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上關於凡夫對男女情愛的執著,出家人應守怎樣的戒律

時間 2021-06-15 23:01:45

1樓:水月光中夢一場

阿彌陀佛,大眾吉祥,我是傳智**,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所謂感情,是指男女之間、親子之間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亦即愛情、親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沒有父母,也不可能沒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應有個人的配偶。佛把眾生稱為“有情”,也就是說脫離以上三種情,就不是眾生。

而且,學佛是由眾生來學的,是由凡夫開始的,任何人之間的接觸交往,都必須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講離欲,則無法使一般人進入佛門;如果佛的教化沒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難教化眾生。

佛法所稱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人稱之為“愛”。愛除了分為有條件和無條件之外,也有“有我”和“無我”之別。佛菩薩的慈悲是無我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我的;親子之愛是無條件的,男女之愛和朋友之愛則可能是有條件,也可能是無條件的。

佛法是要從基礎的愛來引導至無我的慈悲。

由於佛菩薩可以無我,眾生不可能無我,因此要教導眾生從有我的愛而漸漸進入無我的慈悲;也需要先從有條件的愛,而加以淨化成無條件的愛。因此,佛教不能一開始就叫人離開感情生活。《維摩詰所說經》的〈佛道品〉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與維摩詰的一段問話。

菩薩問維摩詰說:“你有父母妻子,也有親戚等眷屬,還有部屬和朋友,這不是很累嗎?”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薩,卻又拖家帶眷,怎會自在呢?

維摩詰答道:“我的母親是智慧,父親是度眾生的方法,妻子是從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兒代表慈悲心,兒子代表善心和誠實;我有家,但它代表畢竟空;我的**就是一切眾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在我周圍獻藝的美女就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便。”

這一品涵蓋了在家人生活環境中的種種人事物,維摩詰不但不因有這些累贅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來運用大慈悲。他雖然過著與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脫自在的內心世界。可見,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

能夠以理性的智慧來指導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過得非常豐富、順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謂佛法的指導和智慧的原則,是教我們如何處理感情問題,而不是要我們放棄、排斥或厭惡感情。如果用情不當,會帶來困擾;用情沒有節制,也會造成災難。例如:

父母對子女固然要愛護,但是溺愛,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間應該相愛,可是婚外情或婚前複雜的感情生活,不僅會惹來家變的麻煩,也會給社會製造糾紛。另外,對親戚朋友以及師生之間、主僕之間等等關係,也都要基於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則徒生困擾。佛法,並非反對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導我們如何過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阿彌陀佛,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裡,

傳智**在太平家園為大眾祈福,阿彌陀佛。

2樓:

阿彌陀佛

你只是皈依三寶,並沒有出家,就算受五戒,也可以結婚,佛教對在家人的戒律是不邪淫。

出家人要做到身語意不淫,自然也不能結婚。

3樓:野草錚錚

你這就是限於執著相了。順其自然,隨緣就好。

4樓:承書南

戒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5樓:流失歲月

你好:象你這樣的情況應該去四川色達五明佛學院,或者去四川甘孜州亞青寺最好。

為什麼佛教修行要遵守戒律呢?修行和持戒是怎樣的邏輯或因果關係呢?

6樓:大阿彌佗佛

持戒就是遵守紀律,會使事業有秩序的進行,違紀犯法就會打破正常的秩序,結果是天下大亂,一切都會遭到破壞。

行者持戒也是為了使道業得到穩定發展。

佛法大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做惡有惡報,使身心痛苦煩惱不能安定,更不可能生智慧。看看監獄裡的人,哪個身心安寧?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的人身心安寧,平靜。

行善有福報,不使道業遇惡緣而受障礙。

修行的基本法則;熄滅貪嗔痴,勤修戒定慧。

不熄滅貪嗔痴,心念就會波動不停,就無法見到實相。波光粼粼的海面見不到物象,沒有玻璃鏡之前,人們常用平靜的水面照見自己的面容,你可以試驗一下。

所以,持戒能使心平靜下來,到不動時,就能見實相。就像不動的水面能照物。不動就是持戒。

持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不成道業,至少還有福報呀。

持戒能斷惡生善功德。

阿彌陀佛

7樓:匿名使用者

釋迦牟尼佛涅槃前,阿難問:您滅度後,我等依止誰,佛說,以戒為師。所有修行是離不開老師的指導的,那麼戒就是一切修行的基礎,不持戒談不上修行。

8樓:陸過人間

戒 定 慧。

持戒概述

△戒亦稱為解脫,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脫。入菩薩道,三無漏學為根本。學佛千萬不要被虛妄的名聞利養迷著。

佛法亦有法運,雖衰不會滅亡,因末法有一萬年之法運,現在只過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薩道一定要由三無漏學開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樞紐。

△ 戒律在三藏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記錄就是戒律。在行為上以戒律為標準,在思想上以經論為標準。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受戒容易,守戒難。持戒必須有智慧,如無智慧無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資相成。內有煩惱,外有**,降伏煩惱需要智慧,俗語說:

沒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戒有二種,一為止持,一為作持。如五戒之規定均為不應作,為止持,屬自利;作持是必須要作,屬利他。

例如,受菩薩戒之後,路遇病人必須為其安置照顧,不管即犯戒,謂之作持。

△ 學佛人應常作如此想:佛制定的戒律是為我一個人制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信心清淨就是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此即禪宗的明心見性,故大乘學人的下手處即是破四相。

學佛就要學吃虧,學上當,此種大利益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如對初學佛的人講這種話,一定把他講跑了,但是對老修行應說真實話。

