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也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之一。雖然他們都是儒家學派的重量級人物,但他們生活的時代也有差異,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而孟子則是生活在戰國時期,可能由於時代的不同和個人性格的不同,他們的思想在本質上也略有差異。
聖人孔子,雖然自幼家境貧寒,但是他卻是沒落的貴族。他滿腹經綸對人彬彬有禮,教育**七十二賢。他所在的時代雖然禮崩樂壞,但時代動盪遠不如戰國時期,而孟子則是親眼看到戰國時期的戰亂紛爭,百姓流離失所,屍橫遍野,他的思想要相比於孔子更加剛烈和憤世嫉俗。
雖然孔子和孟子都推崇仁政,但是孔子所說的仁政是為了恢復周禮,重新建立周王朝的統治思想較為抽象,而孟子則是將仁更加形象化提出具體的要求,思想也比較激進。孔子的仁政是以仁愛為核心,而孟子的仁政則是以仁義為核心。孟子注重人民的物質需求,孔子只是更加在思想道德上對人民提出要求。
孔子和孟子被後世尊稱為聖人和亞聖,他們的思想是儒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中華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人的思想被記錄在《論語》和《孟子》中。兩人都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合稱為孔孟之道。
值得後人不斷學習和效仿。如今的孔學也走出國門,向世界散發他的魅力。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繼承和發揚他。
2樓:向死而生的態度
這兩人雖然都是儒學的代表人物,但是因為生活的背景有所差異,所以導致儒學的思想也有所出入,孔子認為仁的本意是愛人,而孟子的仁是要施行仁政。
3樓:檸檬汽水我想要
雖然兩個人都是一個派系的,但是關於思想方面還是有差異的,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他的思想就是作為孟子思想的基礎,在孔子愛人的基礎上孟子又進行了創新,
4樓:
雖然兩位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們主張的思想還是有些不同的,孔子主張「仁」,而孟子則主張「性本善」。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與孟子都是儒家學派的,孔子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們都推行儒家,所以孟子和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主張的是「仁」和「民本」思想。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仁政」。
6樓:花枝丸丸丸兒
儒學後世被稱為「孔孟儒學」,但孔子和孟子的並不完全相同,孔子儒學的核心是「仁」「禮」,孟子主張「性善論」和「民本思想」。
7樓:baby壞小孩
孔子是儒學的開創者,是儒學的鼻祖,孟子是孔子的門生,他把孔子的理念繼續發揚光大,並且在孔子的儒學基礎上加上了自己的見解。
8樓:雪兔軍玉
孔孟都是儒家代表人物,但他們所處的時代不一樣,經歷的也不一樣,他們的思想也就會有些差別。孔子推崇的仁愛思想主要是要求人們從思想上有所提升,而孟子推崇的仁義則更重視人們的物質需求。
9樓:kingstar昔年丶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孟子是孔子的門徒,雖熱二人是一種流派的儒家思想,但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孔子講究對人仁愛,孟子講究的是在政治上仁愛。
10樓:軟糯說球
孔子提出為政以德,認為國家治理需要禮教和道德,相比孟子,孔子的思想更加巨集觀。孟子倡導仁愛,即對人的關愛,其思想更加具體,能夠實際的應用。
11樓:加十二刀疤爪子
兩者有很多的相同點,也有很多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對人還是對事上,孔子主張對人仁義寬厚,孟子主張在政治上要夠仁。
《孟子》和《孔子》的思想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12樓:奮發圖強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截然相反。
孔子主張: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兄為弟綱。也就是說,君王可以隨意處置臣子,父親可以隨便處置子女,丈夫可以隨便處置妻子,哥哥可以隨便處置弟弟。
孟子主張: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也就是說:
老百姓是最重要的,有民才有國;因此國家僅次於民。君王是可有可無的。只要人民願意,隨時可以立別的皇帝。
自古皇帝輪流做,明年到誰家,就看誰能得民心。
因此說,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13樓:可愛的zzz聖
他們的政治思 想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主張「仁」的思想,但由於他們身份背景以及所處時期的不同,其具 體的政治思想觀念也存在著一些不同點。但是從主流方面講是在本質上的一致性。
雖然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但是孔子以後儒家發生了分化。儒家想著不同方面衍化從 思想史角度考慮更具有實質意義的相異衍化主要以孟子為代表。他在上承孔子的同時,又對 於發端於孔子的儒學思想作了自己的發揮和引申,從而使儒家價值體系取得了不同的發展形 態。
但無論孟子對儒學作何發展其政治思想本質歸根結底都是主張「仁」的思想,與孔子思 想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所以,我們要把握好主流方向來分析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點與不 同點。
