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提出的「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主張與漢武帝推行的過程有何不同

時間 2021-08-11 17:41:06

1樓:匿名使用者

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建議只准研究以六藝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不在六藝之內的思想一概禁止人碰觸,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規定諸子百家中除儒家之外的思想流派一律禁絕,獨發揚儒學。以孔丘為創始者的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為本位,以倫理為中心,以等級為基礎的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主張「禮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

儒家人治論的要旨在於:聖賢決定禮法;身正則令行;法先王,順人情。儒家在禮與法的關係上強調禮治,在德與法的關係中強調德治,在人與法的關係中強調人治[1]。

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思想意識形態的一極,後世無非是對它進行修修補補,它獨霸中國二千餘年。封建思想實質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現實社會中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並及於法律等各個層面。物極必反,沒有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單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

歷史證明,人治和**是一脈相承的。要建立現代司法理念,這種本土環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與強調以制度、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的法治觀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現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礙。

那就是法治觀念先天不足

或分析漢時獨尊儒術的影響利弊,對今天的中國有極其重要的借鑑意義。

漢代大一統是中國思想史上最具深遠影響的事件之一。經過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盛況,中國的哲學、社會、政治、人文思想得到空前發展。儒、道、墨、法、陰陽諸家都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真可謂「茫茫九派流中國」,泱泱大國的氣派已然奠定!

秦時借重法家,漢初崇尚道家,各門各派尚無尊卑主末之分野。直至漢武帝時,儒家才得以獨享尊榮,孔子才被視為千古第一聖人,並流被後世。

其實,就思想體系而言,儒家所站的高度並不比道家高明,只是孔子學說積極入世、接受並順應歷史前進的現實態度要比其他各家更適宜用來治理國家,同時,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當時所有學派中,只有儒家學說同當時的中國古典學術和歷史知識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而這些古籍經典本身即極為寶貴,從而使儒家學說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教育的典範,可以說,儒家思想後來的深入人心,與它以教材為載體進行傳播密不可分。

閒話少講,單說這漢代思想的大一統,產生的正反兩面影響都非常顯著:

積極方面,思想的大一統,鞏固了中國人的國民意識,增強了中國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政治統

一、民族統一,使得中國在歷經兩千年發展後依然能夠保持秦皇漢武開疆時的基本版圖,無論出現何種形式、多長時間的**,中國人始終不忘國家統一,並且這種統一的意識幾乎是出自中國人天性的要求,無論天南地北,人人皆認為統一是理所當然,人人皆視能為統一做出貢獻為光榮,在**與統一的大是大非面前,人人都有奮不顧身、犧牲自我的豪情。這種統一意識與當初所奠定的「大一統」思想,與中國數千來的思想統一,與儒家的教化下形成的國家和中華民族認同感皆一脈相承。

思想的大一統,還對中國兩千年來的民族大融合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外學者都常常驚異於中國文化偉大的「同化」作用,中國歷史上的所謂「正統政權」、「中原王朝」屢遭侵略,除元、清兩代為非漢族統治外,還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等等各民族在中華大地上逐鹿紛爭的時代,但無論草原文化規模大小,皆最終淹沒、融化在浩浩蕩蕩的中原傳統文化中,這裡,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文明就真如一個博大而精深的智者,微笑地敞開胸懷,任你們在我的懷抱裡折騰,反正大家終究免不了中華民族、中國人的心理認同,從而只有形式上的入侵、**,卻很難有本質上對中國的撼動。

但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簡單地講,首先,儒學佔據正統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學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維方式不僅不得光大,甚而漸漸失傳,大大壓縮了中國人的哲學思維空間。

其次,獨尊儒術,使得中國人中的大部分智者、豪傑都將精力投注於弘揚儒學,結果中國文化呈現出精光凝聚的現象,最終,儒學是越來越精緻,但其衍生的條條框框的束縛也越來越多,這種文化因成熟過度而走向了糜爛,走向了極度保守,所以,聞一多先生說:簡直就是一潭死水。所以,中國的盛世時間一長,就要走向腐敗,必得外來文明的衝擊,才能獲得新鮮血液,才能注入興奮劑,重新容光煥發,光彩照人。

2樓:濟沅湘以南征兮

董仲舒希望的是朝野之中只有儒學一家,漢武帝雄心勃勃,希望的是加強集權、對外擴張、建立大一統帝國。而漢初以來統治層一直奉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與民休息,這與漢武帝所想的建業是衝突的。所以漢武帝需要另一種學說為他的行為、事業提供支援,同時打擊黃老之學。

而儒學、董仲舒提出的主張恰到好處的對中了劉徹的心思。所以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直以來有人說統治者用的都是「儒表法裡」,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到了統治者(帝皇)這一步,用的多是權術。崇尚儒家也罷,黃老之學也罷,都是是統治手段。

