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之道 中庸之道,做人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8-16 23:01:13

1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闡發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

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理論和方法包括其主題思想、理論基礎、具體內容、主要原則、檢驗標準、知行方法、重要途徑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的三十三章之中。簡述如下。

1.主題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這一主題思想主要體現在《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們的善良的天性辦事情。「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則去進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遠,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自我教育貫穿於人一生之中,人們一刻也離不開自我教育。要將自我教育貫穿於人生的全部過程,就需要有一種強有力的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精神。

這種精神就叫做慎獨。也就是說,在自己一人獨處的情況下,別人看不到自己的行為、聽不見自己的言語,自己也能謹慎地進行內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監督。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目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標的重大意義。「致中心,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歌頌達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標後的無量功德,也就是具備至仁、至善、至誠、至道、至德、至聖的品德後的效應。

中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致中和是社會價值的體現。

宋朝臨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時也對中庸作了極高的評價。他說:「中庸之德至矣,而其義微矣。

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義;以戒懼謹獨,明執中之道;以中和,明體用之一貫;以位育,明仁誠之極功。」

朱熹對這一章也有極高的評價。他在《中庸章句》中說:「右第一章。

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楊氏所謂一篇之本要是也。」

當然,他們不可能像我們今天這樣明確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就是自我修養、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誠、至仁、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之道,

其實是錯對之間的一個度量問題.

當對的事情發生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非常鼓舞高興.

當錯的事情發生的時候,也有絕大多數人懊惱灰心傷..

而秉承中庸的人.

會在這"以物喜,以物悲"的環境裡找到一個平度點.

中肯地面對一切的風浪和一切的榮耀.

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一種心境罷.

如此之解.^_^

3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道,你聽過沒,是個手指做人。很經典的,但是含義也很深,說給你聽聽。自己感悟吧。

一表人才兩套西裝三杯酒量四圈麻將五方交友六出祁山七術打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就這幾句簡短的語句,如果你很好的感悟,會終身受用!

4樓:匿名使用者

獨善其身

少摻和一堆人的事情,大部分的時候不明確表態,說話模稜兩可。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

做人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5樓:小小小白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出處:《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它的智慧一直受到歷代聖賢的推崇。可惜近百年來,由於西方科技發展的衝擊,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被人們誤解甚深。

簡單地說,就是要自我管理,順應自然規律,時刻保持克制和正氣,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6樓:天天小樂籽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這種品德,算是最高的品德。我們生活把握好尺寸感,對人對事不可過分,對人太過分,易樹敵,做事太過分,不給別人和自己留有餘地,不但引人嫉妒,自己也不會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過猶不及,保持中庸之道才能全身而退

7樓:parlex金牛

意思是做人做事要圓滑,不偏激,說話無明顯取向,表達意見比較柔和溫婉,就算對於你不贊同的事情,表態也是比較婉轉,溫和。也就是說話做事儘量不得罪人。

8樓:

意思做人要保持沉穩而且有素質的人,講道德有禮貌,這是古人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好的建議。

9樓:豆村長de草

「中庸」的「庸」所具有的第一層意思就是平常的人事,關心現實世界、關心現實生活、關心現實中身邊的人,而不是去迷戀那些古怪的、啟示的、抽象的、神祕的宗教妖魔之事,或者無法進行實踐的形而上幻想。第二層意思就是《中庸》裡說的道統思想就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平常的,只是人們沒有發覺而已。

只有天下最為誠心的人,才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揚別人的本性;

能夠完全發揚別人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揚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育萬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10樓:

中庸是儒學一切的基礎,中庸之道的核心,強調的是中和與平衡,對什麼事都不偏執。

11樓:比佛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標準。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中庸之道大致可理解為,為人做事當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過分」。

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能「過」也不能「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

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庸之道,決不是如有些世俗觀念所說的折中、妥協和無原則。

中庸之道也不是古板教條的,它要求做事為人,沒有、也不應當採取某一不變的固定姿態,不拘泥於某一固定形式,應當堅持「義」的原則(不是簡單的「講義氣」的義),根據情況採取相應對策。(要特別注意,這決不意味著辦事做人無原則和見風使舵。)

朱熹註解: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無所忌憚也。

「中庸之道」實在高明,更限於本人水平有限,難以幾句話講明中庸之道,希望更詳細具體瞭解的讀者,請閱讀《中庸》(原文)、《四書章句集註》(朱熹)和《南懷瑾選集》等大家之見並深思慎取。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

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12樓:

中庸之道絕不是圓滑,而是應該絕對公正,對一件事,即使是與自己息息相關,也不能帶有成見去看待,要把自己置身於外去看待這件事。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我們現代社會為人處事還適用麼?幫助大麼?

13樓:匿名使用者

運用得當就很適用,中庸之道是法天地之道,運用好了能使人行走與社會遊刃有餘。中庸之道同時也是中國古文化中重要的一筆,對中國人的影響非常深遠,其思想足以使你在社會為人處世中立足。

為人處世之道怎麼理解,什麼是為人處世之道?

人心百態,各有心計,不論生活日常,還是職場競爭,雖然沒有害人之心,但是防人之心還是合情合理,這樣互相猜疑,爾虞我詐的心態就產生了,彼此良性竟爭還好,不排除你爭我奪,惡意傷害的情況,關鍵還是彼此包容溝通,不過勉強不了,不是每個人都是志同道合,不計較利益得失的,心態放平一點,自己做人處事低調一點,靈活調...

請問何為中庸之道,什麼是中庸之道

塔渟盛淑賢 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 子思闡發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 自我監督 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 至仁 至誠 至道 至德 至聖 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的 ...

什麼叫中庸之道,什麼是中庸之道

從詞語的角度說,中庸之道就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 調和折衷的態度。從哲學思想的角度說,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 子思闡發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 自我監督 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 至仁 至誠 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