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點: 孔子是儒家是想的開創人,孟子是孔子的繼承和發展者,所以孔子與孟子的政治思想 從本質上講是一致的,都主張「仁」的思想,其具體表現在: (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礎是一致的,主要從「仁、愛、善」角度思考問題。
孔孟都主張「仁者愛人,人恆愛之」。也就是說,他們二人不約而同的認為「仁」對一 個人的情操培養是十分重要的。他們認為:
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自身的「仁」,才能靠這種魅 力影響和感化他人,也才能憑此效力於社會奉獻於他人,否則「為人者難成君子,為王者難 得天下矣」。 翻開《論語》,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在很多場合和自己的學生說教時都會涉及到「仁」的 理念。比如說,他曾針對對自貢提出的什麼是「仁」時回答說「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達爾達人。
能近去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在回答曾子提出的問題「仁以為己任」時,孔 子解釋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這就是說,為了實現所謂的「仁」, 人們可以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由此可見,孔子理解「仁」就是愛人,同情人,捨身處地的體 貼人。 翻開《孟子-離婁》一文,孟子就明確提出了「君子所以易於仁者,以其存心也。君子 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之。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
」 顯而易見在這裡分明強調了「仁」對一個人的情操培養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論」從「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孔子直接說過一句「性相 近也,習相遠也」,從這句話看不出從皆有的那個「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還是惡,擔 加上他實際上認定了仁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質規定就是「愛人」,所以他心 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實未予說明而已。
所以說,孔子與孟子都是從「仁、愛、善」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其思想基礎是一致 的。 (二)、孔子與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張「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張「德治」即「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個基本原則,即為人君 者當以德治國,為政與為德是根本分不開的。他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 之德,草上之風必偃。
」①孔子主張的「禮治」與「德治」並無不同,如「道之以德,齊之 以禮」,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統治者,領導者要重德輕政即要通過自身為榜樣作用和對人 民實行道德教化來引導人民。其德治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以惠民的方式鞏固統治權,要求「為 政者正身」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 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終是為了達到「德治」 的效果。
孔子考慮政治問題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義」,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張完全一致。他們兩人的政 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為依歸,而他們的道理思想又幾 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於孔子,他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 神理念與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來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們懂得「孝、悌、 忠、信」的道理。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恆產」、「勿奪農時」、「省刑罰,薄稅斂」等,看到了 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採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 級的統治。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現。
