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心者得天下翻譯

時間 2021-10-24 05:36:53

1樓:我有混沌我自豪

原文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為湯武驅民者,桀紂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之慾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譯文「夏桀和商紂之所以丟掉天下,是因為民眾不再支援他們;之所以不再支援,是由於對他們失望。要得天下的辦法就是去獲得民眾的支援,做到了就能得到天下;要獲得支援的辦法就是獲得他們的認可,做到了就能得到; 要獲得民眾認可的辦法就是做民眾期望的,不要做他們反感的。人民支援仁愛,就好像水會往下流,野獸會跑到野外去一樣。

所以,魚之所以要跑到深淵那樣的地方去,是因為水獺在抓他們;鳥兒之所以跑到樹叢裡,是因為害怕鸇的追逐;百姓之所以追隨湯武,是因為桀紂的暴虐腐敗。如果現在有一位仁慈的君主,那天下的諸侯就會支援他。那時候就算他不想成為領導者也不行了。

現在想要稱王的人,就好像得了七年的病卻想用三年前存的藥來**。平時不去點滴的積累,一輩子都不會得到。平時不行仁政,一輩子都要擔憂失去支援,這樣下去早晚都會失敗。

詩經說「那怎麼能做好,不過是早晚落水罷了」

得人心者得天下出於《孟子·離婁上》,孟子在此文中明確地提出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觀點,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我們今天所大力提倡的「以人為本」思想的早期曙光。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

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正氣者,謂君子之氣也。今世或謂之氣功,誤亦。浩然正氣者,以德充實,無德則虛。古以無形為氣,故謂之氣。

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受儒教祭祀。其**及再傳**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得人心者得天下翻譯

q王小么 原文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翻譯 夏桀和商紂之所以丟掉天下,是因為民眾不再支援他們 之所以不再支援,是由於對他們失望。要得天下的辦法就是去獲得民眾的支援,做到了就能...

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怎么運用,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怎麼運用

常用於古代的造反派或起義軍得到了群眾支援,也就得到了整個天下。現在用於商業行為,就是說 做生意要先從消費者角度考慮,這樣就能迎合人們的需求,同時也就得到了發展的市場空間。可以解釋為 人緣好的人就會有眾人擁戴 當你幫助別人的時候他們自然心存感激,著就是得人心的一種 還有很多種呢,就不說了 平時多觀察一...

善良方得人心合力可贏天下的同義詞語

313傾國傾城 仁者無敵 仁者無敵,漢語成語。出自 孟子 的 梁惠王上 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贏得民眾的擁戴 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是無人可敵的。文學學習的好處?5 馬佳樹枝強鸞 當然是提高文學素養了,中國古典文學中有許多關於禮的論述,有很多不僅對於個人有益,而且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一刀七斷 1 提高...