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中溼婆為毀之神滅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而在佛教中並不是而是護持佛法不是宇宙世界的主宰因為佛教認為

時間 2021-08-11 18:10:16

1樓:iori愛朋

所謂宗教都有一個同共點,就是皈依信奉某一個或幾個這種少數神明。認為宇宙是有主宰的,比如上帝、三清,還有你說的這個溼婆。但這些是都是片面而不圓滿的,這些神道在佛門中統一歸納為天道眾生,天道眾生因福德多少及禪定深淺而分為三界二十八天。

所謂的這些神明只是這些天界的眾生罷了。

釋迦如來指出,宇宙不變的法則就是因果業報,因業力而轉的。至於這方面的理論在佛與大梵天王的一番對話中可以找到直接的答案。這裡就不復述了,可以去網上查檢視。

至於不論是天主教或印度教,信奉的那些神明都會說自己是唯一獨在的、至高無上的神,這是種大我慢的說法,跟過去的皇帝天天說自己天下獨尊是一樣的,荒唐而不真實。但這些神明也是很幸運的,能聽聞佛陀**,自己明白了業力及因果的關係,發願護持佛法,做為**神存在。他們是都經過皈依的佛門**。

阿彌陀佛

2樓:老熊兄

在印度教中,溼婆也不是宇宙創造者,三主神分別負責創造、維繫和毀滅,溼婆的作用就是毀滅。

3樓:

如果世界真有主宰,你應該可以不用工作就有飯吃,求神就什麼都能如願。但是現實是不能的,所以佛才實事求是地提出了世界沒有主宰,萬事萬物是因緣和合的現象。

一切世間的宗教裡,凡信仰的神明都是天道眾生,也就是常人說的天神。全在此列,沒有一個不在其中的。其中

4樓:忍耐期待

神明有分 天仙 地仙 鬼仙 天仙就是上曹天界神祗!如玉皇大帝,地仙就是在凡塵修行的神仙,鬼仙就是幽冥界陰間管理者,

佛教 自在天和大自在天有什麼區別

5樓:匿名使用者

1、查詢《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得知其區別不大:

(1)溼婆神,佛教**神之一,居住在淨居天,為色界之頂點,能夠自在變化,故稱為自在天。

(2)界名,謂欲界六慾天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也。法華經序品曰:「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

」同文句二曰:「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 由上可知,自在天、大自在天分別是指六慾天中的第

五、六層天。

2、自在天與大自在天是一回事,為佛教之守護神。住在色界之頂,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有此稱。據《佛學大詞典》解釋:

(1)大自在天,又叫摩醯首羅天,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此天原為婆羅門教之主神溼婆,信奉此天者被稱為大自在天外道,以天為乃一切萬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風雷電,凡人間所受之苦樂悲喜,悉與此天之苦樂悲喜相一致。

(2)故此天喜時,一切眾生均得安樂;此天嗔時,則眾魔現,國土荒亂,一切眾生均隨其受苦;若世界毀滅時,一切萬物將歸入大自在天中。

(3)然溼婆神進入佛教後,即成為佛教之守護神,稱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禪天。其形像為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數,色界至尊。

3、大自在天,梵文maheśvara的意譯(mahā為大,iśvara 表自在),音譯為摩醯首羅。據說他住在色界之頂,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有此稱。

擴充套件資料:

(1)大自在天在印度教神話中則為溼婆。溼婆是毀滅之神與創生之神,又是苦行與舞蹈之神。

(2)其形像有五個頭,三隻眼,四隻手,分別持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器物,渾身塗灰,頸上繞著蛇,騎乘大白牛。

(3)據說他有極大的力量,額上的第三隻眼能噴出神火燒燬一切,還能主宰人間的一切悲喜榮辱。

2、大自在天歸入佛教

(1)佛教亦將此神吸納進來作為自己的守護神,因為他的成佛因緣還未成熟,所以扮演著護持佛法的角色。在佛教中,他居於色界之頂,因其居處不同,而有大自在天、商羯羅天、伊舍那天等種種名稱。

