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破除對感情的執著,問 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處理感情

時間 2021-06-15 23:01:45

1樓:aaa**王

看破了才能放下 隨緣了才能自在

放不下的越多,煩惱就越多.

每個人來這世間都是來:了業、了緣、了願的。而且還有四種緣分:討@債、還@債、報@恩、抱@怨。而報恩的少,其他的多!

如何從佛教因果的角度放下喜歡一個人的執著

2樓:多普達成

喜歡一個人要把握一個度,有因就有果,什麼因結什麼果因果以種菜為例,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東家,有肥就長得好,沒有就瘦弱但是肥太多會燒死它

同樣,對人好,別人喜歡,不喜歡就討厭

太好就是太執著,人家也受不了,自己也累

所以要把握一個度

問: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處理感情

3樓:漣漪

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眾生皆有愛離別苦,感情會使眾生產生很版多煩惱,眾生貪愛權情慾而成為生死輪迴之因,得不到解脫,也是佛家的障道因緣,故欲出離生死苦海,必須斷盡愛慾……

當然,我都對眾生,也不是說斷情慾就是讓我們不孝敬父母,和父母斷絕關係,都去離婚,也不交朋友,而是讓我們緣來不拒,緣去不留,不執著。當然出家人要斷淫慾,是不能談婚論嫁的……我們將我們對父母,對兒女,對朋友的感情轉化為對眾生的慈悲心……

我不和你結夫妻的緣,但我與你允同修梵行的諾。我若得遇明師,必記掛你還在紅塵漂泊。我若得度,必來度你。

――大迦葉的告別

這是迦葉尊者告別他的妻子妙賢前去修道尋求解脫時對妻子的承諾……

如何破除對愛情的執著 星雲大師

4樓:匿名使用者

幸福,得到讓人覺得很難,而有時又是那麼的簡單。幸福,觸手可即,一不小心,就會遙不可望。幸福,可能擁有一輩子,但也許只是那麼一瞬間。

5樓:曼華來弟

你可以去找現在現場問問。也行能學會很能多。

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處理感情?

6樓:稻子

答:佛教所說的「情」的概念非常廣泛,包括親情、人情、友情、愛情,以及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如快樂,歡喜、孤獨、憂愁、寂寞,所有這些都屬於情的範疇。感情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容許和肯定的。

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昇華感情,以般若(智慧)來化導感情。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同事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進而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將一己的私愛,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

佛教認為愛情是生命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本。

就是因為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導致了盲目的、無意識的衝動,使我們幹出很多不該乾的事情;又因為情的力量,使我們被三界裡的各種現象繫縛住了。比如對家庭有感情,就會被家庭所束縛;對事業有感情,就會被事業所束縛。

正因為感情是有強烈的束縛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轉的根本,其中尤以愛情的力量為最。

古德雲:「愛不重不生娑婆。」

愛是生命的根源,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明,人因為有情愛,所以輪迴生死;人因為有情感,因此稱為「有情眾生」。情愛並非專指男女之間的愛情,舉凡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同胞之間的袍澤之情、忠臣愛國之情等,都是情愛的表現,乃至個人的興趣、愛好,也是一種情感。

佛門中許多感人肺腑的孝行,如目犍連救母;陳尊宿編織蒲鞋孝養母親;無著菩薩感化胞弟世親,廣傳大乘;裴休送子出家,並作《送子出家警策箴》,惕勵其子以求道為貴等,皆是化私愛為大愛的至真至善的感情,更是情愛淨化的高度顯揚。因此,人類的情愛,除了兒女私情,更有捨棄個人貪慾的無限慈悲。

情愛人人需要,但是情愛有染汙的,有純潔的;有佔有的,有奉獻的。情感如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情感處理得當,則不失為一種鼓勵向上的力量。愛如冬陽,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發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愛得不當,譬如愛的物件不對、觀念不對、方法不對;愛得不正常、不應該,則不但會使雙方產生煩惱痛苦,甚至因愛生恨,導致身敗名裂,喪生滅頂。

因此,佛教認為染汙、佔有、自私、執著的情感,是學佛者的障道因緣。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我們必須慎思!

