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不會凍耳朵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時間 2021-10-14 21:05:40

1樓:洗面革新

習俗,複製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

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2樓:乜都磨相干

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尤其是春節和冬至,餃子必不可少。有句話說:冬至不吃餃子,冬天就會凍耳朵。

據說,這個傳說就跟醫聖張仲景有關。張仲景雖然精通藝術,但古人講究做官,藉此光宗耀祖。張仲景不能免俗,科場得第後,官拜長沙太守。

不過,即便當官,張仲景仍然不忘鑽研醫術,救人於病難之中。於是,他一邊當太守,坐堂判案,一邊就在大堂上為貧苦百姓看病,而且不收分文。現在有個詞叫做「坐堂醫生」,據說就源於張仲景坐在大堂上為人看病。

3樓:

這個傳說和張仲景有關,相傳東漢末年,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時任長沙太守,後來辭官還鄉,路經白河,當時大雪紛飛,天氣寒冷,他看到很多百姓禦寒衣物破爛,而且大部分人的耳朵被凍壞了,於是,張仲景吩咐停止前行,搭起臨時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做餡,然後在和麵擀成麵皮包住做好的餡,做成耳朵的樣子的「嬌耳」,放在鍋裡煮熟,名曰「驅寒矯耳湯」。老百姓食用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耳朵都醫治好了,他的事蹟廣為流傳,後來,每逢冬至,人們都模仿著做,以後就稱為「餃子」。所有沒到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也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說是不凍耳朵?這說法怎麼來的?

4樓:小螞蟻爬爬賽

冬至吃餃子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而流傳下來的。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他醫術高明,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有一年冬天特別冷,張仲景看到很多無家可歸的老百姓因為寒冷,把耳朵都凍爛了,心裡十分難受。回到家後,他潛心研製了一個可以禦寒叫「祛寒嬌耳湯」的食療方子。

祛寒嬌耳湯當初其實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熟了以後的羊肉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類似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張仲景把驅寒嬌耳湯分發給每個窮人吃,人們吃完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不會把耳朵凍傷了。

由於張仲景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的,也是在冬至這天為大家做了「祛寒嬌耳湯」,為了紀念他,從此大家在冬至這天都要吃餃子,並且都說,冬至這天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凍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小屁孩可能會信

其實就是一個有條件做的出來的食品而已

除了餃子,難道吃火雞、奶油蛋糕,以前沒有那個。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由來,冬至為什麼吃餃子

精緻的 為了紀念張仲景冬至舍藥。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 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 餃耳 餃子 或 扁食 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 病人的日子。中國各地餃子的名品甚多,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 上海的鍋貼餃 揚州...

冬至除了吃餃子還有什麼習俗,冬至除了吃餃子還要吃什麼?

善谷翠 南方是吃湯圓的,好像北方吃餛飩和餃子。 所以像我們這些大齡女孩在這一天就逃避吃湯圓,呵呵呵 我們潮汕地區還要吃湯圓,吃了湯圓就意味著長大一歲了,所以像我們這些大齡女孩在這一天就逃避吃湯圓,呵呵呵 有的地方還習慣吃湯圓呢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 吃了湯圓大一歲 ...

為什麼冬至吃餃子,冬至為什麼吃餃子

鄭州新東方烹飪學校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傳說 小木棍敲出的冬至日 3000多年前的一天,周公在洛陽玩小棍,時間久了,他發現小木棍的影子每天都不一樣長。於是,他根據影子的長短,敲定了冬至日和夏至日。所以說,在二十四節氣裡,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確定出來的。當然,小棍只是戲稱。周公測日影的工具叫做 土圭 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