(2)他是護世八方天和十二天之一,守護在東北方。據《十二天供儀軌》講,他面上有三隻眼,二牙外出,現忿怒相,身淺青色,左手持劫波杯(髑髏杯),右手持三戟劍,上身以髑髏為瓔珞,寶冠上有二仰月,騎在牛背上,邊上有二天女持花隨侍。

(3)在佛典中,把崇拜他的宗教派別稱為「自在天外道」或「塗灰外道」等。

6樓:卡門kamen之歌

自在天住在欲界天,大自天住在色界中最上層次。

佛根據世間人(病中佛)功德多寡和妄心善惡將世間人劃分為六道。其中天道又劃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六道又可根據欲、色、無色劃分為三界。

其中色界此界,遠離食、色之慾,但還未脫離質礙之身,所謂色即有質礙之意。雖無慾,卻仍有形,有相,有物質的世界,即色界。

色界天共分二十二層,每高一層,對色之著就減一分,因色著所造諸業就輕一分,所得福報就多一分。

欲界天,六道中天道的一部分,欲界天依據所居天人福報大小分為六重:四大王眾天(夜叉天);忉利天(三十三天);善時天(時分天、夜摩天);兜率天(知足天);化樂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越往上的天,其天人福報越大,同時對欲的貪著也越輕,後者為前者的因,前者為後者的果。

據法華經序品曰:「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同文句二曰:「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可知自在天、大自在天分別是指六慾天中的第

五、六層天。

大自在天,梵文maheśvara的意譯(mahā為大,iśvara 表自在),音譯為摩醯首羅。據說他住在色界之頂,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有此稱。

在印度的文化傳統中,大自在天在印度教神話中則為溼婆,原與毗溼奴同居梵天之下,後來成為三者同位。在印度教中,大自在天被視為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

在大乘佛教中,大自在天更被視為是位居法雲地的聖者。另有人將自在天與大自在天視為同體,但自在天是欲界天,與色界中最上層次的大自在天應有所區別。

佛教亦將此神吸納進來作為自己的守護神,因為他的成佛因緣還未成熟,所以扮演著護持佛法的角色。在佛教中,他居於色界之頂,因其居處不同,而有大自在天、商羯羅天、伊舍那天等種種名稱。他是護世八方天和十二天之一,守護在東北方。

在佛典中,把崇拜他的宗教派別稱為「自在天外道」或「塗灰外道」等。

7樓:士秀珍叢琴

查詢《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大自在天」(節錄)得知,其有二義:

一、即溼婆神,佛教**神之一,居住在淨居天,為色界之頂點,能夠自在變化,故稱為自在天。

二、界名,謂欲界六慾天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也。法華經序品曰:「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同文句二曰:「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

由上可知,自在天、大自在天分別是指六慾天中的第五、六層天。

8樓:因緣法

自在天與大自在天是一回事,為佛教之守護神。住在色界之頂,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有此稱。據《佛學大詞典》解釋:

大自在天,又叫摩醯首羅天,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此天原為婆羅門教之主神溼婆,信奉此天者被稱為大自在天外道,以天為乃一切萬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風雷電,凡人間所受之苦樂悲喜,悉與此天之苦樂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時,一切眾生均得安樂;此天嗔時,則眾魔現,國土荒亂,一切眾生均隨其受苦;若世界毀滅時,一切萬物將歸入大自在天中。

然溼婆神進入佛教後,即成為佛教之守護神,稱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禪天。其形像為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數,色界至尊。

9樓:匿名使用者

有區別!

自在天為欲界之頂他化自在天,大自在天為色界之頂色究竟天,諸經中常常將此兩天並舉,概因兩天分別為欲界、色界之最高,能代表二界之意。

有人說自在天為欲界化樂天,大自在天為欲界他化自在天,謬也!

10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分別執著,放下才是菩提,老實唸佛就好。將來你證果了,自然事事通達明瞭。

11樓:匿名使用者

印度文化

在印度的文化傳統中,此神原與毗溼奴同居梵天之下,後來成為三者同位。在印度教中,大自在天被視為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此神被吸收入佛教後,成為居住在色究竟天(akanis!

tha,阿迦膩吒天)的聖者,在大乘佛教中,更被視為是位居法雲地的聖者。另有人將自在天與大自在天視為同體,但自在天是欲界天,與色界中最上層次的大自在天應有所區別。

什麼是印度教,和佛教不同嗎?