△ 由初學佛到等覺菩薩都要守戒,等成佛之後就不要持戒了,因為佛的行為就是戒律。

△ 正助雙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無論修那一法門,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幫助成就。八萬四千法門均修定,淨土得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離開戒不成,戒幫助得定。

止持是斷絕作惡的增上緣,作持是歷事練心。佛對於眾生了解得太深刻,教導我們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淨心,失去清淨心所修的均為痴福。除非為了度眾生,否則以不接觸繁華世界為上策。

△ 學佛之後看到某人能說不能行,就要批評他而造口業,是三途之因。有人受了戒之後,天天看人家的行為是否如法;如看到旁人犯戒就失卻恭敬心,反而更增加自己造業的機會,還不如不受戒。須知戒律是律自己的,管自己不要管旁人。

佛規定在家人不準看出家人的戒律,其原因在此。

△ 毀謗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對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諸佛,若毀謗他則罪孽深重。至於破戒僧,因行為不檢而招致眾生毀謗三寶之因緣,他自己將來作墮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與眾生不發生關係。

故古詩有云:

其人戒定雖羸弱,善能說法度眾生;   若能供養此人者,勝於供養十方佛。

△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否則礙於情面,勉強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同一理由,有人不能吃素,亦不要勸其吃素,否則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學了;可先勸其不殺生而吃三淨肉。對於已經受戒之人,可以勸其戒持清淨。

△ 學佛是自己學佛,不必看人家學佛的精程序度如何,人家學與不學與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據經典批評人家,只有自己造口業,對於自己毫無好處。如果機緣成熟,一說即能改過遷善,不妨倒予以規勸,否則還是不要管人家的閒事比較好。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是由釋迦牟尼創下,那時的**都尊他為師,訓導教化**,有個**就問:如果師尊圓寂了,那由誰來教他們呢?

佛祖就說:以戒為師。

由此就產生了戒律。修行怕出錯或是做得不對,那麼就應持戒,這沒有什麼因果關係。只是一種師徒關係。

10樓:匿名使用者

師兄你好!您都理解到戒生定這個層面,怎麼還對戒有疑問?貪嗔痴要靠戒定慧斷除這就不多說了。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修行的第一步必須持戒,這是充要條條件!慧反過來又可更的的持戒。

無漏三學是相互影響交替上升的。四聖諦中的道諦告訴我們具體的解脫途徑就是三十七道品,其中的八正道是戒定慧的做法。比如有學聖者中初果也叫入流,它的音譯是須陀,意譯就是八聖道分。

可見不修戒定慧連入流都算不上更別說解脫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11樓:匿名使用者

大善大惡是定業,必受善惡報已成定局,由此可知,小善小惡不是定業,可以改變,做的不好通過努力做得更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邏輯關係也是因果關係。

皈依佛門後都要守哪些戒律?

12樓:匿名使用者

給新進***-初學導引

問:我對佛教還不認識,如何著手?

答:請先於**上收看淨空法師講的「認識佛教」及「三皈傳授」的講演,此能幫忙您先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以及明白學佛之目的與意義,以提高學佛之興趣與信心,進而能深入學習。

問:初學要如何修學?

答:淨宗修學是以「淨業三福」為基礎。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如何落實?我們採取儒家的《**規》。《**規》的內容,就是在家做一個孝順的兒女,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真正將這兩句話落實在生活當中。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則落實在《十善業道經》,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在家同學至少要學習《五戒相經箋要》和三皈傳授。三皈傳授有錄相帶,也有文字教材。

出家的同學一定要學《沙彌律儀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具足眾戒」,就是十條戒圓圓滿滿。「不犯威儀」,是二十四門威儀落實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寶藏。這一條就是《地藏經》的宗旨,我們要從學習《地藏經》來開發心地寶藏。

這是前兩年的基礎課程。

佛言:「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說得多重!

多麼重要!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從凡夫修行作菩薩,將來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這三條。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皆以此三條為基礎。

若無此基礎,就不能成就;猶如蓋房打地基一樣,無論蓋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堅固,有了堅固的基礎,才能學法門。

淨空法師 簡體站 http://www.amtb.cn/

淨空法師 繁體站 http://www.amtb.tw/

彌陀網路教育學院

佛教上香的整個過程,佛教怎麼燒香?

燒香,指在諸佛 菩薩 祖師像前燃燒各種香,是佛教必備的五種供養或六種供養之一。燃燒所用的香料在品質 形態上並沒有一定之規,主要有丸香 散香 線香 末香等。在禪林中,也稱燒香為拈香,拈香的目的不同,其稱謂也不同。比如,在開堂之日,拈香祝天子政躬康泰,稱為 祝聖拈香 初任住持或初次開堂說法時,為自己本師...

怎樣看待網上關於佛教的嘲諷以及爭論

最主要的有兩點 第一,佛法主張要人們放掉貪愛,憎恨。就這點來說,天生就不大討世人的喜歡,要放掉自己的貪愛,誰會喜歡?主觀上就牴觸。就是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受到的詆譭和謾罵也很多。第二,是因為信仰的不同,理論也就不同,由理論產生爭端和嘲諷。有的信仰唯物論,有的信仰唯心論,有的信仰鬼神,有的信仰政治,也有...

作文以上「關於初中畢業」,作文500字以上「關於初中畢業」

手機使用者 如星子滑過夜空 每一年 每一天 每一個時刻,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如星子一般劃過你的心,在你的心中留下或深刻,或淡淡的痕跡。坐在考場裡,驀然意識到,初三已經成了過去時。想想,初三其實挺快樂的。每天放學後,空蕩的教室裡,下午六點鐘的陽光總會透過西面的窗子灑滿三張認真而稚嫩的臉龐。坐在我的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