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森海和你
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潔自奉、積極用世,乃至寧死不折、以身殉國;一是漁父的不問是非、明哲保身,渾水摸魚,乃至消極避世、隨遇而安。
《漁父》出自《楚辭》。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後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擴充套件資料
《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散文。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採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於哲理性。
從文體的角度看,在楚辭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採用問答體,與後來的漢賦的寫法已比較接近。前人說漢賦“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在文體演變史上,《漁父》無疑是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的。
2樓:
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就歇了出了一種樂觀的處世。方法和一種就是很消極的處事方法。
分析屈原和漁夫的形象,**她們不同的人生態度,你的人生態度��
3樓:匿名使用者
《楚辭·漁父》中塑造了兩個形象,一個是“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另一個是“不凝滯於物,與世推移”的漁父。
從漁父勸屈原的話“舉世皆濁何不汨其泥揚其波”,可以看出漁父推崇一種圓滑處世的態度,但是從他離去時所唱的《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可知,這種圓滑體現的是一種君子處世的人生態度,遇治則仕,遇亂則隱。但是這種態度未免過於圓滑,有隨波逐流之嫌。
至於屈原,其志氣高潔,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甘願以死明志的態度,雖然可貴可敬值得稱頌,可是未免過於剛強,過剛則易折。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處世應如銅錢,保持外圓內方處世態度,表面圓滑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與人交往也更要懂得變通,但是內在一定不可以隨波逐流,而要有著自己的堅持和原則。這才是處世的智慧。
希望滿意,望採納。
如何看待《楚辭 漁父》中屈原 漁父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
怎樣看待屈原和漁父的兩種人生觀,你更欣賞哪一個
4樓:歲月不寒
屈原屈原和漁父各自展現了兩種不同的處事態度: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潔白奉、積極用世,乃至寧死不折、以身殉國;一是漁父的不問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極避世、飄然自樂。
“道不同,不相為謀”,結果只好異途殊歸,各行其志。總體說來,作者的意圖和傾向是:以屈原為主,以漁父為副,以副託主,讚揚屈原的崇高精神,貶抑漁父的消極態度。
從作者的態度來看,讓漁父用“混世”反語來激勵屈原,從而造成更強烈的對比,這恰恰說明了作者對屈原的崇敬,對同流合汙者的憎惡,傾向十分鮮明。
作者沒有單—地鋪陳頌揚屈原的偉大人格,而是別具匠心地為他設定了一個對立面,讓漁夫與屈原分別代表兩種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觀,並讓他們在江畔相遇,對話,這就使文章內涵全部熔鑄在一個整體對比性構架之中。在這個構架中,至少包容著三個方面的對比關係:
一是兩條人生道路的對比。屈原堅持人世,漁父樂在出世。實質上一個足從社會著眼,目的在於濟世:—個是從個人出發,意圖在於全生。兩相比較,誰積極誰消極,不言自明。
二是兩種“入世”態度的比較。一個是明辨是非、高潔白奉,而且至死不渝;一個是是非不分、隨波逐流,乃至混水摸魚。兩相比較,孰高尚孰鄙陋亦是不言而喻。
三是兩種結果的對比。屈原積極用世,深思高舉,結果卻慘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萬分;漁父消極避世、釣魚汀濱,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枇高歌,欣然自樂。這兩種情景的對比、**,恐非意志特強者所難以自持:
然而屈原卻非但能夠持志不移,而且銳意於以身殉國,這樣,他那玉叮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叮焚而不可毀其節的崇高精神,就在層層對比中顯得更加璀璨奪目.
如何看待《楚辭 漁父》中屈原 漁父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
5樓:代家英雄
我覺得這個主要是看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漁父是自由的,一個人在當時那個年代裡面對於愛國這個詞,其實並沒有很突出,因為當時有很多的公子,可能是a國的,但是他們都會去b國,然後當大臣,所以說漁夫的觀念就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這種灑脫,但是趨炎不同,屈原把整個楚國的興亡都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他覺得他自己和楚國息息相關,這是他的愛國,他截高的品質說導致的他有這種思想。
6樓:匿名使用者
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格局不同,所思所想不同,人生觀,價值觀也就不同。
7樓:羋海霞
漁父的人生觀是隨遇而安,屈原的人生觀是不隨波逐流
8樓:屈寄琴介璇
不同的階級出身,不同的人生態度
屈原身居高位,心憂天下,看到君王政治上的混亂與無為,自己不願同流合汙,又不能袖手旁觀,於是選擇一死以洩憂憤
漁夫本為山野之人,無法考慮到屈原所想的責任,心境雖開闊卻也有市民的狹隘之處,但他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勇氣和灑脫,也是難能可貴的。
談一談《漁父》一文中屈原與漁父兩個形象各自所反映的人文內涵。 5
9樓:qq橋橋
