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製做陶器

時間 2021-09-11 22:24:00

1樓:格央木犀

製作陶器的過程

製作一件陶器之前,最基礎的工作是選擇適合的黏土。黏土是製陶的原料,而它又分為陶土和瓷土。瓷土含鉛量較少,沒有很多雜質,氧化鋁含量較高,熔點也較高,而陶土卻有可能含一些微量的金屬或其它草類,所以陶土成形需要的溫度低,瓷土成形需要的溫度較高。

接下來就是動手做了。首先把你要的形狀(在此我們製作一個變形的花瓶)在腦袋裡構思好,再來要依靠拉胚機把溼泥拉成圓柱體,然後隨著拉胚機的旋轉,把圓柱體向你構思的形狀靠近。

根據瓶形制作底部造型,等到陶土半乾的時候,再沾上水將瓶形和底部粘合,就是很簡單的器皿了。

接著把泥漿倒入器形,讓泥漿在接近底部的部分進行凝結,時間根據溫度、泥漿濃度、自我需要等因素自由控制,到了一定的厚度,把裡面的泥水到出,直到沒有水為止,等泥漿半乾後仔細的修整器形,直到自己滿意。

再拿去窯裡燒兩、三個小時,就可以了。

2樓:殷奕錢梓童

呵呵,你在開玩笑啦!

製作陶器需要用粘土,反覆拍打使裡面幾乎不留空氣(為的是使燒窯時不出現裂痕)後,拉丕成形,再送入窯內,經過一千度以上的高溫燒煉,冷卻後上釉製成。

你能找到一千度以上高溫的窯嗎?

陶器製作過程

3樓:我家有無花果

1、選擇適合的黏土

製作一件陶器之前,最基礎的工作是選擇適合的黏土。黏土是製陶的原料,而它又分為陶土和瓷土。瓷土含鉛量較少,沒有很多雜質,氧化鋁含量較高,熔點也較高,而陶土卻有可能含一些微量的金屬或其它草類,所以陶土成形需要的溫度低,瓷土成形需要的溫度較高。

2、構思

把要的形狀(在此我們製作一個變形的花瓶)在腦袋裡構思好,再來要依靠拉胚機把溼泥拉成圓柱體,然後隨著拉胚機的旋轉,把圓柱體向構思的形狀靠近。

3、凝結

根據瓶形制作底部造型,等到陶土半乾的時候,再沾上水將瓶形和底部粘合,就是很簡單的器皿了。著把泥漿倒入器形,讓泥漿在接近底部的部分進行凝結,時間根據溫度、泥漿濃度、自我需要等因素自由控制,到了一定的厚度,把裡面的泥水到出,直到沒有水為止。

4、燒窯

窯裡燒兩、三個小時,就可以了。

4樓:匿名使用者

製作陶器的過程

製作一件陶器之前,最基礎的工作是選擇適合的黏土。黏土是製陶的原料,而它又分為陶土和瓷土。瓷土含鉛量較少,沒有很多雜質,氧化鋁含量較高,熔點也較高,而陶土卻有可能含一些微量的金屬或其它草類,所以陶土成形需要的溫度低,瓷土成形需要的溫度較高。

接下來就是動手做了。首先把你要的形狀(在此我們製作一個變形的花瓶)在腦袋裡構思好,再來要依靠拉胚機把溼泥拉成圓柱體,然後隨著拉胚機的旋轉,把圓柱體向你構思的形狀靠近。

根據瓶形制作底部造型,等到陶土半乾的時候,再沾上水將瓶形和底部粘合,就是很簡單的器皿了。

接著把泥漿倒入器形,讓泥漿在接近底部的部分進行凝結,時間根據溫度、泥漿濃度、自我需要等因素自由控制,到了一定的厚度,把裡面的泥水到出,直到沒有水為止,等泥漿半乾後仔細的修整器形,直到自己滿意。

再拿去窯裡燒兩、三個小時,就可以了。

陶器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先民們往往選用沉積土、紅土、黑土或其他顆粒較細的黏土來製陶,道理也在這裡。

華夏部落實際的生活聚居點並不都是在黃河邊,製陶只能是就地取材,所取的黏土就不一定像黃河邊那樣具有較好的質量。人們在實踐中發展了對製陶黏土的淘洗工序,通過水的淘洗可以除去黏土中的粗大砂粒。

