然的解釋。
隨後他針對仁人志士的問題提出了超道德的概念,這與此前一辯的對同類問題的定性也產生了矛盾。再者,他提出了「溫飽是人全部的需求」,這一點與整體立論中「基本需求」也形成了矛盾。我們只能說,正方三辯的種種表現,使正方的整個體系陷入了崩盤的危險,整體體系一旦崩盤在隨後的自由辯論中也很容易陷入混亂。
檢視原帖》
我是正方中國道德沒有缺失該怎麼說
創作者 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 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 程朱學派 楊時 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要怎麼學呀是政治的意思嗎課本的東西要背嗎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本書,先看幾遍目錄,瞭解整本書的大致結構和分類,再把書泛讀幾遍,不要去記憶。最後再去記憶一些知識點。記憶的時候要理解的去記憶,而不要機械的去記憶。 水湛深檬 你是大學的新生吧?這個怎麼說呢,有需要背的東西,其實主要還是為了考試,只是不知道你們考試方式是怎樣的。總之,記點東西是...
為什麼道德講堂的經典是《道德經》
俞根強 需要注意一些 約定 1 道德經 必須有這個 經 字的,是指老子的著作 2 道德,沒有這個 經 字的,是指儒家的倫理規範。問 按我想來 論語 孟子 大學 中庸 什麼的儒家經典才應該是現代漢語裡面說的道德的 答 要看哪一家的內容,是道家 還是儒家的 現在講的 論理道德 與古代的 道 與 德 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