漁父是先秦文學所塑造的極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道家人物意象。他通透人生,無拘無束,並且秉持美好信念。漁父既作為世外高人,又與下層百姓和光同塵,與另一個同類意象“樵夫”一起。
構成了中國民間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所謂“漁樵閒話”,甚至成為隱士話語敘述的代名詞。
屈原的形象則恰恰相反,他黑白分明,心懷天下,立志經國濟世。這種榮譽感與責任感是士大夫常常具有的品質。在中國,這種士大夫意識又與儒家精神合二為一。
文章中二人的對立,既是個人與天下的對立,又是隱士與士大夫的對立,亦是江湖與廟堂的對立。種種對立看似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取捨,端在個人的信念。
所以他倆之間的相遇,是兩種人生觀的觸碰,並不是針鋒相對的敵視,而是和而不同的對話。
一種是“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一種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漁父》說到底就是這兩句話的衝突。
細細究來,在沒有西方意義上的一神教的中國,這兩種人生觀都是必要的。我想,這裡就是你所說的“人文內涵”了吧。
有了屈原的個體理想和現實追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才能免於淪喪,這是民族尊嚴的寄託所在,也是個體尊嚴的表現。但是,如果過於執著,在理想與現實衝突的時候,個人往往陷於痛苦;而有了漁父的個體超脫與和光同塵,傳統中國的思想者才能免於擠向廟堂這一維繫生存的獨木橋,更在青山綠水間開拓出藝術的詩情畫意。這是一種柔性的自強,如水的品格。
但是一個民族如果全體出世超脫,那麼亦是這個民族淪亡之時。
所以,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很微妙地向讀者傳達一種寬容的意味。漁父轉身而去的不復與言,不僅僅是因為道不同不相與謀,同時也是對儒家與愛國者的理解與同情。屈原與漁父的這次相遇,固然不是互相理解的一次擁抱,但毋寧說是互相尊重的一次對話。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啦~o(∩_∩)o
10樓:方楚吟
屈原清白自持,漁父則和光同塵。
屈原是入世而有為的,漁父是在世以無為的。
屈原身處世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而懷瑾握瑜,與世俗抗爭。漁父則是無為以對世俗,任世道汙濁天下紛爭,我獨隱逸於世。
如果要以諸子百家論二人,那麼漁父自然是道家,屈原則偏儒家而略有法家之意。
11樓:清羽離塵
不屈的士大夫和隨波逐流的隱者
《楚辭.漁父》通過自設問答的形式表現內心矛盾,你認為與直抒胸臆相比,優點在**
12樓:春素小皙化妝品
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
《漁父》與《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於對黑暗政治的揭露,《漁父》則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兩篇都是以問答的方式表現的。漁父為一位避世隱身、釣魚江濱的隱士,他勸屈原與世俗同流,不必獨醒高舉。
擴充套件資料
《漁父》的寫作背景,按司馬遷本傳和東漢文學家王逸的說法,大約是在楚頃襄王執政時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擊,個人和楚國面臨著厄運的情況下,詩人心情憂憤苦悶,來到汨羅江畔,邊行邊吟而成的。
為楚人因懷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詩詞互相傳贈。這說明《漁父》在秦漢以前已經廣為流傳。
《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散文。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採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於哲理性。從文體的角度看,在楚辭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採用問答體,與後來的漢賦的寫法已比較接近。
屈原的《漁父》與莊子的《漁父》有哪些不同之處
13樓:你我悖道各蒼涼
漁父是個高人,屈原在《漁父》最後寫到,漁父勸導不成,大笑而去,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我覺得這充分體現了道家順其自然的思想,而屈原把他記載下來,也是充分了解了這種思想,所以,屈原和漁父,平時一定有更多的交流,是道友的關係。
屈原的詩歌,都說大氣磅礴,:沒有特殊的際遇,是寫不出來的,所以,他應該和老子一樣,都是合於道的,人們更多的注意到了他的文學價值,而忽略了從道的角度理解他的詩賦。
可能正是因為他追求道,所以才不屑於和宵小俗人勾心鬥角同流合汙。也是他被追權奪利的官僚排擠的原因吧?但大道應是通暢的,不應痛苦,所以他又說,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所以,屈原的內涵,太深厚了!
《社戲》一文中,迅哥兒是,《社戲》一文中,「迅哥兒」是魯迅本人嗎
萵苣姑娘 因為是 所以迅哥兒只是 裡塑造的一個人物,不是作者.應該是第一人稱吧 主人公 可能是 我 可能還有 六一公公和雙喜 迅 是魯迅的小名,所以在他的 裡也出現過 迅哥兒 一詞。社戲 一文中,迅哥兒 是魯迅本人嗎? 1 社戲 中的 我 是作者虛構的,但是是作者以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寫的。...
與朱元思書一文中
文中寫 鳶飛戾天者 和 經綸世務者 的目的,是通過寫熱衷於功名利祿的人和忙於政務的人的感受,從側面突出了山的雄奇與優美,含蓄地表明瞭自己的人生志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兩句話表現出作者對山水之美的讚歎,也流露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猶兮 有爭強好勝之心的...
《凡卡》一文中的所有的人物關係,凡卡一文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他們是什麼身份,是什麼關係
一共有9個人物 凡卡.凡卡的爺爺.老闆.老闆娘.日發略偉夫.菲吉卡.阿遼娜.艾果妸.凡卡是主人公,是鞋店的學徒.凡卡的爺爺是凡卡唯一的親人老闆和老闆娘是鞋店的主人 日發略偉夫是爺爺為他守夜的一個別墅的主人 阿遼娜.艾果妸是凡卡的朋友 菲吉卡是鄉村的一個牧場的主人 還有兩隻狗 一隻母的,一隻公的.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