例如,在裴李崗文化的遺址中,就曾發現過製陶的淘洗池。

在淘洗過程中,部分粗大的顆粒由於水的浸潤作用而會碎裂,若淘洗後再在水中陳放一些時間,這種潤碎過程會進行得很徹底,從而使黏土的可塑性很到很大的提高。

由這一經驗人們開始體會到,黏土的可塑性與水分有關,與其溼潤程度有關。具有適宜的含水量是製陶泥料體現可塑性的必要條件。

先民掌握含水量的方法主要憑經驗,用手捏泥,既不粘手,又不開裂,並感到有一定的韌性,即合適了。從現代陶瓷工藝學的知識來看,可塑性只發生在某一最適宜的含水量範圍。

陳化過程的實質是黏土中一些固態成分在水的作用下,變成飽含結晶水的凝膠體,凝膠體的存在是可塑性的化學物質基礎。

總之,識別並選擇黏土,再用淘洗、陳化的方法來提高黏土的可塑性,是新石器時期先民在製陶技術中取得的重要科學成果。

有些易熔黏土在乾燥和燒成中常常發生開裂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先民起初運用在黏土中攙入植物的葉莖和稻殼的辦法。

不久人們就發現,在高溫的燒烤中,這些植物的葉莖、稻殼會燃燒而炭化,最後又形成了陶胎結構中的空洞,這就勢必影響陶器的使用質量。

因此,人們在燒製用做炊具的陶器時,往往在黏土中攙入少許細砂,加多加少根據黏土的性質和所要燒製的陶器的品種而定。

據分析,新石器時期的許多夾砂陶器,大都摻入一定量的砂粒於黏土中,從而提高了陶器的耐熱急變效能。這是新石器時期製陶術的又一項科技成果。

選擇好製陶原料,並將黏土加工成待用泥料,下一步製陶工序即是體現手巧和智慧的成型過程。

小型的器具可以靠手捏成型,但做較大的器具時,靠手捏不僅很難,要求十分規整就更難。為此,先民們發明了泥條圈築法。

泥條圈築法是將坯泥製成泥條,然後圈起來,把泥圈一層層疊上去,黏合後再將裡外抹平成型。另外還有泥條盤築法,即採用一根長泥條連續盤旋向上築造,然後裡外抹平成型。

這兩種方法實質上沒有什麼差異,它們沿用了很長時間,即使今天的手工製陶還常用這些方法。

在古代,製坯最初可能是放在木板、竹蓆或編織筐上,便於移動和操作。後來發現只要下面的墊板可以轉動,操作起來就更方便了,於是發明了慢輪。

慢輪是一種用腳或其他動力轉動的圓盤,泥料在轉動的圓盤上用泥條盤築法制成陶坯,稍幹後再在慢輪上整形、拍打。

有了慢輪,不僅陶坯的形狀可以圓正規矩得多,而且製作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慢輪的使用是陶瓷工藝史上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成就,它是後世陶瓷生產中轆轤車的鼻祖。

為了增加陶瓷的美觀,陶坯在燒成之前,人們常用鵝卵石或骨器之類對陶坯表面進行碾壓摩擦,使它顯得光滑。這樣做與拍打效果一樣,會促使陶質更加緻密,減少開裂。

這種表面碾光的陶器,最早見於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種技術在當時已很流行。

在釉陶出現以前,眾多陶器的表面都有紋飾,施加紋飾既美觀,又加固了陶坯。不同的紋飾往往體現了不同文化的特徵,也就是說紋飾不僅是藝術美的展現,也是人們信仰和精神的表露。

表面修飾的另一種方法是在陶器的內外表掛上一層陶衣。其方法是用顆粒較細的黏土製成泥漿,再將它施於半乾的陶器表面。

實際上,施加陶衣的方法在仰韶文化時開始流行,採用不同質地的泥漿可以獲得紅色、棕色、黑色甚至白色的陶衣。

陶衣不僅使陶器顯得光潔美觀,同時也便於施彩,大多數的彩陶都是表面有陶衣。也正是這種陶衣裝飾方法為後來釉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成型和晾乾的陶坯必須在一定溫度下燒烤後才能成為陶器。燒陶方法和火候的掌握是陶器生產的重要環節,製陶過程中的化學變化就是在這一階段完成的。

根據考古學和人類學的有關資料,最原始的燒陶方法還不是利用陶窯。我國專家曾經對雲南省西雙版納州一些少數民族居住地的製陶工藝進行考察,發現當地燒陶的方式有3種:平地露天堆燒;一次性泥質薄殼封燒;豎穴窯或橫穴窯燒陶。

平地露天堆燒,是先將陶坯置於鋪在地上的木柴之上,點火燒乾,趁坯體還熱,再在陶坯周圍架起木柴壘成堆狀,繼續燒烤。

這個過程約需兩個小時,最高溫度可達900度。燒完後,即將陶器挑出,趁熱用蟲膠塗抹口沿。

若做酒罈則通體內外都塗抹,以減少容器的滲漏。若用稻草或碎木片為燃料,則在燒烤過程中隨時新增稻草,以免陶坯外露。這種方法升溫快,燒成時間短,但是保溫不好,溫度不均衡,熱效率也較低,坯體難免時有生燒現象。

