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何為中庸之道,什麼是中庸之道

時間 2021-10-15 00:15:03

1樓:塔渟盛淑賢

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闡發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具體內容:五達道、三達德、九經等;主要原則: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至性;檢驗標準:

抽象標準和具體標準;知行方法是知行合一;主要途徑是禮教;中庸之道的現代意義主要體現在促進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的建設等方面.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2樓:荀北苗靖琪

什麼是中庸之道

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闡發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

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理論和方法包括其主題思想、理論基礎、具體內容、主要原則、檢驗標準、知行方法、重要途徑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的三十三章之中。簡述如下。

1.主題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這一主題思想主要體現在《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們的善良的天性辦事情。「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則去進行修治。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遠,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自我教育貫穿於人一生之中,人們一刻也離不開自我教育。要將自我教育貫穿於人生的全部過程,就需要有一種強有力的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精神。

這種精神就叫做慎獨。也就是說,在自己一人獨處的情況下,別人看不到自己的行為、聽不見自己的言語,自己也能謹慎地進行內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監督。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目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標的重大意義。「致中心,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歌頌達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標後的無量功德,也就是具備至仁、至善、至誠、至道、至德、至聖的品德後的效應。

中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致中和是社會價值的體現。

宋朝臨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時也對中庸作了極高的評價。他說:「中庸之德至矣,而其義微矣。

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義;以戒懼謹獨,明執中之道;以中和,明體用之一貫;以位育,明仁誠之極功。」

朱熹對這一章也有極高的評價。他在《中庸章句》中說:「右第一章。

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楊氏所謂一篇之本要是也。」

當然,他們不可能像我們今天這樣明確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就是自我修養、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誠、至仁、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2.理論基礎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3樓:張寒節疇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

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五達道、三達德、九經等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天道與人道合一

(2)天性與人性合一

(3)理性與情感合一

(4)鬼神與聖人合一

(5)外內合一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儘性.

4樓:左邊的位置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

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

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

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鄭玄注:「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後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於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

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5樓:小花豹

很多時候 出世也好 入世也好 最難的就是 以出世之心 經營入世的生活 最難的就是 入世的做事 出世地處事 所以最難的是 在兩者之間 達成一條中道 在兩者當中 保持一種平衡

6樓:譚銀盛山彤

中國古代哲學講究陰陽,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

但是你如果看過八卦圖,我問你那是幾個圖?

答案就有3個,陰圖,陽圖,陰陽圖。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三人裡面就有個陰陽人---中庸之道的人。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走中間路線。

過猶不及,物極必反,順其自然,大智若愚,都是中庸之道的表現!

7樓:十月濂溪

中庸之道: 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

參考

8樓:暴來緱竹筱

中國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實講究的就是「合適」,就是「剛剛好」。

9樓:

什麼是中庸之道

10樓:瀛洲煙雨

中庸之道的釋義: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11樓:末你要

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2、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1)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2)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

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3)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4、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5、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什麼叫中庸之道,什麼是中庸之道

從詞語的角度說,中庸之道就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 調和折衷的態度。從哲學思想的角度說,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 子思闡發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 自我監督 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 至仁 至誠 至道...

什麼事中庸之道,什麼事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 孟子 的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盡心 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 至善,達到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唯天下至...

什麼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詳細的

很多時候 出世也好 入世也好 最難的就是 以出世之心 經營入世的生活 最難的就是 入世的做事 出世地處事 所以最難的是 在兩者之間 達成一條中道 在兩者當中 保持一種平衡 什麼是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出處 論語 庸也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