感情處理不當,固然能障礙道業,但是「愛的淨化是慈悲,愛的提升是」,如果能將愛昇華為慈悲,則「慈息貪慾,悲止瞋恚」。

因此,佛教主張:「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範情」、「以德導情」,亦即用理智來淨化感情、用慈悲來運作感情、用禮法來規範感情、用道德來引導感情。把自私佔有的感情,轉化成無私的道情法愛;把有選擇、有差別的情愛,淨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奉獻,這樣的情感生活才能更豐富,更雋永。

7樓:貴菊求丹寒

佛教講究四大皆空!首先佛教是看淡任何事情的,即便感情有得有失也屬於一個正常的接受範圍,萬事萬物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佛教怎樣看待執著?

8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執著就是放不下,自心緊緊的纏縛在所緣的事事物物上,不能解脫。由此就會產生各種煩惱痛苦,同時又因此會造下種種業行。由於不知煩惱痛苦的根源**於最初一刻的分別執著,這就是迷。

佛則是覺,就是讓眾生覺悟煩惱根源,從而放下執著,從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得大自在。

9樓:

佛教認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因此要我們不要執著。要破除我執,不要執著於有個我,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沒必要執著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執著】

堅持或固執的意思。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

11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的執著,指的是有情對五蘊的執著,認為「色受想行識」為「我」,糾纏「色受想行識」而成深重的」我見」,凡所起心動念以及外物影響都認為與「我」有關、關係到「我」乃至就是「我」,猶如精神病人,沉迷幻境而不自知。

佛教所謂的「執著」與世俗所謂堅持不懈的「執著」並非一個意境,其實要實現佛教的「不執著」,非要有一番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行,放下的是「我見」卻非努力,不執著的是煩惱而非精進。

12樓:愛琴

佛教將執著分為三種:妄想、分別、執著。

首先是執著,這個執著是執著於有人我的存在,它產生的障叫煩惱障,它令我們不能解脫生死輪迴。

再說分別。分別就是執著的認為諸法為實有,它產生的障叫所知障,它令我們不能見法界實相。

最後是妄想,這個妄想指的就是最初的無明,叫根本無明,由於這個無明的存在,障礙菩薩成佛。

所以修行就是斷這三個障,斷了煩惱障就解脫生死輪迴。

斷了所知障,就能見法界實相。斷了根本無明障,就證得佛果。

佛教,感情,也就是來討債,感情債,要怎樣對待,是不執著,不迷,不陷入,總是保持清醒唸佛心態,望請有

13樓:

你說的這一切好的,不好的,都叫煩惱,佛教淨土宗告訴我們,把一切煩惱都轉為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就好。

唸佛能消一切罪業,無量劫以來的罪業,只要你真正會念佛,就能消掉。而用印光大師這個方法是消得最快、最有效果,你自己能感受到。為什麼?

唸佛的時候沒有雜念了,這就是消業障。唸佛的時候還有雜念起來,這是業障沒消除,讓你警覺到你有業障,所以念得要淨念相繼。淨念第一個是不懷疑,第二個是沒有妄念夾雜在其中。

所以他這三個清楚非常重要,我們的佛號念得清楚,念慢一點,不要念快,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記得清楚。我每一句佛號是十聲裡頭的第幾聲,不要念二

十、三十,不要,就是十聲,十聲裡頭這是第幾聲,十聲唸完了又第一聲念起,第一到第十,第一到第十,你就這個念法。不要計數,不要用念珠,要念到一個妄念沒有,心地很清淨,這就念佛真有功夫,這個就是消罪業的相。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功夫要時時刻刻提得起,你遇到稱心如意的事情,生歡喜心了,生貪戀心了,那也是煩惱,馬上唸佛把它伏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生怨恨、生悶氣的時候,你也就把唸佛功夫提起來,氣就消掉,怨恨就化解。

這就是古人所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不怕,覺,佛號提起來就是覺,佛號忘掉你就迷了,迷了你就隨順煩惱,那你就很苦。覺了不隨順煩惱,煩惱馬上就降伏住,就伏住了,這叫功夫,這叫會念,這叫真唸佛。

