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請問出自何處?什麼意思

時間 2021-10-15 00:00:49

1樓:可愛的康康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於《論語·雍也》。 意思是仁者自己想立身進達,以恕推己及人,知道別人也和自己一樣,所以先幫助別人立身進達。

出自論語·雍也篇,是《論語》中的一個章節,共包括30章,該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一些主張。

全詩(節選)如下: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文如下:

子貢問孔子:「如果有人非常地博有,騰達,並且能夠賙濟眾人,救濟民眾。這個人怎麼樣?

可以稱為仁嗎?」孔子說:「豈止是仁,必須可以是聖啊!

堯舜二帝也因為不能做到博施濟眾而感到愧對於民呀!

可以稱之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只有從自己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樂於助人,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2樓:張小馬

出自《論語·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儒家之「忠、恕」思想

《論語》記載:「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孔子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

也己.」(《論語·雍也》)

由此看來,如何實行仁,在於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己之所欲.亦施於人」,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稱之為「忠」,

即「盡己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

的方法).

後來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無:ocr)矩之道」.就是說,這種道是以本人自身為尺度,來調節本人的行為.公元前

三、二世紀儒家有一部論

文集名叫《禮記》,其中有一篇《大學》,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

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系矩之道.」《禮記》另有一篇《中庸》,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其中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

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

《中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論在哪個方面,決定行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東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時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這就包括了義的性質.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開端和終結.《論

語》有一章說:「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個人在自己心裡都有行為的「系矩」,隨時可以用它.實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簡單,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3樓:313傾國傾城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於《論語·雍也》。

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一一(《論語·雍也》)

譯文: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

如果能夠「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4樓:浮生若夢夏小夏

原文出自於《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此句意指: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註釋1、立:站立。《莊子·養生主》:「提刀而~。」

2、豎立。《荀子·君道》:「猶~枉木而求其景之之也。」

3、設立,建立。《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而道生。」 《商君書·更法》:」各當時而~法。「

4、存在,生存。 《荀子·富國》:」百里之國足以獨~矣。「

5、登上帝王或諸侯的位置。《左轉·隱公元年》:」愛共叔段,欲~之。「 《史記·秦本紀》:」莊襄王卒,子政~,是為秦始皇。「

6、登上某一地位。《漢書·高帝紀上》:」高祖乃~為沛公。「

7、立刻,馬上。《史記·項羽本紀》:」~誅殺曹無傷。「(此解釋參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什麼意思

5樓:姬覓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思是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於《論語·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體體現。一個仁愛的人,是一個以「博施濟眾」為己任的人,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實力。如果自己沒有站穩,又談何把別人扶起來。

6樓:巨葦然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雍也》)[1]1譯文立:1、站立。《莊子·養生主》:

「提刀而~。」2、豎立。《荀子·君道》:

「猶~枉木而求其景之之也。」

3、設立,建立。《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而道生。」

《商君書·更法》:」各當時而~法。「

4、存在,生存。

《荀子·富國》:」百里之國足以獨~矣。「5、登上帝王或諸侯的位置。《左轉·隱公元年》:」愛共叔段,欲~之。「

《史記·秦本紀》:」莊襄王卒,子政~,是為秦始皇。「

6、登上某一地位。《漢書·高帝紀上》:」高祖乃~為沛公。「

7、立刻,馬上。《史記·項羽本紀》:」~誅殺曹無傷。

「(此解釋參考《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如果能夠「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併為恕下過這樣的定義:「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衛靈公》)。這是孔子在回答子貢的一個提問時說的。子貢的問題是:

「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句話?)孔子在《論語·雍也》篇中還說過: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為人處世準則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句是從「欲」的角度來講,後句是從「不欲」的角度來講,這兩個方面不存在感**彩的問題,更不存在對立,有機不可分地統一在一起,完整組成了儒家的一條道德準則。關於「忠」,則和曾子說過的「為人謀而不忠乎」有關。

這裡的「忠」是指盡己之力為人謀事,忠於職守。據此,宋代朱熹在四書集註中提出:「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後世儒家對忠恕的解釋不盡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之意。以後「忠恕」二字逐漸被連在一起作為一個特定的概念使用,不再分開。上述兩句話: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作為「忠恕」一詞的具體內涵或解釋。兩千多年來,「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並且至今對於人際關係的正確處理仍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7樓:勤全廖盼易

出自《論語·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儒家之「忠、恕」思想

《論語》記載:「仲弓問仁。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孔子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論語·雍也》)

由此看來,如何實行仁,在於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己之所欲。亦施於人」,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稱之為「忠」,即「盡己為人」。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後來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無:ocr)矩之道」。就是說,這種道是以本人自身為尺度,來調節本人的行為。公元前

三、二世紀儒家有一部**集名叫《禮記》,其中有一篇《大學》,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

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

此之謂系矩之道。」《禮記》另有一篇《中庸》,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其中說:「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所求乎子,以事父。

……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大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

不論在哪個方面,決定行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東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時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這就包括了義的性質。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開端和終結。

《論語》有一章說:「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

『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每個人在自己心裡都有行為的「系矩」,隨時可以用它。實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簡單,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什麼意思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譯文 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 仁 的重要原則.如果能夠 推己及人 也就做到了 仁 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即忠恕,忠恕要求...

誰能告訴我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思啊

自己都不願去做的事情,憑什麼要別人去做呢?自己不願意去做,就不要讓別人去做吧。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願做的事不要讓別人做 親情無怨嘆,怨嘆無親情 深水流去慢,貴人言語遲 欲達己先達人,欲利己先利人。孔子又說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這八個字的修養,要做到很...

子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 翻譯

物方 意思是 一個心懷仁心的人,一定是首先自己要站得穩,然後看到別人摔倒也願意扶的人。首先自己要足夠地騰達,而且也願意博施濟眾。能夠先做好自己,然後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出自 論語 雍也 原文 子貢曰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