所以說,孔子與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張「德治」。 (三)、孔子與孟子政治思想中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 1、都主張通過「教化」的手段來治民,強調「重教化」。
孔子主張:「善政者不如善教者得民也,善政者民畏之,善教者民愛之,善政者得民財, 善教者得民心,上無禮,下無教,賦民興,喪無日也。」突出強調「教化」人民對於君主得 民心以及國家興衰的重要性。
而孟子也曾提出過「不教而使民,謂之殃民,不容於堯舜之世。」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提出的「教化」的方法主要是「謹詳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而孔子則提出「對百姓,教以人倫」則「父子親,君臣義,夫婦別,長 幼序,朋友信」。
2、都強調「富民」政策。 孔子的「德治」主張中提出了「實行平均主義」的政策。孔子說:
「有國有家者,不患 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③孔子試圖通過平均主義政 策儘可能縮小個體農民之間的貧富差距。
這種平均的目的是使民眾能夠達到共同富裕。《論 語-顏淵》談到:「自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雖然這種平均在當時生產 力極為不發達的時代不可能「平均富」,但也體現了孔子「富民」政策的一方面。
而孟子的「仁政」主張主要就是著眼於社會經濟政策上,其主要目的在於說服各國的 統治者都能夠不與民爭利。主張「制民恆產」「不勿農時」其目的都是使人民得利而富起來。 孟子也提出過「達則兼濟天下」使「民富」「君才無憂」「國才強」。
3、都主張「德、理」並用,以「刑」為輔助「道之以德,刑之以理」。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就是說,用政 令和刑罰這些辦法進行統治,只能懲罰於事後,即使可以一時避免犯上作亂的事情繼續發展, 但並沒有使人們認識到這類事件的罪惡最終有一天還會發生。如果運用禮治德化和政令刑罰 相輔而行的禮治德化的兩手辦法,也成為以後歷代統治者一貫使用的統治手法。 孟子的「仁政」學說在政治上主張「以德服人」的辦法。
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非心 服也,也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反對暴力,主張以仁義說教的感化政策。
他一方面主張「以德服人為主」,但又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的觀點。應該加之以必要的 刑罰,「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要「德、刑」結合,以「德為主,刑為輔」的政策。 4、孔子與孟子政治思想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即要「救世」拯救當時社會,解決社會問題。
孔子隨為魯人,但卻有拯救天下之志。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諸侯爭霸局面愈演愈烈的 時代。孔子多年遊歷在各國之間,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統治者接受,挽救紛爭,緩和階級矛 盾,使社會穩定。
但是由於孔子的思想過於柔和,是紛爭不斷的春秋時期,並沒有起到「救 世」的作用。同樣,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提出多項「仁政」「王道」的具體措施。比如說:
「制民恆產」,「不違農時」「為政以德」「德刑並用」等等。但是這些思想措施如果放在一個 階級矛盾比較緩和的社會,相對穩定的時代,會促進社會經濟與人的的發展。但很顯然,春 秋戰國時期戰亂不斷,孟子又推崇反戰的思想,不能解決實質的社會問題,知道法家思想的 形成,才真正的結束了紛爭完成了統一。
但是,不管結果如何,孔子與孟子的政治思想出發 點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的。
二、孔子與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點: (一)、孔子的政治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的共同點,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異同點
別看樓上胡說,我自己讀他們倆,我發現荀子和孔子的共同點非常之少。孔子主要講 仁 人的意思就是 愛人 孔子也將 禮 而荀子主要講的就是 禮 講社會制度,講人性,所以荀子的兩個學生韓非和李斯都是法家,其實荀子的學說是很像法家學說的,韓非的制度觀點就伸手荀子影響。孔子和荀子的共同點就是最終目標 人皆可為堯...
《論語孟子》分別體現了孔子 孟子的什麼思想
t阿毛 論語 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 仁 即忠恕之道。當然還有 禮 和 德 孟子 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 論語是仁心仁術,仁者無敵 孟子傳乘發揚光大 論是巨集觀,是基礎,是根 孟是微觀,是方法,是樹枝 從漢朝的董到明的朱,極左 到了五四到改革...
孔子有些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孔子的思想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
旋風遊蝦 立志有恆 克已內省 改過遷善 身體力行 勤於學習,廣於見聞 學而時習,溫故知新 學以致用 言行相符 學思並重,以羊為重 虛心求學 奮發不息 啟發思維,舉一反三 因材施教,實際出發 樹桖珍 值得學習的精神有以下 1 孔子不但好學而且很有禮貌。孔子見老者主動問好,尊敬有知識的人。2 孔子年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