其實我覺得說出了真諦的人只有一個——漢宣帝太子劉奭(漢元帝)「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董仲舒對漢武帝說的,全句為:「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僻

3樓:匿名使用者

六藝之科指儒家**需要掌握的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但後來的(偽)儒學將這些拋棄了,只剩下書,這書還不全。

董仲舒的這些話就是希望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就是在官方獨尊儒術,打壓其他學派的生存空間。

他的建議就是,滅百家、興儒學、儒為主、法為輔,儒法並用,就可以治理好天下,董仲舒這就是摸準了漢武帝的心思,漢武帝想的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天下,但又不能太明顯,所以需要儒學的外衣來包裝法家的殘酷,所以董仲舒立刻就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從此,中國在也沒有出現過真正的思想家,因為精英人士的思想已經被(偽)儒學給固化了。

4樓: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觀點:1.民眾愚昧,從大流,容易被**和蠱惑;2統一思想,統一學術,杜絕思想學術的爭論,才能統一民眾(唯心主義)。3孔孟之道是王道。

建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

5樓:匿名使用者

1: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2:觀點:除了孔子所傳的儒家思想,其他的學說都是邪說雜論,應當全部予以滅絕

3: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是什麼意思

6樓:文化永生

這句話的意思是:凡是不屬於六藝的科目和孔子學術的學說都一律禁止,不許它們同樣發展。

出處:《漢書·董仲舒傳》

選段: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譯文:臣認為凡是不屬於六藝的科目和孔子學術的學說都一律禁止,不許它們同樣發展。邪僻的學說消失,然後學術的系統可以統一,法令制度就可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服從的物件了。

7樓:e拍

意思是:臣認為凡是不屬於六藝的科目和孔子學術的學說都一律禁止,不許它們同樣發展。

出自東漢班固編撰的《漢書·董仲舒傳》。

節選原文: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譯文:《春秋》推重統一,這是天地永恆的原則,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如今老師所述的道理彼此不同,人們的議論也彼此各異,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意旨也不一樣,所以處在上位的人君不能掌握統一的標準,法令制度多次改變,在下的百姓不知道應當怎樣遵守。

臣認為凡是不屬於六藝的科目和孔子學術的學說都一律禁止,不許它們同樣發展。邪僻的學說消失,然後學術的系統可以統一,法令制度就可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服從的物件了。

擴充套件資料

《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體例上全承襲《史記》,只是改「書」為「志」,把「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

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準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

《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

《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

《食貨志》是由《平準書》演變來的,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漢書》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從太昊帝記到吳廣,有「古」而無「今」,因此引起了後人的譏責。

後人非常推崇《漢書》的《百官公卿表》,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許可權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它篇幅不多,卻把當時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變遷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集中反映了兩人的思想分歧。所謂「聖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了腳跟。

8樓:俟從陽疏深

這是西漢漢武帝時董仲舒說的話。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

凡是不屬於六藝學科和不關於孔子學術的其他門派學科,都要斷絕它們傳播的渠道,不能讓它們與儒學一同發展。

漢武帝問策賢良,董仲舒對曰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一《漢書·董

9樓:懶羊7饎

d試題分析:

bai董仲舒的解du

答實質上提出了「罷

zhi黜百家,dao

獨尊儒術」的建

專議,而此時的

屬儒學經過董仲舒的發展,提出了「大一統」和「天人感應」的思想,恰好迎合了為漢武帝加強**集權提供理論根據的需要。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這裡的六藝經傳指哪些著作

利劍與思想 六藝 指 易 詩 書 禮 樂 春秋 等六種課本。經,指六經的原文。傳 不同於 史記 中的 列傳 水滸傳 等的 傳 字,它是闡述儒家經義的文字。傳 即是闡述 解釋的意思,也就是解經的,如 春秋左氏傳 是解釋 春秋 經的,毛詩傳 是解釋 毛詩 的。因此,古書中常說的 經傳 即是指經書和古人解...

孔子六藝是什麼,孔子的 六藝 分別是什麼

孔子六藝城位於曲阜市南新區春秋路15號,他以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 教育家 政治家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一生崇尚和倡導的 禮 樂 射 御 書 數 六藝為引線,運用現代聲 光 電等高科技技術手段,藉助 美術 建築等表現形式建造的一座集知識性 娛樂性 參與性 歷史性 趣味性及購物 美食 旅遊 娛樂等多種功能於...

試舉例分析《詩經》六藝之首「風」的含義

風,即是指的風俗民風又是指的政治民風是古時人們的文化與習俗的縮影!詩經 六義之手的風,它還能也是非常多的,因為有風月的意思。也是經六一隻手封的含義是詩經,六義是手風,是一種韻味,描述了人們對風的一種見解 試舉例分析 詩經 六義之手封了含義,它代表了當時的人民的一種性格。是舉例分析詩經風的含義,風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