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內容《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摺。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作者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農曆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諡號忠武侯,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後世稱諸葛武侯,琅玡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諸葛亮是三國時蜀漢丞相,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陳壽說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身長八尺,容貌甚偉”。
漢末避亂,曾隱居躬耕於南陽十年。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三國志中,諸葛亮因徐庶向劉備舉薦,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出山輔佐劉備,聯合孫權,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用火攻(著名的火燒赤壁)打敗曹操,與孫權、曹操瓜分荊州,西取益州,後攻打漢中,建蜀漢政權。
劉備稱帝,他任丞相,領益州牧。劉備崩,受託輔助後主劉禪,被任命為開府丞相,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志在恢復漢室,統一中國,曾先後七次北伐中原(第七次,不幸半路逝於五丈原),建興十二年(234年)死於軍中,終年五十四歲。
著有《諸葛亮集》。(正史上諸葛亮並沒有參與赤壁之戰,也並沒有呼風喚雨之能,指揮赤壁之戰的人是周瑜,此外周瑜心胸也非常寬廣,與演義描寫完全不同。)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是寫出了諸葛亮在國家臨難之時被授以大任的事情,以此表達出自己對國家的忠心,和救國於傾倒的壯志。
2樓:o夏半夢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的諸葛亮寫的。諸葛亮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建興五年,他率師北上伐魏,在出師前寫了這篇表文。主要闡述了諸葛亮對後主劉禪的囑咐,講給了劉禪許多用人的道理,並說明了自己將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復興漢室,北定中原、為蜀漢事業付出一切的決心,全文感人肺腑,請樓主認真背誦
出師表一文主要講了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先帝創立帝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蜀國人力疲憊,物力又很缺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然而,侍衛大臣們在宮廷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疆場上舍身作戰,這都是因為追念先帝在世時對他們的特殊待遇,想報效給陛下啊。
陛下確實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的意見,發揚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揚志士們的氣概;不應該隨隨便便地看輕自己,言談中稱引譬喻不合大義(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忠臣進諫勸告的道路。
皇宮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宮吏都是一個整體,對他們的提升、處分、表揚、批評,不應該因人而有什麼差別。如果有營私舞弊、違犯法律和盡忠行害的人,陛下應交給主管的官吏,由他們評定應得的處罰或獎賞,用來表明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方針。不應偏袒徇私,使得宮內和宮外有不同的法則。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他們都是忠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陛下都應徵詢他們,然後再去實施,這樣一定能補求欠缺疏漏的地方,獲得更好的效果。將軍向寵,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軍事,從前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
我認為軍營中的事務,都應與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隊團結協作,將士才幹高的差的、隊伍強的,都能夠得到合理的安排。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興隆昌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所以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我談論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感到嘆息、惋惜痛心的。
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貞賢良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只求能在亂世中暫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面前有什麼名氣。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見識短淺,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裡來訪問我,向我徵詢對當今天下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激,於是答應先帝願為他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失敗,我在戰敗的時候接到委任,在危難的時候奉命出使東吳,從那時到現在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劉備)知道我謹慎,因此在臨終前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諸葛亮)。自從接受任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擔心不能將先帝的託付的事情辦好,有損先帝的聖明。所以我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的地方。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器已經準備充足,應當鼓舞並率領三軍,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貢獻出自己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凶惡的曹魏,復興漢室,回到原來的都城洛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忠於陛下的職責的本分。
至於對政事的斟酌興廢,進獻忠誠的建議,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沒有完成,就請治我重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勸勉陛下宣揚聖德的忠言,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露他們的過失;陛下自己也應該認真考慮國家大事,徵詢治理國國的好辦法,聽取正確的意見,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訓。如果能夠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我就要辭別陛下遠行了,面對奏表熱淚縱橫,不知說了些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出師表是諸葛亮給劉禪寫的卻劉禪,還有就是。安排一些事、————————下面是我複製的———————— 諸葛亮為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建興五年(227),他率師北伐,在出師前寫下這篇表文。 閱讀本文應著眼於“出師”這兩個字。
具體地說,一是要看諸葛亮對出師後國內政事的安排。諸葛亮跟後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係,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係(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後國內政局不穩,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
因此,出師後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裡一面勸勉劉禪開張聖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並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
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的理由。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
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持靜觀態度,“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在這篇表文裡,沒有重提這種爭論,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的說明。這種說明沒有反覆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
為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這種方式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於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就這些、可能不詳細、、、
5樓:匿名使用者
武侯平定中原的豪情壯志,呵呵
文天祥在正氣歌中讚揚出師表的作者死而後已的忠心讓鬼神感泣。說說作者的忠心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出師表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出師表的主要內容??
出師表 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
出師表與後出師表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
李明雲 前出師表 一 分析蜀國面臨的形勢,向劉禪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開張聖聽 二 向劉禪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賞罰分明 三 親賢遠佞。四 自述身世,回顧三顧茅廬至臨危受命以來與先帝共同創業的歷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與對先帝的無限感激。五 追述先帝託孤以來的心情及做法,闡述自己興復漢室的策略和忠心。以...
出師表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出師表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 表達諸葛亮對先帝的忠心,對先帝託孤的教誨與期望。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 嚴明賞罰 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2 寫作背景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