所以真唸佛不在乎一天念多少聲。印祖這個伏煩惱的方法非常有效果,這他提倡的。

14樓:隔世世

佛教:佛教不是一種宗教 而是佛陀的教育 稱為佛教 就好像孔子的教育一樣 孔子是人變成聖人 佛陀釋迦摩尼也是一樣。

人有六根接觸六塵所變幻憑感覺發出的資訊稱為動情 也就是感情

像感情債出現的時候就平常心對待就可以了 不要去傷害別人 也不要因為是來報的就覺得是應該的 一切隨緣就好。

15樓:在艱辛的日子裡堅信

您說得已經很全面了,個人覺得除了不執著、不迷、不陷入、總是保持清醒唸佛心態,還要轉化,化違緣為增上緣,總之,怎麼有利於眾生怎麼辦。

根本的一條,既然是念佛修淨土他力法門,一定要學會如何求得佛菩薩的加持與幫助。

五濁末法惡世,違緣多多,我們無力自修自證,這種情況下要倚仗他力也就是佛力來幫助我們轉化違緣為增上緣。

16樓:沐佑丶儀

呵呵~他們永遠都會告訴你:無慾、無求、一心向善則可超脫紅塵~大概是這個意思吧~而至於為什麼無慾、無求和為什麼一心向善則可超脫紅塵以及什麼是超脫,他們則永遠答不上來~一心向佛的同時卻連佛是什麼都無法證明,你不覺得沒意義嗎?既然要向一個連存在不存在都不知道的「佛」放棄世間,嘛~若你是覺得向佛開心,那誰業管不了你。

你的問題是:要怎樣對待,不執著,不迷,不陷入,總是保持清醒心態吧~保持什麼啊保?能讓自己吃得飽,睡得好的話,只要不犯法,你愛幹嘛幹嘛去,沒人管得了你,想沒有感情債的話,簡單,你不去招惹別人,別人也不會無緣無故來找你

佛教怎麼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是要對人付出感情嗎可佛教又不提感情

17樓:8萬4千法門

佛菩薩對眾生是慈悲,慈悲裡面沒有感情,只有智慧。感情和愛**能做得到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呢?

1、佛家不講愛情,佛講慈悲。

2、佛法為什麼不說愛,要說慈悲?因為愛裡面有感情,慈悲這個愛裡面沒有感情,它是純粹的理智。

3、慈悲跟世間所講的愛情是一樁事情,一個是覺悟,一個是迷惑。

4、愛情與慈悲在事相上沒有兩樣,在起心動念上不一樣,一個心迷,一個心覺。

5、迷了的時候叫**情,覺悟了就叫慈悲。

6、佛菩薩這個愛心叫做慈悲,是永恆不變的,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

7、佛菩薩為什麼能夠捨己為人?慈悲心在那裡推動。

8、世間人帶著感情這個愛是假愛,靠不住,為什麼?它會變化,愛到最後會變成怨家、仇敵,所以那種愛是假的,不可靠。

9、凡夫的愛情,這個愛裡面不平等,這個愛裡面沒有真誠。為什麼沒有真誠?那個愛會變的,靠不住。

10、我們中國祖師大德們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

11、你為什麼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難,在這裡搞六道輪迴呢?就是你的愛慾沒斷,這是六道輪迴生死的根本。

12、世間人把愛慾看得很重,認為這是正當的,這個都是迷惑顛倒。

13、惟獨佛菩薩看得清楚,知道六道輪迴怎麼發生的,就是在這一念錯誤。

14、果然能把愛情看破、放下了,你決定超越六道輪迴。

15、唸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如果愛情這一關看不破,還是不能往生。

16、唸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就是愛慾不斷。

17、愛情這條繩索捆住你,阿彌陀佛拉都拉不動,沒有法子,一定要把這個斷掉。

18、把愛情斷掉絕對不是絕情無義,跟諸位講穿了,你那個愛情是假的,不是真的,是騙自己又騙別人,虛情假意。

19、怎麼知道是假的?今天愛得不得了,明天又吵架了,後天又離婚了,你看這不是假的嗎?**是真的!