12樓:小鈴鐺粑粑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別:

1、佛教和印度教從根本的哲學意義上是相互違背的。

印度教以為,生死輪迴的根源,來自於業。業,是行為善惡的造作,產生於人們無限的「愛慾」與無始以來的「無明」。佛教否認「恆常有我」的理論,認為業力並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種生命繼起的動力。

3、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印度教是矛盾的。

印度教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梵我合一」,就形式而言,佛教與印度教主張透過修證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惱束縛解脫;但在內容上,印度教主張「梵我一如」即是解脫。這一點佛教給予完全否定。

4、印度教和佛教訴求方式不同。

印度教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夾帶著濃厚的神權色彩;佛教卻否認印度教原有的萬能之說,主張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現實人生的考察,著重實際的修持與體證。

13樓:hnx_至關緊要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

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與印度教同樣都產生於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的印度,因此,許多人誤以為印度教就是佛教。事實上,印度教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

夾帶著濃厚的神權色彩;佛教卻否認印度教原有的萬能之說,主張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現實人生的考察,著重實際的修持與體證。於是,兩教不同的訴求方式,形成各自獨特的思想體系。

1、信仰不同

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與婆羅門的無限權威——透過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溝通;人們崇尚自然、歌詠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溼奴和溼婆神。

佛教並不否認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創世者、非唯一者,神雖積集福德,有神通大勢力,若無通達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為六道輪迴轉世的眾生之一。

2、業報輪迴思想

印度教以為,生死輪迴的根源,來自於業。業,是行為善惡的造作,產生於人們無限的「愛慾」與無始以來的「無明」。

佛教否認「恆常有我」的理論,認為業力並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種生命繼起的動力。也就是說,輪迴中的「我」,是眾緣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體的身軀。

與受想行識等內在精神的作用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緣又是其他眾緣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緣起性空中不斷地剎那轉變、聚滅,無法令人隨心所欲,故無永恆不變的「實我」存在。

3、修行解脫思想

印度教主張「梵我一如」即是解脫。解脫的方法,除了要學習吠陀、祭祀、佈施、苦行之外,更須捨棄名利、妻兒親朋,出家修習瑜伽禪定,使心寂靜;由此認識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體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脫境界。

佛教的看法則不同,在修持實踐上,強調自我覺照的工夫,認為解脫必須經由四聖諦的親身體悟,在緣起思想的前導下,依八正道行持,證入「無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擴充套件資料: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

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國教,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

它擁有10.5億信徒(202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所謂「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

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但是與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1]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

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佛教在印度怎樣沒落?婆羅門教 印度教怎樣興起

夏末基佬 佛教之在印度滅亡,有兩大因素 一是佛教自身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結果也變成了與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於印度教中。二是回教軍隊的屢次入侵與徹底摧毀,而使佛教沒有了容身之地。第一,佛教原先之所以能擊敗婆羅門教成為印度宗教主流,是因為它有面向大眾的特點。但六七世紀之後,一來佛教的哲學逐漸向繁雜深奧晦...

婆羅門教和印度教有什麼區別

古婆羅門教有三大綱領 吠陀天啟 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這些綱領是脫胎於遊牧氏族公社時期,隨著雅利安人印度本土化,整個氏族從遊牧民族向農耕民族轉化,加上氏族部落擴張形成王國,那麼神權和王權的矛盾 婆羅門和剎帝利之間的矛盾 遊牧與農耕之間的矛盾 頻繁的祭祀殺牲破壞生產 不斷激化,在公元前七世紀,出現了思...

佛教中輪迴的學說是根據印度教的學說演變而來的嗎

輪迴的觀念普遍存在於印度諸多宗教中。在佛教創立之前的婆羅門教中,已經有了輪迴的觀念 婆羅門教後來演變成所謂的印度教 但是佛教的輪迴學說與其他印度宗教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佛教講的是 無我 輪迴,而其他宗教則主張 有我 輪迴。印度的宗教多數都承認德福一致的原則,也就是說,做好事有好報,做壞事有惡報。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