一次性泥質薄殼封燒,是先在地面上鋪上一層木柴作窯床,把預先烘乾的陶坯放置其上,四周和頂部圍堆上柴草,外面再用稠泥漿抹上一層,使柴草外面裹上一層約1釐米厚的泥皮,形成「泥質薄殼窯」。點火後,用棍子在窯頂戳幾個洞,以便出煙之需。

這種燒陶方法相對於平地堆燒,顯然保溫較好,可以通過調整窯頂的出煙孔,甚至可以將貼近地面的窯皮掀起,以調節窯內溫度,燒成溫度為800度至900度,消耗燃料明顯減少。

豎穴窯或橫穴窯燒陶大多是選擇一坡地挖成簡單的窯,窯室在上,火膛在下,中間通過火道和火眼將它們相連,陶坯放在用泥柱撐起的窯箅上。火膛點火燃燒所產生的火焰,通過火道、火眼進入窯室,燒烤陶坯。

由上述資料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遠古時代的燒陶技術從無窯燒陶到有窯燒陶的演進歷程,表明當時的陶器燒製技術尚處於化工製陶的初級階段。

古人制作陶器

6樓:匿名使用者

揉泥。揉泥是陶藝創作中首先要掌握的技巧或者是訓練的方法,是成型創作的第一道工序。揉泥,目的在於排空泥料中的氣泡,使得泥料進一步緊緻。

缺少這一道工序,則容易出現坯體中含有氣泡,坯體乾燥燒製時容易破裂變形。

做坯。做坯又叫拉坯,在泥揉妥後,即可開始做坯。依據最終的器型作出大致相應的坯體,以供後期印坯時使用。

印坯。做好的粗坯,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自然陰乾(必須在一定的溼度和溫度條件下自然陰乾,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體,必須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則可能產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進入印坯工序。

印坯,是為了使手工成形的圓器在燒製後達到整齊劃一。待手工拉坯的坯體自然陰乾後,將半乾的坯體置於土製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體周正勻結。

利坯。利坯是將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進一步光整圓潤。

蕩裡釉。

圓器製作,若是器內沒有裝飾的,則需要先上裡釉。器物外面的釉則是後期第二次的浸釉。釉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等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噴、吹、浸、澆、蕩等方法。

畫坯。指用青花色料在坯上畫紋飾。凡屬青花瓷器,不論圓器琢器和大件小件,都須經過畫坯這道工序。

混水。青花之美,不僅僅在精細的畫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優美細膩的層次,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混水這一道工藝。

施外釉。

繪製完成的瓷坯,需要進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時,杯子的底足還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師傅對坯體、釉料以及瓷器的預期有全面的瞭解和把握。

瓷坯浸在釉水裡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到瓷器燒成後的品相。

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後,在釉面自然乾燥後,就可以進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於我們製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時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須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這需要很強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施底釉。

請教 怎樣製做蜜汁藕片

菜品 桂花蜜汁藕片 工藝 熟煎 口味 甜味 類別 甜品 點心 主料 蓮藕 1000克 輔料 糯米 250克 小麥麵粉 50克 調料 白砂糖 100克 蜂蜜 50克 豬油 煉製 15克 糖桂花 5克 各適量。製作工藝 1.糯米洗淨,置籮內曝晒至燥 2.老藕洗淨,一端切去蒂頭,倒置瀝乾水分 3.將糯米灌...

阿膠糕怎樣做,怎樣在家制做阿膠糕?

黃學長 材料 阿膠250g 紅棗150g 枸杞50g 核桃100g 桂圓肉20g 黑芝麻150g 黃酒500g 冰糖粉125g。做法 1 阿膠用黃酒浸泡3天左右,其實泡了三天,還是有少許沒融化的,不過沒關係,可以熬融化的哦。2 融化後的阿膠記得要密封好,不然黃酒就揮發掉了,記得每天要攪拌3 4次,怕...

怎樣自制阿膠糕,怎樣在家制做阿膠糕?

職場云云老師 阿膠,口感最好的吃法當屬阿膠糕了,配以黑芝麻核桃紅棗枸杞冰糖等的熬製成塊,純香淡甜可口的,營養更豐富。尤其自己做的,怪味一點沒有,很香很好吃,有時會忍不住的多吃一片。阿膠是國寶級別的補品,祕密工藝配方製造,極具補氣養血的功效,自古就被女人青睞。氣血足容顏才紅潤,這點並不是幾大千一套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