20、許多青年男女在戀愛的時候,多甜蜜!過了不久,變成仇敵,變成冤家。可見得那種愛情不是真的,假的。

21、諸位冷靜去想一想,愛情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就會覺悟。

22、古人結婚是為道義,為人倫,為家族幸福,不是為愛情。

23、現在人結婚是為愛情,愛情是脆弱的,愛情會變,所以婚變的事情層出不窮。

24、有一些人不懂佛法,聽說佛法要永斷情愛,於是乎他就反對了。他說人與人之間要沒有愛情,那還有什麼意思?

25、佛是不是情與愛不要了呢?不是的。你要曉得,他這個「斷」實在是轉變,把情愛轉變成智慧。

26、佛經上常講:「轉煩惱成菩提」。情愛是煩惱,佛教給我們,要把煩惱轉變為般若智慧。

27、般若智慧裡面有沒有愛呢?有。那個愛不叫**情,叫慈悲。

28、世間人所講的愛情,都是虛情假意,不是真的;轉變成智慧,那就是真的,永恆不變。

29、一定要轉煩惱成菩提,你才能夠悟入佛法,你才能脫離六道輪迴。

30、你看自古以來,中國、外國的文學作品裡面,寫的是什麼東西?都是情與愛,所以他永遠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

31、佛法講「慈悲」,佛菩薩是真正愛世人,他是真正有愛有情。

32、慈悲是真正的愛情,永恆不變。

33、慈悲是從自性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它那個根源不變,所以流出來的作用、現相也不變。

34、六道凡夫都沒有真心,都沒有真情,也沒有真愛。

35、凡夫那個心靠不住,全是虛情假意,不能相信。

36、你如果相信別人會對你好,那你是糊塗,你是迷惑顛倒。

37、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說的話都靠不住,不要當真,你要當真,決定要上當。

38、你不但不能相信人,對自己都不能相信,為什麼?自己的感情都會變化。

39、今天我對這個人好,明天我又對他不好了,自己都靠不住,還能靠別人嗎?

40、佛給我們講,沒證得阿羅漢以前,別相信自己。自己都不能相信,怎麼能相信別人?

41、這個世間人,全都是虛情假意,全都是用妄心,你要當真,你虧可吃大了!

42、世間種種的境緣,一切人事物,平常看得越淡越好,不要認為看得這麼淡,好像這個人絕情寡義,但是往生容易。

43、你愛情太重,往生就發生障礙。

44、你愛情重了,就要搞六道輪迴,就要搞三惡道。

45、愛情不是好東西,生生世世害我們;害得這個樣子,還捨不得離開它,這是太愚痴了,一定要覺悟。

46、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當然要把愛情放下,還有留戀,還有牽掛,還有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

47、這個事實的真相,你要看破,你從此以後,這一切恩恩怨怨要把它捨棄。

48、不要想愛情,想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就好。

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處理感情,問 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處理感情

稻子 答 佛教所說的 情 的概念非常廣泛,包括親情 人情 友情 愛情,以及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如快樂,歡喜 孤獨 憂愁 寂寞,所有這些都屬於情的範疇。感情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 道德,都是佛教容許和肯定的。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昇華感情,以般若 智慧 來化導感情。佛教...

如何破我執,佛教怎樣破除我執?

破除我執 要懂得,我們要家庭和睦,眾生沒有爭鬥,實際上靠的就是無我。沒有 我 怎麼跟人家打官司啊?沒有 我 怎麼跟人家吵架?你連 我 都沒有了,跟誰吵架啊?對方跟自己去吵架啊?所以,無我就沒有爭鬥。佛 陀講過一句話,佛教本身就是無爭的。學佛人學佛 學到後來,絕對不能跟人家爭,如果有爭議爭鬥,那你不是...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如何,佛教婚姻是註定的嗎

婚姻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 家庭的必要條件,和其他社會組織形式一樣,都是有共同的思想基礎才聚合在一起,是正常的社會現象,只是由多人變成男女雙方。佛教並不干涉世俗人的社會組織 家庭,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婚姻的基礎一定是有共同的利益基礎和思想基礎,否則就不會穩定。沒有共同利益 共同思想的婚姻,覺得不會產生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