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節選原文和翻譯,《孟子兩則》翻譯及原文

時間 2021-07-18 19:28:11

1樓:清風白酒留故人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翻譯: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被人們所瞭解。國內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愁患害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2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

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任賢,如不得人,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

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

「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

避水火也。」

齊人將取燕,諸侯謀救之。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對曰:「臣聞以七十里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

書曰:『湯一徵,自葛①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徵,西夷怨,南面而徵,北狄怨。

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後來其蘇。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徵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刪改)

詞語註釋:

①葛:遠古時期的部落名。

②旄倪(máo ní):指被俘虜的老人和幼兒。

參考譯文:

孟子謁見齊宣王,說:「所謂故國,不是說國中要有高大的樹木,而是說要有世代(與國家休慼與共)的臣子。現在大王沒有親信的臣子了。

過去任用的人,現在不知到**去了。」宣王說:「我用什麼方法才能識別哪些人沒有才幹而罷免他們呢?

」孟子說:「國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適的人選,將會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係遠的超過關係近的,(對此)能不慎重嗎?左右侍臣都說好,不行;大夫們都說好,也不行;全國的人都說好,這才去考察他,見他確實是好,這才任用他。

左右侍臣都說不行,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不行,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不行,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不行,這才罷免他。左右侍臣都說可殺,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可殺,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可殺,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可殺,這才殺掉他。所以說,是全國的人殺掉他的。

像這樣,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商紂,有這些事嗎?」孟子回答道:

「文獻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問:「鉅子殺他的君主,可以嗎?

」孟子說:「敗壞仁德的人叫賊,敗壞信義的人叫殘,殘和賊這樣的人叫獨x者。我只聽說殺了獨x者紂罷了,沒聽說臣殺君啊」。

齊國攻打燕園,戰勝了燕國。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兼併燕國,有人勸我兼併燕國。

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併它,必定會有上天降下的災禍。兼併它,怎麼樣?

」孟子回答說:「兼併了,燕國人民高興,那就兼併它。古代有這麼做的人,武王就是。

兼併了,燕國人民不高興,那就不要兼併。古代也有這麼做過的人,文王就是。以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百姓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來迎接大王的軍隊,難道有別的原因嗎?

只是想擺脫水深火熱的處境罷了。」

齊國人要兼併燕國。別的諸侯國謀劃援救它。宣王說:

「很多諸侯謀劃來討伐我,(我)用什麼方法對付他們呢?」孟子回答道:「我聽說過憑方圓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湯就是這樣。

沒有聽說憑著方圓千里的土地還怕別人的。《尚書》上說:『商湯的征伐,從葛開始。

』這時,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湯,他向東征伐,西邊的少數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邊的少數民族就埋怨,(他們埋怨)說:『為什麼(不先征伐我們這裡,而要)後征伐我們(這裡)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時節盼望雲彩一樣。

(湯的軍隊每到一地,)讓經商的照常做買賣,種田的照常幹農活,殺了那裡的暴君,慰問那裡的百姓,像是及時雨從天而降,百姓非常高興。《尚書》上又說:『君王來了,我們就得到新生。

』現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為會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 (所以)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來迎接大王的軍隊。如果您殺戮他們的父兄,囚禁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搬走他們國家的寶器,像這樣怎麼行呢?天下本來就畏忌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擴大了一倍的土地卻不施行仁政,這就使得天下的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

大王趕快釋出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同燕國百姓商量,選立一個新國君,然後撤離燕國。那麼還來得及阻止(各國動兵)。」

《孟子兩則》翻譯及原文

3樓:帥氣的小宇宙

1、《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白話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白話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裡的內城,方圓七裡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運,然而不能取勝(的原因),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的原因。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裝備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也並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是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的原因。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背叛他。

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這一點,攻打被內外親屬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4樓:水木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翻譯: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裡的內城,只有方圓七裡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險阻,威懾天下不能憑藉武力的強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自己的親屬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自己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鬥就一定能勝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

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膠鬲(gé)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kòng)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翻譯: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舉拔,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孫叔敖在隱居的海濱被選拔,百里奚從奴隸市場被贖回並被舉用。

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責任降臨這個人的身上的時候,就一定要先使他們的性情意志受磨練,使他們的筋骨受一番勞累,使他們的身體經受飢餓,使他的資財缺乏而受到貧窮困苦,在他做事的時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順利(顛倒錯亂)。

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靈受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不斷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才幹。

人經常在犯過錯以後才能吸取教訓,改正錯誤;(犯錯誤時)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起有為;憔悴枯槁表現到臉色上,吟詠歎息表現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們所瞭解。

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有能力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勢均力敵的國家和來自外國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往往會滅亡。這樣以後人們才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拓展資料:

《孟子》是孟子及其門人所作,儒家經典之一。

《孟子》長於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孟子兩章》是《孟子》中選入初中語文教科書的兩篇文章。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現山東鄒城市)

人,是孔子之孫孔伋(jí)的再傳**。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後的一位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元明時稱為「亞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他主張「仁政」、「王道」、「性善論」、「民貴君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由孟軻及他的**所著,記錄了孟子的思想與言行,是儒家經典之一。

孟子 告子的文言文原文,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譯

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譯 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譯,如下 魯欲使樂正子為政。孟子曰 吾聞之,喜而不寐。公孫丑曰 樂正於強乎?曰 否。有知慮乎?曰 否。多聞識乎?曰 否。然則奚為喜而不寐?曰 其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 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平?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 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

預習公輸孟子兩章魚我所欲也莊子故事兩則

琢琢暮雨 第一段包括兩層,從 魚我所欲也 到 故患有所不避也 是第一層。這一層的開頭兩句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為一個比喻,藉以說明 我 捨生取義 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動形象,鮮明可感,富於氣勢的修辭效果 孟文的特色之一 完全沒有使論點得以證明的論據作...

《孟子》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如何翻譯

獨善其身 獨指唯獨 善指好 維護。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好自身。現指在汙濁的環境中能不受干擾地堅持自己的美好品格。兼濟天下 使天下人都得到好處。即 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遲維 窮 窮困 不得志 達 顯達 出名 得志 善 使動用法 身 身行,個人的品行 兼 同時,還 則 就 就要,那麼 翻譯...

其他用戶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