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青蘋果大娛樂家
雖然說人數只有區區十萬,但是仔細分析的話你就會發現內在問題。
首先,夷陵之戰的規模其實非常大了。
對比官渡之戰,曹操方面兵力才一萬多人(《三國志 武帝紀》「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當然這個可能有誇耀曹操武功的嫌疑,不過由此可見曹操兵力確實不多。
對比赤壁之戰,赤壁東吳方面三萬人(《三國志·周瑜傳》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加上劉備方面約兩萬人(《三國志·諸葛亮傳》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總共五萬人左右。
夷陵之戰東吳方面兵力就達到了六萬人(《吳書·陸遜傳》:「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另外,還有步騭「將交州義士萬人出長沙」),劉備方面也有五萬人左,這個說法見於孫權給曹丕的信件,所以規模來講,夷陵之戰的規模在三國時期絕對是大戰了。
更重要的是,夷陵之戰和之前發生的赤壁之戰,官渡之戰,都有改變整體形勢的意義。官渡之戰後,曹操徹底改變了袁紹集團處於攻勢的局面,為曹操徹底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赤壁之戰大大延遲了曹魏統一全國的程序;而夷陵之戰則將三國的基本疆域確定下來,在司馬昭滅蜀之前,基本沒有大的變動。
最後,按照田餘慶先生的說法,在夷陵之戰中,蜀漢元氣大傷,因為遭到了全軍覆沒的打擊,人力物力財力都損失殆盡,夷陵之戰也充分證明了跨有荊益的不可實現,這也直接導致了蜀漢之後的北伐線路選擇,只能是出秦川一路。這對於以光復漢室為目標的蜀漢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2樓:今天也愛娛樂
因為夷陵之戰的意義和影響極為深遠。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夷陵之戰後,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了重創,元氣大傷。也正因為此戰,東吳與曹魏兩國的實力都受到了影響,這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了基礎。
同時,夷陵之戰是蜀漢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因為在夷陵之戰前,蜀漢整體是乙個向上的趨勢,甚至有望同曹魏爭奪天下。可在夷陵之戰後,儘管有諸葛亮北伐,但蜀漢的滅亡幾乎無可避免了。
夷陵之戰後,魏、蜀、吳的疆域格局就相對穩定了,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
3樓:借古明今之史實評說
改變了三國的歷史走向。
夷陵之戰前,蜀國就算丟失了荊州,國力也還算鼎盛;夷陵之戰後,蜀國國力由盛轉衰,從而改變了三國的歷史走向。
4樓:悠悠說百態
因為這是蜀漢衰敗的最重要的轉折點,此戰之後蜀漢基本上就已經難以和其他兩個國家相提並論了,所以是三大戰役之一。
5樓:花花就是我
可能是因為這場戰爭還是非常經典的,而且也是以少勝多的戰爭。
夷陵之戰是三大戰役中的最後一場,夷陵之戰發生的背景是什麼呢?
6樓:細細
夷陵之戰的背景也是在三國發生的,三國真的是發生了非常多的戰爭。
7樓:帳號已登出
夷陵之戰的歷史背景是關羽在鎮守荊州之時在對樊城發起的戰爭中一戰天下驚而威震天下,這時候,曹魏和東吳不願蜀漢就此得勢,從而聯手。東吳更是設計關羽使得關羽失荊州,更是在途中將關羽擊殺,而後,東吳還用關羽的人頭與曹魏交好,獻給了曹操。」
8樓:網友
當地劉備取下漢中,關羽大敗於禁龐統,使得孫權感覺到威脅,於是聯合曹操,擊敗了關羽,奪取荊州。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就發動了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對當時有什麼影響呢?你有哪些瞭解?
9樓:巨集盛巨集盛
給當時產生了比較大的破壞,造成了兩個國家的和平問題,也影響了兩個國家的發展,影響了兩個國家的和平。我的瞭解就是,夷陵之戰是蜀漢和東吳的一場戰爭,最終東吳獲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給蜀漢帶來了比較大的傷害,影響了蜀漢的發展。
10樓:番茄味雞腿堡
三國時期的乙個大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是蜀漢與東吳之間的戰爭,最終東吳取得了勝利,這場戰爭給當時的蜀國,帶來了很大的打擊,被後面國家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夷陵之戰的雙方兵力分別是多少?
11樓:小小魚魚愛旅遊
夷陵之戰雙方兵力是劉備三萬人,孫權五萬人。
西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
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舉雀前萬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正清開赴前線,抵禦蜀軍。
夷陵之戰的影響: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歲宴亂,並讓國力提公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誰打敗了
夷陵之戰劉備戰敗的原因到底在 劉備的一系列錯誤導致了夷陵之戰的災難性失敗。首先,為了佔南蠻軍隊的便宜,劉備把主力部隊困在堅固的城池下,浪費了士兵的體力,無法前進。其次,劉備在築城的情況下,沒有發揮水軍的靈活策略,只是用它來阻止魯迅的軍隊渡河,而不是向東南方向推進,這就失去了戰略價值。最後,劉備把船靠...
夷陵之戰中的決戰地,陸遜為何會選在「夷陵」?
大家知道,從秭歸到夷陵這一段,走水路要越過狹窄湍急的西陵峽,走陸路那滿是高山險隘,這段路有多難走,從宜昌去過秭歸的人應該很清楚。在當時的背景下,秭歸作為東吳西線的前哨,按理說,陸遜應該在這個地方防守劉備。但問題是,秭歸距離江陵太遠,路益州太近,而且全是山地,無論陸路 水路,東吳想派兵到這裡,都是非常...
如果諸葛亮參與了夷陵之戰,劉備還會輸掉這場戰役嗎?
三國時代,令人讚歎的是,當時在謀士的帳篷中,除了決勝千里之外,還有官渡戰,例如赤壁戰 夷陵戰,每場戰爭都有相應的維納,還有一場戰爭,三國時代的既定局面更加穩定,每個國家都會有相應的戰鬥,每個國家都實現過自己的戰爭,也有破壞自己的戰爭。今天我們來看看劉備的夷陵戰爭。這場戰爭,劉備慘敗,史料中進一步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