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t深深海底行
樓主您好!
末學淺見:諸佛出世極其稀有難得,如優缽羅花,短暫顯現之後,長久無佛出世,這本來就是諸佛在五濁惡世出世的「慣例」「規矩」。過去曾經幾十劫也無一佛出世。
就是因為當時的眾生根器太劣,非是法器,不堪承受諸佛教化。就算目前,也是世俗化的「佛法」更容易攝取眾生:比如求保佑、求升官、求心情平靜、求心靈的安放處等等;就是不求解脫生死或者圓成佛道。
因此,如是眾生,只堪承受淺法、不料義法。這樣的法,也不必諸佛世尊傳授,只需初學菩薩即可。
我們現在的賢劫,先後有一千佛出世。已經是很難得的事了。
其次,如樓主所說,唯恐眾生生易見想、輕慢想、諸佛不可能頻繁出世。又因眾生因緣未足,尚未具備諸佛出世的條件,就算有佛出世,在也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乃至不會有太多菩薩會在因緣未足的世界弘揚這尊佛留下的法(弘揚的效果也回很差,因為很可能誹謗者極多,而信受者極少。
更何況還需解、行、證。
如上種種,猶如莊稼未熟而收割,猶如水果未熟而採摘。世間農夫尚且不為,何況諸佛大智慧。
南無常住十方佛
2樓:
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眾生應以佛身得度,佛就示現佛身。眾生應以其他身得度,釋迦牟尼佛就現其他身,地藏經中講的很清楚。
因為眾生根器不同,因緣不一,佛菩薩才現種種身形度化。能讓自己覺悟的一切人、物和事皆是佛菩薩的示現。釋迦佛滅度到彌勒佛出世這段時間,人間沒有得見佛身的機緣,因此就沒有佛示現在人間。
南無阿彌陀佛
3樓:渡海之舟
下面所答也只是本人個人的一點認識,供商榷。
一、法有法運。彌勒佛什麼時候來世間,不是他說了算。法運到了,他會應運而生。法運不到,來了沒人請他說法,沒用。現在即使釋迦牟尼佛再生,也改不了現狀,人們的業力因緣使然。
二、佛菩薩可分無量無邊身,都是眾生有感,佛菩薩才有應。眾生無緣,佛菩薩怎麼來?
三、煩勞地藏菩薩教化眾生,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付囑,更重要的是地藏菩薩的願力使然。其實,即使彌勒佛降生了,地藏菩薩也是要教化眾生以免受地獄這苦的。因為地獄沒空,工作需要啊,呵呵。
4樓:煩惱即菩提
其實有很多菩薩在世,只是不願承認罷了。
至於為什麼,恐怕你講出了理由。
5樓:匿名使用者
常住世間,只是凡夫不認識到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佛有他的功利,他希望他的夢想能實現。
7樓:坦蕩天地行
有緣定可明瞭,機緣就在身邊.
8樓:匿名使用者
在身邊 你沒有發現的眼睛而已
9樓:匿名使用者
深奧,我不懂,學知識來的
既然佛法無邊,佛為什麼不懲罰世間的惡人?
10樓:謹傑
答: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還不明白什麼是佛。佛
是大徹大悟的覺者,在他眼裡沒專有善和惡,是和非屬。有善惡、是非的是凡夫。佛是恆順眾生,不會做出違背道的事。
俗話說:「自作孽,不可活」。一切隨緣由規律來懲罰,佛不會強勉他人去改變什麼。
佛雖有極大的神通和場能,但是,佛卻更知按規律辦事。佛有三不能:眾生定業,佛轉不了;無善根者,佛度不了;信願行不具備者,佛接不了。
佛所做的一切都是隨緣,如果有意懲治惡人,一是動了善惡的分別之心。二是動念。三是有為。
四是攀緣強為。這些都是背離真我本性的。因此,在佛眼裡已無善惡,沒有惡人,又何談懲罰惡人呢?
只有魔才總想控制別人,總想讓別人順服自己,你不順服他,他便會施展魔法來控制你。因此,如果你還有想控制人、財、物的心,既是魔心。佛是恆順眾生,但又如如不動的。
為什麼佛菩薩教化眾生只是勸告而已
11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方法並不固定。只是給我們看到的那些大都是勸告,而勸告的本身裡邊包含很多東西,例如機緣還未成熟,需要他在多吃虧之後才能因為這次的機緣慢慢成熟。
菩薩們給眾生種下回頭的種子已經足夠了。
什麼人可以看見佛菩薩,什麼人可以看見菩薩 為什麼有的人會見到佛菩薩相
無量光無量壽 諸佛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諸佛菩薩為眾生福祉無私奉獻一切,包括生命。有智福報眾生,自然人人得見。而心地闇昧,即便是自己身邊諸佛菩薩默默無聞無私為我們奉獻,自己心地驕慢自然不經意間錯過,視而不見。什麼人可以看見菩薩 為什麼有的人會見到佛菩薩相 8萬4千法門 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想佛菩薩,佛菩...
昨晚夢見佛和菩薩,昨晚夢見佛和菩薩
周公解夢 之 佛道僧尼鬼神篇 夢諸佛菩薩大吉利 為考試的過關斬將,如此的競爭較量感到不安,希望好運能夠降臨在身邊!祝你好運!昨天晚上做夢,我夢見菩薩和佛了,請高人幫我解夢!後面的 顯示看見有個想菩薩的東西后來就是有菩薩的想了,以後想照相,可是不行,就在往水中看成佛了!是在很難看的明白 是什麼意思?關...
羅漢,菩薩和佛之間有什麼差別,佛,菩薩,羅漢怎麼區別
晚詞i桑桑 佛與菩薩有什麼區別呢? 莫文靈雲南 淨空法師講述 佛教的學位制度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是什麼?佛在許多的經論中,常常講到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梵文音譯,尊重所以不翻 這是佛教教學的總目標,翻成中文是 無上正等正覺 可以將它分為三個階段說明 第一 是 正覺 第二 是 正等正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